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总结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示范院校建设的初步实践,提出了对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水平,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到2010年完成对100所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的验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曹毓刚[1] 张朝晖[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是国家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总结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示范院校建设的初步实践,提出了对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思考

1.引 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经国务院同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院校的热忱指导和帮助下,我院有幸成为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经过半年多的示范院校建设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迷惘和困惑,向大家作以汇报,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概况

2.1目的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等,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水平,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将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100所,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2建设重点

第一,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为目标。在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在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树立起标杆。示范高职建设以农业技术(一产类)、制造业(二产类)和制造类服务业(部分三产类)为工作重点,兼顾国家规划及各地各行业的需求与发展。

第二,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更加重视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并且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第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企业和社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3实施步骤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2006年计划启动首批30所;2007年启动第二批40所;2008年启动第三批30所。每批建设项目计划按三年时间完成。到2010年完成对100所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的验收。

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院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3.1建设思路

围绕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和陕西“稳农、优果、兴牧”的农业产业主导方针,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学院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走示范引领之路、产学结合之路、内涵建设之路、特色发展之路。

3.2建设内容

包括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师资队伍建设4个大类。其中: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包括4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4个院级等三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综合实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本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公共教学设施建设5个项目;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包括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与交流2个项目。

3.3经费投入

投资12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500万元,省级财政专项配套资金40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4500万元。

3.4预期效果

通过该项目建设,我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将会取得长足发展,学院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全国高职院校的先进水平,专业建设思路更加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更有特色,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社会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学院将成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职农业院校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引领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快速发展。

4.初步实践与思考(www.xing528.com)

去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该计划,我院抢抓机遇,精心准备,积极申报。12月28日经批准立项。接着进行了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反复修改,先后六易其稿,4月17日正式通过教育部审议通过。半年时间的方案编制,使我们示范院校建设内涵的认识逐步加深,这实质上也是高职教育理念建设、升华的过程。今年3月19日,我院召开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示范院校建设。首先,通过培训、专题报告、开办“高职教育与管理”讲坛等形式,帮助广大教职工深刻理解示范院校建设“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示范院校建设的意义、目的、任务、工作重点和各项指标内涵,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其次,规范管理,提高项目执行力。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目标责任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制定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管理制度十多项。其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全面开展内涵建设。

4.1内涵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灵魂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起引领作用的示范院校建设,必然要把内涵建设作为统率整个建设过程的灵魂。在申报和建设方案的反复修改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示范院校建设不是征地建楼,不是设备采购,而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走内涵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始终贯穿以内涵建设为灵魂的总体建设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大内涵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方案中重点建设专业资金50%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管理运行与机制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内涵建设;二是加大内涵建设工作力度。从本学期开始,学院大力开展顶岗学习、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特色教材等内涵建设工作。

4.2专业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在已经立项的首批28所示范院校中,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中央财政资金全部用于经审批立项的重点建设专业,并要求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充分体现了专业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在专业建设中要形成以人才需求优化专业内涵的机制,体现“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有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标准,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院按照“梯度发展、区别对待”的原则,构建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整体建设与发展,在整个示范建设12000万元资金投入中,600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

4.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高等教育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陕西,既是高等教育大省,同时又是经济弱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省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关,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还没有成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需要,而在东南沿海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乏便会成为影响投资环境、阻碍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结合度不高,高校凭借科技及人才优势为企业解决难题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也不能及时地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培养的人才也与真正的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而企业和社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调动和发挥。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基本思路与做法:一是加强与杨凌示范区内130多家涉农企业、中水、中建集团等大型企业、校内11个产学基地所在地政府的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推进顶岗实习工作,确保学生三年学习中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三是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采用“平台+能力+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道路与桥梁经济管理等专业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4.4课程建设是重点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有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改革成果体现在课程上。我院在示范建设中,提出课程建设要按照“四融通”的思路,即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及由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职业技能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结合;按照生产性、直观性、互动性的原则,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采用仿真模拟法、案例引入法、现场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开放性教学方法,实现“知”与“行”的零距离接触,“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按照有利于工学结合、有利于技能培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新机制。

4.5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础

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校内实训基地要强化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我院示范建设中实训基地建设提出“强化五项功能(设备生产化、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搭建三个平台(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科研平台、技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平台)、实现一个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思路,突出实训基地建设的生产性,提升现有实验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一批体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训中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并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

4.6“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我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按照“满足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梯队”的思路,采取引、聘、培、奖、管“五拳”并举的办法,紧贴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建立师资队伍补充、淘汰、晋级、奖惩、考评新机制,着力构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三支队伍。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技术大师作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最终形成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由技术大师统领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4.7上级部门支持是示范院校申报和建设的重要保障

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因此,在申报示范院校时,教育部、财政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政府统筹高等职业教育有规划措施、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投入,有支持院校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聘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等。同时,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消息采集和绩效监控措施,定期对监控情况进行通报。对于不合格的院校将终止立项和支持。从我院申报和建设的初步实践证明,没有上级部门的支持,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将寸步难行。

我院的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示范性院校申报工作伊始,省教育厅三次组织专家来学院指导申报工作,省内许多高校的领导、专家曾到我校指导,参与策划示范院校申报,对申报方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有些参加了预答辩。主管副厅长郝瑜同志率有关部门领导亲临北京参加申报答辩。立项后,省教育厅、财政厅又多次组织省内外专家来学院指导建设方案编制、修订和论证工作,并明确表示给予建设配套资金的资助。省教育厅在招生计划、资金、教师职称评审、科研项目、对外交流与合作等许多方面以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方式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示范院校申报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我们建设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省教育厅、财政厅做了艰苦努力,但是,在教育部“2007年中期进展建设情况汇总”中,建设资金“全部到位”的全国有5所学校,而我校2007年中央财政资金和学院自筹资金全部到位,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属于不足50%的“不到位”院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还需要我们共同做进一步努力。

4.8创新管理是示范院校建设的迫切要求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导,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构成了示范建设的主干框架,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贯彻始终的一条红线。而工学结合,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它涉及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法、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不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就能够达到要求的。另外,工学结合的实现,不是学院单方面可以完成的,需要与不同的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打交道,必然要受到政策环境、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校政校企之间经济利益的协调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变数很大,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如此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对我们的管理机制和干部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固有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管理职能,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

【注释】

[1]曹毓刚,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2]张朝晖,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