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制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条对策。因此,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赵文英[1] 王永庆[2]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102)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骄人的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还有差距。因此,如何来缩小这些差距,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制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条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职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看,即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还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用人的要求。2006年11月,周济部长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也着重强调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当前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规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我们无不感到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困难所在。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还普遍存在,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

1.1招生规模扩大导致教学资源紧张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是今后一段时间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从2004年到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12.9%,继续呈现出超常规扩大规模的态势,导致了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公布了2007年限制招生(黄牌)普通高等学校共34所,其中高职院校就有28所,凸显了当前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紧张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如2004年到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生均校舍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7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在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限制招生(黄牌)独立学院中,有四所未达到办学基本要求。

1.2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动手能力上应强于本科生,但动手能力要靠大量的实践教学来培养,而这种实践教学则需要大量资金。十五大以来,我国在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但与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相比,政府的经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远远低于对本科院校的投入。笔者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按来源构成”(摘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9年、2000年)中选择了北京市及湖北省四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状况从中可见一斑(见下表)。

四所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构成

img15

通过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教育经费收入来源上差距悬殊。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差距非常明显。1998年北京农学院财政预算内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为93.22%,而北京联合大学仅为53.03%。湖北工学院的这一比例在1998年为58.81%,而与之同处一省的孝感职业技术学院仅为17.19%,后者还不到前者的1/3。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财政预算内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增加,与本科院校相比,这一差距反而在继续加大。如孝感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一比例从1998年的17.19%减至1999年的13.82%,而湖北工学院则由1998年的58.81%增至1999年的59.23%。两者差距则由1998年的41.62%增至1999年的45.41%。

第二,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性。地方财政好的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地方财政差的政府。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东部较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要远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第三,政府对非政府和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方面没有有力的支持,使这些院校本来就很紧张的办学经费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应该说,这类学校为政府办学减轻了相当大的压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但政府对这类学校却很少考虑。这不仅表现在学校得不到政府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而且体现在这些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能享受到国家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技能上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学校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1.3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其教育教学的质量。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它的师资既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基本要求,又有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建设一支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①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职称、学术结构不合理。由于高职教师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享受不到与本科院校教师同等的地位,对于思想活跃、教学和科研能力都较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缺乏吸引力。③“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故理论课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有的根本无实习指导教师。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教授专业理论的现象屡见不鲜。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有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很难从企业引入高技能、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而我们相当多的教师又缺乏在企业从业的经历,造成了教师教学上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4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和缺乏创新性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2)2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必须改变普通高教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当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不少于总教学时数的40%;有些专业应达到50%);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应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验仪器和设备更新上相对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学生的迅速增长,造成现有的实践条件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致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不大;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学校在实训教学中只侧重于学生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没有考虑到产品的研发。在部分院校的考察中,笔者发现,有的学校在实训时只是让学生干一些工件,充其量也就是大材料改成小材料,干完了材料就废了,而没有考虑到我们的产品生产结构和新产品的研发,而一旦学生专业或数量发生变化时,现有的实训资源就会被闲置,造成实训资源的浪费,毕竟模拟的操作与现实的产业在真实性上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致使高职人才培养的成本过大。

1.5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①从宏观上来说,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不太科学,没有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而是过多地借用本科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用本科评估时的土地面积占多少、教学行政用房占多少、实验条件、实训设备占多少等指标来衡量高职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对高职师资水平的评估还是以学术性大学所一贯采用的学历、职称为标准。而教师职称评定要求也与学术性大学并无实质差异,基本上也是对课题、论文、著作等方面的要求。而与高职发展真正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教材开发、实践能力提高等,基本没有反映到指标体系中。同时,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在英语等方面仍然有着较高要求。所有这些具体要求,与高职发展的总体政策是相矛盾的,有简单化的倾向,没有考虑到高职与本科教学的不同之处,抹杀了高职教育教学应有的特性。②从微观上来说,大多数院校教学环节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大多数仍然沿袭“学院—教务处—系(部)—教研室”这样一种从指令到执行的单向、开环的管理模式,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内容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的监控偏重于课堂,对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监控较少;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较狭窄,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较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的情况监控较松;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人为的因素较多,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6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之处(www.xing528.com)

高职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社会需求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这就充分说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必须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等。但纵观当前的高职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用之处,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转化慢。这种不适应性突出表现在专业设置转化慢,社会需要的专业,往往高校专业目录中没有。二是教材转换慢。我们教材的内容较陈旧,套用本科教材的内容较多。同时,教材中应用性的内容较少,即使有,实际上也是很陈旧的,而企业使用的往往是最新的科学技术,我们使用的内容却滞后了相当长的时间,最新的替代我们无从了解,也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同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具有相对滞后性。比如电子仪表,我们所使用的电子元器件所给出的型号目录与企业现实当中最近所采购的型号目录脱节了将近二十年。三是院校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转化慢。两者的结合往往仅停留在口号上,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四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化慢。我们过多地强调学生必须在学校学满三年,完成各种考试,才能毕业离校。而企业的用工往往是根据产品结构的市场变化来招聘的,它不受院校的规定和培养时间限制,这就造成了企业需要人的时候我们院校还没有培养出来,而我们培养出来了,企业也已从其他的人员中找到了素质不是很高的替代人员,这就造成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1建立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逐步改善高职的办学条件

高职教育的成本较高,“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多元投入政策虽然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以及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改革这一投入政策与机制。首先,政府要增加公共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享受同等的待遇,建议逐步推广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建议政府应当适当考虑非政府办学院校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针对学生的。给予非政府办学院校的学生与公办院校学生在助学金、奖学金、贷款等方面以同等的待遇,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保障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第三、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到高职教育发展领域。第四、学校要通过兴办校办工厂、为社会培训人员等多种途径增加学校的收入。

2.2加快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

高职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双重性。建议政府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和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院校师资在培养、引进、使用、培训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结构。由于高职专业发展变化快,教师培养成本较高,建议发展兼职队伍。兼职队伍可以弥补学校专业快速变化对教师的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快制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相关政策,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逐步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比例。同时,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上适当降低标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3积极探索以校企合作和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新模式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来。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议学校建立能够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专职队伍,有效吸纳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①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②要积极探索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这是当前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学生来说,能真正提高技能,对学校来说,又能创造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同时要不断探索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模式,并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逐步使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80%,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率。此外,要通过拓宽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增强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强化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保障。

2.4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首先,要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对教学质量实施科学评估,是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时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目标性原则、质量和效益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市场化原则。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好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己学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建设输送大量的合格的人才。

2.5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①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市场调研,放宽新专业设置的审批条件。②建议及时调整教材内容,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鼓励学校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尽可能地把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和适用性。③进一步探索院校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9-14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4]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0

[5]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广州:华南理下大学出版社,2001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十意见.2006-11

[7]雷正光.职教课程实务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李宗尧,张明德,王义智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注释】

[1]赵文英,男,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2]王永庆,男,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