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离现在最近的由中央召开的全国性的涉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工作会议。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勾画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轨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由此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和必然趋势。这说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

§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

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离现在最近的由中央召开的全国性的涉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工作会议。这次教育工作会议非常明确地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提出来,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这就是:“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勾画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轨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由此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和必然趋势。

一、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对“素质教育”内容及其实施过程作出“全面”理解,以此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功能和意义

近年来高校素质教育的经验之一就是,要继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通识教育”。那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偏颇的。“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根据当时教育发展的实际,江泽民同志在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全面分析中,提出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是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科学论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两个主要的方面。他强调:“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以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同以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通识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也都是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的

二是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当时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江泽民同志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是强调了“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学校,对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知识的教育要重视,对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因为“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同样“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里尽管没有出现“通识教育”这个词,但讲的却是十足的“通识教育”的道理。这里至少阐明了两个基本观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如此;“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来讲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也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新的探索。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16号文件)和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全面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第16号文件不仅是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纲领和实践指南。

与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相比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第16号文件对高校的素质教育作了三个方面的重要的理论拓展:

第一,凸显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从四个“确保”和一个“提高”的高度,即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其实,就其精神实质而言,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就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言的,而且也是就现阶段全面实施高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而言的。

第二,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总体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作了系统论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任务更加具体。例如,第16号文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最后一项任务强调的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出“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这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就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这说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全面部署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和措施,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第16号文件根据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从加强课堂教学、开展社会实践、建设校园文化、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等方面,从发挥好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优势等方面,从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工作体制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组织领导等过程和环节,勾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和实践路径。所有这些,实际上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必须具备的体制和机制,是共同的大平台。(www.xing528.com)

二、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高扬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把以人为本提升为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就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的、根本的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的新态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提出了共同的、新的课题。例如,这一新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大学生面临的文化环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使他们接收的思想信息更加异彩纷呈。大学生如何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品质品格和品位,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面临的共同任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方法上要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全面性以及实施过程的全面性,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地位,也要强调实施过程中的通识性,综合利用和全面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例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应具有育人功能,要发掘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资源,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这是对全面配置素质教育资源观的新探索;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的协调,这是对全面素质教育方法论的新阐述;所有教师都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是对素质教育整体观的新思考。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形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新格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和密切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把素质教育同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更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富有渗透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理论的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通识教育”要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中,不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而且还要发挥其特殊作用,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这里所讲的“通识教育”,通常是指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的人格与学识、交往与品格、理智与情感、道德与情操、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更加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过时以“通识”教育为主、时以“专业”教育为主,或者两者并举、并立的发展时期。从历史上看,早期的高等教育似乎更倚重于“通识”教育。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不断细化,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作用凸显,“专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增大。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使学科更新的周期缩短,不同学科之间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社会对“专业”与“通识”人才的需求同在。在总体上,“通识”人才更多地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趋于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应具有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为广博的知识层面。应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多方面的交往能力。这样,仅仅依靠知识领域过窄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培养出这样的高水平人才的。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专业”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整合,并使之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通识”教育相兼容和相结合。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一度划分过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多有不足。这是社会质疑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呼唤素质教育的主要缘由。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这样,专业划分过细背景下形成的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继续走划分过窄、过细的专业教育之路,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使我国高等教育陷入困境。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深切地认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强“通识教育”成为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适应素质教育的这一新要求,一方面教育部推出了经大幅度修订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使本科专业种类调整得更为宽泛;另一方面各高等学校也在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努力使专业壁垒渐趋弱化,基础知识教育得到强化。这些都将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涉猎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通”、“专”关系的处理上,教育创新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通过教育创新,一方面能构筑高水平的通识教育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解决好选人制度即招生制度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外,还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在“通识教育”的发展中还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要明确“通识教育”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路径。第二,“通识教育”要有教学制度保障,各高校要自觉给“通识教育”留下一定的教学空间和实验空间。第三,要解决通识教育的教材和教师问题,比如,可以采取不同学校间师资的整合交流,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顾海良,《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3/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