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样又或多或少地贬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门育德的功能,为取消、削减或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思想根源。再次,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必然性。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十分明确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定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正确认识主渠道与其他渠道的辩证关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地位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理论前提。在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同,曾经存在着两种思想认识偏差:一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中的主渠道理解为“主要渠道”,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其他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当成“次要渠道或辅助环节”。这样或多或少地抬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摆在了不恰当的重要地位。二是认为高等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特别是在我国高校,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门课程渗透的方式进行,没有必要专门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又或多或少地贬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门育德的功能,为取消、削减或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思想根源。这两种倾向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长期游离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之外,更多地采取强制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课程建设,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主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渠道之间体现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及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是最基本、最核心、最稳定的教育活动,它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思维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理性的感召力,在所有各种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因此《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这就科学地界定了课堂教学主导作用中各种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概括和浓缩了特定社会所积累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为了确保使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仅要使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成为所有学校课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充分发挥统治阶级思想的主导性作用,而且要专门设计集中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些思想政治资源没有得到系统整合的时候,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自发的、偶然的、也许与主导性思想政治观念相抵消的,需要有一种类型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种直接反映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课程,除了其课程本身具有直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把其他类型、性质的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教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得到了整合,保证了学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体现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再次,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必然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在于,其他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可以在旧的剥削阶级的土壤里自发地产生,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则需要同一切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及其他观念进行彻底决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而必须从外部经历由外而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种零星的、具体的观念,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不能通过“附加”于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因此,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所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具有很强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包含四个基本层次: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题的课程设置;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为主题的课程设置;三是以大学生个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四是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课程设置。这四个层次的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性、整体性。

因此,我们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看成是主要的课程,而把其他课程看成是次要或不重要的课程,更不能因为其他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忽视和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而是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在专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中的集中系统化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二、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在特点和规律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导性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规律:

首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

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也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它们也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指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因此,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其选择知识的内容和组合方式也不一样。

再次,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涉及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学科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或者领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www.xing528.com)

第二个过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一系列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特殊矛盾和规律,要求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规律: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成课程体系的规律,把体现马克思主义要求的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规律。只有在深刻认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特点和规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三、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性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及教育活动的主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成为主导性课程。为此,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首先应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建设,需要保障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量,没有一定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主导性是无法实现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历史演变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占10%~15%;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调整到10%~12%;由于高等教育普遍精减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因此,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存在着课时数量逐步减少的问题,保证一定合理比例的课时是必要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并不直接体现在其数量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3)。因此,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在于提升课程内容和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于提升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及各种教育因素、途径、力量、影响的控制力。

2.正确处理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直接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立的课程,具有直接德育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尽管不是直接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立的课程,但是它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并且间接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课堂教学主导作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接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和整合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是一种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甚至是相互抵消的教育因素,是一种自发地发挥作用的因素,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毕竟在整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数量上只是少数部分,其他各种课程及课程体系不仅数量十分庞大,而且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并且由于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决定了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全面的、所有各科课程的学习,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许多政治观点,往往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脱离其他各种课程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活动,只是被列宁所批评的是一种“纯而又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直路”。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同其他各种类型课程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如前所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内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一种理论课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恰恰又在于其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而必须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核心目标,而要想使一个人超越个人自身体验的局限性,形成更为宏观的思想政治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进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就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打上个人实践活动的烙印,进而形成与个人生活特点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之路。

4.正确处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是指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是通过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以明确的、外显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生的教育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说理性、战斗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显性作用的重要因素。隐性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中所伴随的一些非教育内容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情感、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因素、学校教育环境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持度以及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相宜度等。这些因素虽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所能覆盖的范围,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作用起着促进或消退的作用。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显性作用和功能,注重通过正面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政治影响,但比较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以至于显性教育内容往往被隐性教育所消解、冲淡,出现所谓“5+2<7”的现象。因此,应把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显性教育的战斗力和说服力,起到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佘双好,《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6期本书在收录时有所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