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人们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疑问并未完全消除。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是我国文科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对此人们提出各种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建立有充分的经济的、社会的依据。众所周知,2004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也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上讲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

§3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依据和意义

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明确宣布,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然而,人们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疑问并未完全消除。疑问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已经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独立二级学科,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是国际上没有这样一个专门学科,我们设立这样的学科是否会惹人笑话,如何对外进行交流?三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设立这样的学科,是否有生源?学生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就业?四是按照现有的学科、专业、目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能否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是我国文科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对此人们提出各种疑问是可以理解的。下面我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根据和意义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构建的根据和意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中有明确的阐述,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把这段话展开,我以为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根据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客观要求和提供了条件。

任何学说、科学的发展,“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2)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科学的发展也是一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建立有充分的经济的、社会的依据。

1.鲜明体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道路

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同其他领域的建设一样,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西方发达国家学科分类和建设经验中有益的东西应该借鉴、吸取,但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有的,我们不一定要有,西方发达国家没有的,我们可以有,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们不能笼统地讲与国际接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最根本的特点。学科分类和建设必须反映这一特点,反映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在学科分类和建设中的地位同它在政治上的地位相平衡。2006年以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在哲学一级学科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二级学科,在理论经济学中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还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这一、二级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二级学科,这些当然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部分及其运用的学科,但是没有一个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且在学科的层次上都只是在二级学科上,这样的学科分类和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应有的特点,没有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整体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因此,需要改进,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在学科分类和建设中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党中央是非常重视的。

众所周知,2004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随后,中央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对实施这一工程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把这一工程称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生命工程、第一工程。这里的工程是从整体意义上讲的,不是就马克思主义某一部分讲的。2004年2、3月间,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况连续作了批示,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公开发布,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这也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上讲的。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有这些精神,从学科分类和建设的视角看,都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这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就从学科建设的制度规范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学科地位,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相平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2.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三个重大课题”,同时提出了干部群众关心的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面临的“十四个如何”课题;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九个如何”问题,在中央其他重要文件中也提出了一些重大课题,并且要求思想理论界对这些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探索,认真研究,作出有分析、有见解、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实现中央这一要求,当然可以多个学科去作分门别类的研究,各自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但是这些分门别类的研究,只能从某一个侧面,或层面上去反映对象,难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因为“在关系中的事物与静止着的事物有所不同”,然而,“真理是全体”(黑格尔),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理念,才能去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才能把21世纪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奠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必须有重大进展。学科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也是它自身深化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战略举措。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

现在我们思想理论战线上总的形势是很好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严重挑战。反马克思主义力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割裂、肢解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承认其某一部分,不承认其他部分,借以损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无论从其形成上、结构上、功能上都是不能分割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它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核心,这三个组成部分中舍去任何一个部分,都会使其他部分变得不可理解,使整个马克思主义丧失原有的性质。其表现之二,就是割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他们只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借此想把马克思主义驱逐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术争鸣的口号下,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否定说成只是学术问题,不涉及政治。如有人在论到学术发展时,只强调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否认学术发展要受客观环境的制约。这个问题表面看来的确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从深层看,它实际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又如,有人否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社会形态学说,这在一定层面上也的确是学术问题,但从深层说,否认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的学说最终必然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客观规律,这就绝不仅仅是学术问题,(13)如此等。反映在某些高等学校中,有人不赞成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地位和指导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专业课重在突出学术性,科学性。这种现象,在高校中虽然不是主流,但它同我们的基本国情、社会根本性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不相容的。因此,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探讨其科学体系建构和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作为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有利于集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建设中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的最基础的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各学科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诸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4.回应和迎接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的兴起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暂时处于低潮,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热潮却悄然兴起,其表现多种多样,如,国外共产党的情况,稳定中有所发展。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127个仍然保持原名的共产党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党员总人数约700多万(不包括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党员人数过万的共产党有30个,执政和参政的共产党约25个,从地区分布看,亚洲29个,非洲8个,欧洲55个,大洋洲3个,美洲32个。共产党自身力量也有所发展。首先,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浪潮,都意识到加强联系,相互借重的重要性,纷纷联系起来以壮大自身力量。其次,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宣传方式、活动方式在不断进步,有利于加强党的现代化和扩大党的影响。再次,蓬勃发展的反全球化运动、反战运动已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另一支力量。这些社会运动和政治力量阔宽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领域,也为实现各国共产党的自我突破,扩大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的编辑和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恢复和日益增多,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社会主义大会持续不断地召开,这些研讨会规模大、人数多,研讨的问题广泛。“马克思主义活起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马克思多次被评为世纪伟人或世界名人。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重要的国际意义。邓小平曾经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和处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世界化的关系,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的继续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积极意义。

第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已有充分的学科积累,具有了构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可能。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逻辑,这就是有的学者提出的“内在理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到今天的必然。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纵向上看,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努力已进行了多年。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从狭义上讲是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下达前后的事;如果从广义上讲,相关内容的研究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一直未停止过,其表现: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叶就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家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领导小组在学科划分中,“六五”期间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列在其他各门学科的首位,后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成两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党史·党建。这两个学科都排在其他学科前面,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探索,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表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如1985年原国家教委就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大原理”课的改革,即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规定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且明确指出,这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后实行了“98”方案的课程改革。其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明;第二个层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最突出的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反映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上;第三个层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等。再后又确定了“05”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它继承“98”方案的长处,又从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对课程设置作了重大调整,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这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变,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认识在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方面的反映。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要内容的探讨,这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理论成果数量大,表达形式多,有专著(含译著)、教材、论文等。

四是从二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本课题的探讨,特别是1996年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设立以后,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学科点都多少不等地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顾海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顾海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理解》(《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总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梅荣政《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7期);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骆郁廷、佘双好、沈壮海《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9期);田心铭《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5期);王树荫、高峰、陈迎《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9期)等,上述相关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建构和建设积累了资料,奠定了基础。但是总的说来,还没有从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方面进行专门探讨,且理论本身的内容多于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方面的内容。

近两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构和建设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靳辉明《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8期);徐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王顺生《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梅荣政《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0期);李毅《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刘景泉《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0期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笔谈”专栏,分别请北京大学陈占安,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武汉大学梅荣政,中山大学郑永廷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这些著作的内容集中起来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①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历史的和理论的背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客观根据。②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③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的论证,包含的二级学科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历程等。④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的论证,包括学科名称、历史发展、研究生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相关学科等。⑤关于学科建设的措施,包括研究方向建设、队伍建设、学风建设、课程建设、管理体制、资料库建设等。这些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构和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撑。它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构和建设是在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长期辛勤探索的结果。

从横向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已为一级学科的建立作了相当充分的学科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关怀和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增多且日益完善。从中央到各省市都成立了社会科学院,在不同层次的社科院中,均设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特别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成立在全国的影响很大,在这些研究机构中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近些年来,推出了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层次已达到齐备的程度。已经有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而且在国内学科目录中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成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最多的学科。在政治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导师还招收了博士后,现在可以说我国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几乎遍及我国各个大区,数量多,分布面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了大批的硕士生、博士生。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了国家重点学科,进入了“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和“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国家的投入空前增多,这些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四是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空前增多,这包括参加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大会、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会、专家互访、同国外一些知名大学互派学者、应邀出国讲学、访学、进修、开展合作项目研究、建立合作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国家广泛,如美国、加拿大、日本、西欧各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众多高质量的成果发表在各国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向众多国家的人民宣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我国的设置已经具有相当深厚的学科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应该是,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又是领头的学科,是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这样定位,就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学科分类和建设中的地位同它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相平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分类的特色更加鲜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已经很多,必须狠抓建设。在建设的基本思路上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按词意解释,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学术分类),也指教学科目。增强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这就要求重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它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而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上、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学科建设,就是要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顺序安排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来说,应深入地研究和清楚地把握它的科学内涵、科学定位、科学功能、历史发展概况、培养目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业务范围(学科研究范围、课程设置)、主要的相关学科等,努力在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上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科学。(www.xing528.com)

第二,做好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发展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三年、五年、十年内在发展上要达到什么目标?上什么台阶?要做好规划。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对未来的发展,没有规划,心中无数,走一步算一步,犹如“盲人骑瞎马”,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三年、五年、十年规划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达到质和量的统一。为使建设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学科学位授予权单位还应重视培养方案的制定。为此,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05]64文件的附件,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简介的精神,根据各个学科点的情况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制定好培养方案。这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设置、学位论文、培养方式、其他学习项目安排等。现在这个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无培养方案,有的培养方案不合规范。我们受委托,拟了一个框架。

第三,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培养方案中要十分注意研究方向的特色。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学科的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学术性的关系,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特色。

二是要正确处理学科属性和研究特色的关系。一门学科,一个单位的某个学科、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学科的研究特色自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区域发展)的要求、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和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来确定。各个高校和研究机关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特色,由其内涵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所规定,它必然具有要求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原则。脱离事物共性的个性,只能是其他的事物。因此,一门学科、专业的研究特色的确定,不能仅限于上述因素,还应充分考虑这一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不顾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设置研究方向,这样的方向一多就会改变这个学科的属性。不能设想,凡是社会需要的都是本学科、专业应该研究的(因为社会有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多学科来分别承担),也不能像俗话说的“就汤下面”,仅根据本单位现有队伍的知识结构设研究方向,如若不然是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如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设置了许多并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方向,势必造成马克思主义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果真如此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悲哀。

三是如何正确处理本学科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外,要重视正确处理与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说,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既要把握上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差异、各自的边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上述各学科之间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这种交叉重复性的联系,既是扩大专业基础的要求,又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的条件。但是不能只关注这种联系,而忽略差异,如果只注意到联系而忽略差异,甚至将某些学科简单等同起来,不注意研究一个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特有的范畴及科学体系,这是不利于本学科发展的。不仅如此,我以为,在学科的创立阶段还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科各自的边界,避免重复建设。

四是要正确处理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作为教学单位担负着培养学生、传承文明的任务,不传承已知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为重要的是担负着认识世界、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所以,要特别重视面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地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的现实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因此要特别注意未知领域的开拓,并在研究方向、课程和课题的设置上,体现出正确处理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关系的思想,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要注重从整体性、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注重在深化经典著作、发展史的研究中全面地历史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特别是中国的新发展及其教育研究;注重突出对错误思潮的科学评析,通过评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又如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史研究,以便总结其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科学研究。

五是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有多重关系,这里所讲的是指教学的多样性、易变性和研究的专门性、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由于形势的变化和任务的需要,一个教师担负的课程教学,往往不限于某一门课程,而且就某一门课程的内容说,也往往变动得较快,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是如此。但是科学研究不能变动太快,它必须有相对稳定的领域,必须在这个领域里进行长期的深入的潜心研究,才能获得高质量高品位的成果。随意跟浪潮是不行的。教学和科研,究竟在怎样的程度上结合?在怎样的程度上区分?说起来容易,解决起来很难,要认真加以研究。

第四,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和建设。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20世纪末提出来的,这一任务经过这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关于这一点,本文将在第三部分集中阐述,不在此赘言。

第五,抓紧队伍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上,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要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要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这里明确提出了造就三个层次的人才问题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学科的领军人物、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这给我们抓好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这个要求作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层次人才的规划。其次要处理好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的关系。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素质,重视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是要突出学科专业领军人物的培养。古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单位有1~3个学科、专业领军人物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抓上去。胡锦涛同志2006年6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意义、对领军人物的主要素质和品格作了理论概括,我以为这些精神是适合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物的,我们应遵照执行。再次,要创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条件。总的来说,现在人才成长的条件是比较好的,但在某些单位也存在某种不太好的倾向,如把人才的成长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没有培养规划,让其自生自灭;对青年优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过于苛刻的要求,出自某种忌妒心理而产生的种种不负责任的背后议论、工作上的不配合、不支持、国家给予的重点扶持条件不能落实到位,等,这些都需要加以改变。这里我倡议,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壮丽的事业,全国高校的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励精图志,加强自身建设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本单位,应以宏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多进行沟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提供条件,共同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科造就一大批理论大家、领军人物,特别是在青年专家中造就这样的人才。最后,要重视培养学科建设的战略家。有专家提出学科建设战略家的问题(14),我以为是很正确的。科技发展史表明:许多优秀科学家的成长、科学成果的产生,都与科学研究的规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密切有关。这种人的作用常常大于一般的科学家的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科建设战略家的培养。这种学科建设的战略家应有良好的素质和品质,如: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远大的学术眼光、恢宏的学术气度、丰富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善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谋略、做出规划,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拔尖人才、学术新秀、后备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为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到前沿,我们迫切需要造就这样一批学科建设的战略家。

第六,加强评估工作。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及其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规模已相当大,为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序、规范与高质量推进,必须加强学科评估工作。为此,首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基本规范与质量标准,制定出建设的评估体系,用以引导建设方向、监测建设现状、推动学科发展、保证建设质量。

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目前,对待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有些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排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单位或教师,认为这样的单位和教师是教公共课的,水平低,不应该进入专业学科建设,不把学科学位授予权点放到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单位,不遴选符合博士导师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博士生导师,使这些单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不到学科的依托和支撑;二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些同志,把专业、学科建设神秘化,认为这是大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其中,并摆到重要位置上。这就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学科定位。应该说,我们党和国家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起来考虑的。中央正是在调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提出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体系的支撑,而且在学科学位授予权单位评审中,评委们同意某些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也是考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应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之中,并摆到重要位置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包括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设(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等,都应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范畴,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要求,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科研项目加以研究,做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答,用以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并丰富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去。要通过多方面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坚实学科基础,借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建立在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上,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融强烈的思想政治性于浓厚的学术性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时效性和诱人的说服力。现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说还很弱。我们正在逐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改革方案”,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研究,如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哪些重大改革,历次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历次改革中,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98改革方案”中“两课”课程体系与“05改革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全面理解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体系?又如何协调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体系中诸要素如教材建设、教学要点、教学参考资料、教辅材料、主课堂教学、辅助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方式、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教学效果、教师队伍建设等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直接影响贯彻“05改革方案”的自觉性。但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对这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气候。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要求进行建设,以提高自身的科学品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特点是它的科学性。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自己的拥护者。”这就是邓小平深刻地讲过的道理。他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要把专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当作科学来对待,其改革和建设就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础之上。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失去科学性,也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进行规范。在这方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度说,我以为有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要增强学科意识。我们有些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学科意识薄弱,甚至当了研究生导师,也不懂得什么是学科,还有的同志认为提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新问题。这是误解。应该说,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其内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实现改变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这一特殊的实践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5)这就是要求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各门学科,对这些学科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继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论证,使其由一种假设变成科学。继后,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自然分工,主要由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主要由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又在马克思的赞同和支持下,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以一本科学专著的形式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加之《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多方面的展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军事观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又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对古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论证、补充和阐述,继续深化和完善了他们建构起来的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仅4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16)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视学科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7)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应该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同样,列宁也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这自然是与他及其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为基础的,但是与他回应新世纪实践的呼唤,密切结合时代的特点、密切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东方的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国情所做的巨大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造是分不开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期始,就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如李大钊1919年在当时代表先进思潮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系统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方法时,十分注重其科学性。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立论的目标在于求得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基础,才建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李大钊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大科学价值,他指出,有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历史学才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历史,使历史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科学。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等都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中,到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中,深刻阐明了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多个文件中,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

第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教育。我以为,“98改革方案”与“05改革方案”比较,有两点不足,其中之一是,在课程设计中,如果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视为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那么可以说,它设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层面的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当然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利于从整体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现在“05改革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和有机协调上进行教学的,这种规定更符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备的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认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利于防止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和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其中的核心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鲜明特点,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所不足的,也是“85改革方案”不能坚持的原因。这一次不能重蹈覆辙。为此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重要理论观点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首先是要对一些熟知的问题展开研究,把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真正搞清楚。黑格尔说,熟知不等于真知。这恐怕是对的。对于说过多遍的东西,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大家都说,但真叫一个人科学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又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究竟怎样进行?这种研究同分门别类的研究有什么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哪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中,而不只是某一部分中应有的,这些都是很难的问题。

还有一些常说的问题,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怎么理解?如果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理解成一种方法,那就完全错了。它首先是理论,世界观,历史观,这是它的核心部分,然后才是方法。方法来源于知识、原则、理论。方法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还有现在流行的提法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对不对?按照黄楠森先生的意见是不确切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不是无条件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有科学思想指导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它的科学性,它的实践性必须以其科学性为前提。是否是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首先把历史观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后来又共同把世界观变成了科学(辨证唯物主义)。同样,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的首要的基本的特点也不是实践性,而是科学性。(18)

其次是要作综合的研究。这里不必担心做综合性研究会使自己成为杂家,失去专家身份,事实上只要研究方向明确,学科知识领域的扩展,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专门领域,而且会形成一种综合力量,一种理论合力,深化自己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

如马克思主义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自然与马克思研究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有关。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缩短了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距离,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实在性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关于人的本质存在于团体之中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架设了一座从绝对观念通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桥梁,特别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从人的本质异化中寻找宗教的根源,叩击了通过分析宗教根源而通向唯物史观的大门。

但是创立唯物史观的来源不限于哲学,而是广泛吸收了非哲学领域中的成就,尤其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和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专门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二级学科,还设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这其实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现在“05改革方案”中没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但是马克思主义史研究涉及“05改革方案”中两门课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任何一条基本原理都不是偶然产生的一个观点,而是对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成果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史正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轨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在历史方面的展开,只有把握了这一过程,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列宁要求历史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每一原理。我们党中央也明确要求对党的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二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现设置为一门课程。虽然它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是以理论逻辑展开的,但是它的理论逻辑正是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这就要求历史地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注意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阶段性特点,又注意把握它发展中的历史连续性,即更好地把握它发展中的一脉相承性与与时俱进性的关系。这种课程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历史地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科学精神、科学价值,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具体地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宝贵理论品质,有助于防止和抵制割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错误。应该说,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设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是“98改革方案”和“05改革方案”共同的特点和优点,都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教育。“98改革方案”的不足,如有著者所指出的,一是当时还没有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忽视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历史的教育。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高度进行教学,对我们许多教师来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是一个缺项,因此,要求我们大多数教师扩展知识领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四,要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性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就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实际运用的具体性,就不能从比较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和历史贡献,就不能从世界全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全局上帮助学生树立“两个必然”的深刻观念,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甚至对一些重大问题都将不清楚。如对“苏联模式”等问题。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知识欠缺,以至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就搞不清楚,故需要补课。

第五,加强对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每一步发展都得经过战斗,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错误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思想实质、传播特点和渠道、影响和危害,才能更好地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线,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缺乏研究,如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同封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斗争;在19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普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拉萨尔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以及杜林的“特殊普鲁士的社会主义”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及其战友同伯恩斯坦主义、考茨基主义以及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 20世纪中期开始马克思主义者同赫鲁晓夫直到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斗争;20世纪最后20年至今的我们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现在都需要加以系统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我们会发现,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许多基本理论观点,也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谬论无非是昨天、前天的一些怪论的翻版,可以发现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起、消失的规律,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时期战胜反马克思主义的经验,这可以大大增强我们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梅荣政,《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