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

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含的一个二级学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从中央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战略高度,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

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

§7 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含的一个二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部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2006年全国评出25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通过的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中,从理论上说也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本次博士、硕士学位受权点审核工作中,评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是最多的。这种情况,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研究,对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从中央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战略高度,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

一、增强学科意识

所谓学科,按词意解释,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学术分类),也指教学科目。增强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这就要求重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它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而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上、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学科建设,就是要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顺序安排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来说,应深入地研究和清楚地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历史发展概况、培养目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业务范围(学科研究范围、课程设置)、主要的相关学科等,使之科学化,努力在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上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门科学。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其内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实现改变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这一特殊的实践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31)这就是要求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各门学科,对这些学科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继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论证,使其由一种假设变成科学。继后,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自然分工,主要由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主要由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又在马克思的赞同和支持下,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以一本科学专著的形式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加之《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多方面的展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军事观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又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对古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论证、补充和阐述,继续深化和完善了他们建构起来的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仅4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32)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视学科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应该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同样,列宁也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这自然是与他及其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为基础的,但是与他回应20世纪实践的呼唤,密切结合时代的特点、密切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东方的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国情所做的巨大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造是分不开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期始,就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如李大钊1919年在当时代表先进思潮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系统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方法时,十分注重其科学性。李大钊强调,唯物史观立论的目标,旨在把握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正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这一历史发展的基础,才建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李大钊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大科学价值,他指出,有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历史学才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历史,使历史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科学。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等都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3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中,到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中,深刻阐明了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多个文件中,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今天,我们应该以更为自觉的学科理念认真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规律,用以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的建设。

二、形成学科特色

一门学科,一个单位的某个学科、专业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区域发展)的要求、学科的属性、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和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形成学科特色。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以及对同一问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和结论上,会各具特色。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来说,在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方面,一般都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和理论的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理论成果(包括主要内容、精神实质、科学体系、战略地位)及其指导意义等的研究。在方法上,一般都注意从宏观与微观,历史、理论与现实,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上展开探索。这里,就本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研究的思考、对如何形成该学科的研究特色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要重视从纵横结合上研究它的学科地位。在横向上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构成中的地位。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过程、发展脉络和与时俱进的轨迹,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作为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要重点研究的部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旨在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以也应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相结合。

在纵向上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上、最崇高的理想上、在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上、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统一性,注意从其统一性上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地位。

二是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转换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要注意研究它在中国的整体性推进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自发展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科学,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转换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它的主题经过了三次大的转换,即是:

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逐渐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35)第三阶段主题的基本内容是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自然是全面的,要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当代,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必须紧紧扣住这个主题,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www.xing528.com)

这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按照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向前推进的运动,而且是具有可持续性的运动。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说,它都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它本身的整体性,决定作为它发展规律的理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按照我们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会从今天的目标走向明天的目标,从明天的目标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客观进程和发展规律,给历史进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向前推进中,包括多方面的问题,如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关于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问题,关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问题,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问题等,这些都是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多个领域,改革开放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多个方面,应当分别予以研究,而且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某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如从哲学视域研究其中某一个问题,或研究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运行的规律,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从经济学领域研究经济建设和改革的规律,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等;从科学社会主义视域研究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所有这些问题还可以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加以研究。

但是这种研究,其一,必须把分门别类的问题视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总问题中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推动和促进总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借助其他问题的研究成果,或以其他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既定前提,不可把本问题的研究自我封闭在一个孤立的狭小天地中。关于这个问题从哲学上观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事物“静止的存在与在关系中的存在是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着的;在关系中的事物与静止着的事物有所不同。”(36)

其二,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只有在不损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不损坏上述其他问题研究成果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才会得到社会承认。

其三,对这些具体课题、甚至是重大课题的研究不能取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整体研究,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整体研究。因为“真理是全体。”(37)只有这种整体研究,才能把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地把握在我们思维中,并整合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理念,去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

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原理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也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要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研究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是同各种各样的思潮交锋、争论并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要注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研究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主要观点、思想实质、传播的特点、影响和危害以及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注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不同时期同马克思主义之间或彼此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作出的某些理论探索,从中吸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同时,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消极错误的东西,包括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注意抵制它们的错误影响,以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形成立足中国实际,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

三、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在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成果甚多,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来建设,确是一个新问题。在建设中,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学科属性和研究特色的关系。如前所述,一门学科,一个单位的某个学科、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学科的研究特色自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区域发展)的要求、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和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来确定。各个高校和研究机关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特色,由其内涵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所规定,它必然具有要求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原则。脱离事物共性的个性,只能是其他的事物。因此,一门学科、专业的研究特色的确定,不能仅限于上述因素,还应充分考虑这一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不能设想,凡是社会需要的都是本学科、专业应该研究的(因为社会有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多学科来分别承担),也不能像俗话说的“就汤下面”,仅根据本单位现有队伍的知识结构设研究方向,如若不然是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当然,有的理工科学校或农、林、水、地、矿学校要给某些相关学科的专家找一个“靠岸的码头”,那是特殊情况,需作特殊考虑;二是如何正确处理本学科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要正确处理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战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学科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相互交叉、综合的趋势,各学科都重视系统化、整体化发展,面对战后科学发展的这一特点来思考本学科的建设,要十分重视它同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要正确处理与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从宏观上说,既要把握上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差异、各自的边界。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研究必须具有上述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否则无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研究。但是要注意的倾向是,只关注联系,忽略差异,有的甚至将本学科与上述学科中某一学科简单等同,不注意研究本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特有的范畴及科学体系,这是不利于本学科发展的。三是要正确处理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未尽的过程,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的问题是在研究过程当中要避免重复性劳动,深化已知领域的成果。如要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与“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机理、基本特点基本规律、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等,更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知领域的研究,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等。

应该说,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正确处理上述三对关系,说起来容易,解决起来很难,短时间内是难以圆满解决的。我们只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由片面到比较全面再到全面,逐步予以解决。但是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自觉地加以关注,还是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引起关注,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需要有硬件、软件多方面建设,但应该说,悠悠万事,人事为大,因为事在人为。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关键在于抓紧抓好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指出:理论建设,人才为本。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呼唤着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人才和理论大家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大批理论人才和理论大家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这些论点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多次讲话的精神,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中,要认真地贯彻落实。现在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增强其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能力,使之真正适应这门学科建设的需要。这个问题随着大批老教师的退休,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退休显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采取切实而且具体的有力措施,为培养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提供发展的条件,让他们在探索、研究和解决上述学科建设的诸问题中成长;这里最要紧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和学科专业领军人物的培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目前这两种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两种人才素质上的要求虽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都要求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专业上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学科建设上有雄才大略,眼光远大,气度恢弘,知识丰富,并有识才的慧眼,惜才的情感,用才的智慧,善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谋略,做出规划,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在自己的周围凝聚起强大的科研、教学队伍。这两种人才是理论大家、领军人物,同时是学科建设的专家、战略家。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今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应把这个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加以高度重视。

(梅荣政,《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