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这一对矛盾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名称、内容几经重大变化,但内容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存在着几条发展的主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三)相对稳定

稳定性和变化性是课程建设的一对基本矛盾。如前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课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可能通过“渗透”到其他课程或活动的方式来实现,而必须以集中的形式,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方式进行。因此,只要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应有很大的变化,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另一方面,任何课程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都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实现课程观念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特别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样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变化性的特征。

在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这一对矛盾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名称、内容几经重大变化,但内容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存在着几条发展的主线。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从课程名称上看,1949~1956年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1956~1957年开设“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课; 1961~1964年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课;1978~1985年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哲学”课;1985~1998年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1998~2005年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2006年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这些内容虽然课程名称有所差异,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1949~1952年为“新民主主义论”;1953年为避免与中学“共同纲领”和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重复,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7年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其中心内容为毛泽东思想教育内容;1961年后改为“中共党史”。1978~1985年恢复“中共党史”课程,1986~1998年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课; 1998~2005年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2005年以后调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三是以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从1980年开始部分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到198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再到1986年在全民普法的基础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通知,再到1987年将思想教育课程确定为“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等课,1992年思想品德课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个方案一直持续到2005年,2005年以后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的主体内容始终包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四是以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为主线的课程。1978年以前部分内容包含在“马列主义基础”课程之中,1978年以后,对文科学生开设“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课,1986~1998年调整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1998~2005年调整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以后该门课程调整为选修课。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历史演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尽管在课程名称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课程内容上则保持着较好的连续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3)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www.xing528.com)

(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6)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280页。

(7)顾海良:《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

(8)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

(9)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10)本刊记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