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即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符合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符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求。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科学内涵

教育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力图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能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员。自我教育是指学生自己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自觉地、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主动接受正确思想,产生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即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符合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教育教学规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需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和知与行的矛盾。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时,知与不知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当学生进一步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时,知与行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外化过程。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的内化和外化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是极其复杂的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过程。要顺利实现学生的内化和外化,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教学,悉心指导,更离不开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同、接受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行事,也就是说教学既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符合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外部条件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不会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学生达到社会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引导其产生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学生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并据此实施正确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生发展的内因。简单地说,一切教育都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教育作为外因,只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无论起的作用有多大,必须通过推动内因的矛盾运动,即通过推动自我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教育作为外因的作用。因为在一定情况下,比如教师能否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科学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符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客体,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但是,学生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他们有主观能动性,选择什么、放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接受什么、拒斥什么,往往是学生自主选择、自觉体验、自觉领悟、自觉接受的结果。因此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学生并非是“各司其职”,而是有机统一于推动教学的动力系统中。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或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教学都无法正常进行。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起来,才能顺利推进教学过程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尤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教育必须以自我教育为基础,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起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取得的成效才是持久的、稳定的,教学才真正获得了成功。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不可能取得好效果。自我教育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产生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若学生是幼苗,教育可以给幼苗提供适于生长的土壤,幼苗只有充分吸收了土壤中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自我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育唤起、推动。即使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的精神和能力,从保证自我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效果来说也是需要教育发挥作用的。自我教育正是需要能够唤起、推动、保证自我教育的教育,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www.xing528.com)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直接“灌输”,往往认为讲得越多,学生收获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而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太奏效。不能说教师不认真、不投入,只是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只能被动地听一听,记一记,怎能不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效果又从何而来呢?分析个中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忽视了自我教育的作用。只有重视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推动学生进入自我教育过程,教学才有实效性可言。

重视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群体尤其重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心理趋向成熟,但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容易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归为婆婆妈妈、絮絮叨叨。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看,思想尚未定型,但已具有相当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很多问题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渴望自己的见解有表达的机会,对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而漠视自己难免产生不满情绪。从大学生的未来走向看,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入社会,独当一面,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要有应对能力。固然,这种能力会在更多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增强,但在大学期间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校期间,学生即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无疑会使其未来的道路更加顺遂。

第二,教师自身应加强自我教育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尽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在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但教师仍是引导学生思想上升式发展,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助其全面发展的主导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成为教师推卸责任的借口。学生能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决于教师,从精选教学内容,践行教学要求,匹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等等,无一例外都离不开教师。此外,教师应经常自我反省,自觉进行思想改造,增加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无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决定着能否进入自我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是个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希望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就要使学生了解他们欠缺哪些知识、哪些能力,了解所学的课程、理论对他们有什么实际意义。一般来说,教师在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就会说明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但这是不足够的,因为刚刚开始学习一门课程,学生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所谓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深入学生内心。教师应在后续的课程中适时地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所在,这对于求知欲特别强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兴趣,能够提供自觉学习的持久动力,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讲课的风格很重要。语调抑扬顿挫,说理深入浅出,信息量大,可听性强,不乏趣味都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换,教学方法的单一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单调之感,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若不经过学生思考就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学到新理论却不会运用理论来思考,理论不能被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便没有意义。两种情况产生同样的结果:知识没有转化成能力。而教学的着眼点,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就显得颇为重要。启发学生思考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些问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或在结束一次课前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一种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对相关的内容思考得越多,思考越多,考虑的角度就越趋向于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越深刻。当然,学生提出问题一般都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或者至少要给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把握准确,对理论理解要深刻、全面,随时要了解学科前沿,又要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甚至对于时政要闻及其他各种信息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联系也比较密切,学生提问题涉及的面可能也比较广,教师要尽量做充分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选择地回答。对于与教学内容无关或相关性不大的问题,课上不回答或简单回答,课后与学生个别沟通。为了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做法要给予肯定。对于与教学内容相关性较强的问题,注意紧密联系相关理论进行解答,使学生既想通了问题,弄懂了理论,又从中学习了如何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体会出理论的实际意义,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第五,注意发挥集体自我教育的作用。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实现互相教育。集体自我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对于师长的教诲可能会有抵触心理,而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由于年龄相仿,所处实际情况相似,容易沟通并实现共鸣,实现互相教育。交流的双方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对象。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集体自我教育。比如,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技巧性地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收获,通过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看问题也会愈加深刻、全面,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再予以点拨,学生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必然比学生不经过思考,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集体活动加强集体自我教育。为了保证活动过程的可控性和集体活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实践教学。比如,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教学影片或教学资料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开展社会调查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施的具体步骤,尽量详尽、周密。教师要全程指导,不能放任自流。哪种方式对于实现集体自我教育更有效,还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第六,发扬民主作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得心应手地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种交互过程中,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会水到渠成。首先,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不是主从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作风,对每位学生都要坚持平等交流,不要总是板着面孔,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接近,其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其次,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尤其要认真听取学生对课程或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及时采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暂时无法采纳的意见,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再次,学生学习、接受一定的理论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要非常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回答正确,也可能回答得不全面,思想偏激,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对于错误观点或错误思想,批评是必要的,但方式要适当,注意技巧,切不可言辞激烈,简单否定,更不可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评价中酌情考虑学生的表现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