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1.加强教材建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最终目标是要进学生头脑。评审结果表明,高校“两课”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

四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建设学科建设

1.加强教材建设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最终目标是要进学生头脑。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所以,必须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关键环节,始终抓住根本目标不放松。

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教委就明确规定,在新形势下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两课”教学的中心内容,并且根据十四大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统编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和《马克思主义原著选编》,供教学使用。

1998年5~6月份,教学改革新课程方案确定以后,在教育部社政司的主持下,制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要点,并着手编写教材。新课程的教学要点对“两课”教育教学起了重要作用。以后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多次对各门课程的教学要点及时进行了修订,使新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完善、更科学

为了保证质量和编写教材的严肃性,教育部1998年8月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公共课)教材建设及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两课”教材实行分级规划管理。教育部在组织、指导高校“两课”教材建设方面,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组织编写制定“两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2)根据需要直接组织编写出版供高校选用的全国通用教材;(3)组织对省级教育部门组编教材的评审工作,并从中选出供全国高校选用的推荐教材。各省也可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适应本地区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编写供本地区选用的教材。每门课程的教材限编一本。各个学校原则上不再自编教材。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不得限制高校在选用全国通用教材方面的自主权。各高校选用教材时,要着眼于教材的质量、权威性和适用性,优先选用获奖教材。这项决定总的来说执行得比较好。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材建设,提高“两课”教育教学水平,由教育部社政司主持在2000年下半年对各省省编教材和教育部示范教材,采取隐名评估(即评审时隐去作者、出版单位、前言、后记等)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审。共7门课程182本(参评单位共28个)教材参加了评估。评估本着公平、公正、保密的原则,在通讯评审的基础上,最后经过专家进行集中评审。评估结果是:21个单位组织的33本“两课”教材被评为优秀教材,其余149本教材均为合格。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占18.13%,优秀单位占75%。评审结果表明,高校“两课”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教材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评审促进了教材建设,推进了“两课”教育教学工作。评审后的教材根据专家意见均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24)

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参考资料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教学参考资料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典文献的选编。为了加强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部社政司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共同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育部社政司还组编了《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以及相应的《导读》。二是对“两课”教学中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探析的教学参考资料。三是其他一些参考资料,如现当代著名思想家、有影响的理论家的观点选编,尽管这些资料可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选编这些资料,再加上必要的评论,对“两课”教师以及大学生了解和理解当代各种思潮,增强理论鉴别力,确立正确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设,教育部社政司还推出了一批音像教学参考资料。主要有:教育部主持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准全程教学录像片(即《新时期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教学片)。为了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社政司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撰稿,并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时事》编辑部从2001年起开始定期制作出版《时事》VCD,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指定音像教材。此外,教育部社政司还组织出版了“精彩一课”教学录像片。所有这些,对推动“两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两课”教学水平,教师是关键。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主要进行了师资培训、表彰优秀教师等活动,旨在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培训,是提高“两课”教学水平的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1)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根据教育部的计划,从2000年起,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选拔一批100~150位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滚动培训的行列。通过连续多次的滚动培训,逐步形成一批真正能够推动“两课”教学的骨干教师,产生一批新世纪前10~15年“两课”教学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2)培训“两课”骨干教师。根据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自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底为止,共举办14期培训,每期时间为12天。在一年半时间内,培训全国高校“两课”骨干教师共2000人。培训内容是,根据新方案规定的各门课程,分别确定各门课程的具体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两课”课程体系总体研究、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研究、本门课程所属学科领域的重点难点研究,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研究等。培训方式是,按课程分别组织培训。主要采取专家讲课、研讨会经验交流、示范教学等方式。这项工作进展顺利。

(3)以课程培训为目标的培训。根据“两课”教学新方案,在教育部社政司主持下,先后举办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形势与政策”、“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的骨干教师培训班,4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其中“形势与政策”课的培训已经基本上制度化。实践表明,这些培训是提高“两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较好形式。

第二,举办“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这是以全面提高在任“两课”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训。这项工作是针对从事“两课”教学两年以上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通过联考入学进行的培训。通过课程考试和完成学位论文的教师,最后授予硕士学位。

培训的基本目标是:在1999年至2004年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指导思想是:培养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高校“两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两课”教师队伍。

为了规范“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教育部社政司还制定了关于《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社政司聘请了7位理论造诣深、“两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督导巡视员分别到各培养学校督导巡视,对教学工作予以指导帮助,收到了明显效果。另外,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项目,教育部共投入150万元在15所培养学校设立“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工作的科研课题42项。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这项工作,在各培训学校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03年起,这项工作纳入了教育部高校教师正常培训计划系列。

第三,表彰先进,激励“两课”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了激励“两课”教师奋发向上,教书育人,形成朝气蓬勃的良好氛围,党中央和教育部在“两课”教师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彰先进的活动。主要有:1997年组织了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2000年和2001年组织了“精彩一课”的评选活动,全国普通高校“两课”优秀教师活动等等。

2000年7月,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召开的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决定对在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38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13名教师。这是“两课”教师首次获得此项殊荣,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两课”教师受到的最高规格的表彰。“两课”教师在党建会上受到表彰,既是对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充分肯定,也是对“两课”教师多年来所取得的业绩的高度评价。对他们的表彰,对于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特别是对于推动“两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加强“两课”教学基本建设方面,教育部还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革新“两课”教学方法,制作《新时期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教学录像片,评选“精彩一课”,出版形势与政策多媒体课件等。加强教学指导和管理,建立全国“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创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这些举措,对于提高“两课”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www.xing528.com)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重点学科建设,而且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的显著成绩。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继承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的优良传统,在高等院校就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的政治理论课程;在师范院校,设立了政治教育专业。首先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政治教育系,在其他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也设立了政治教育科,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现在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完全相同。开设的主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等类课程;至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虽然一直持续不断,并且有所发展,但是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了真正健康快速的发展(25)

1984年,教育部在全国十二所高校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专业。目的是为党政机关特别是高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教育部在1984年4月13日发出的《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指出:“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有条件的还可培养研究生。我部已批准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首批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试点。今年这个专业招生,主要为高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摸索兴办这类专业的经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应当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好,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毕业后,可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学制4年。招生总人数360人。为了保证招生质量,这次试验从普通高校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品学兼优具有适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素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具体办法是分配名额,由保送学校选拔推荐,接受学校审查录取,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继续学习3年,毕业后回原学校工作。从应届生中招生也可试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一、公共课:时事政策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二、基础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通史(重点近代史)、世界通史(重点近、现代史)、中国哲学简史、欧洲哲学简史;三、专业基础课: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概论、当代西方思潮评介、现代科学技术讲座;四、专业课:马列主义原著和重要文献选读、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的建设、团的工作;五、实践课: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习等共28门课程。主要学校有: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大、陕西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院、西南师院、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上海交大、大连工学院。截至1989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到36所。

1984年6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6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主要培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主要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大连工学院、西安交大、浙江大学

1987年5月11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认识的一个升华。

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了阐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由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还指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26)

1987年,全国有11所高等学校分别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科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尔滨工大还试办了“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研究生班。

1990年,教育部在全国分别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含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等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0年,根据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研究方向,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学科点。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学科建设专门列为一条即第17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把德育重大问题的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制定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这里,凸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两课”建设提高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

1996年,在全国设立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共三个学校,它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由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自动升格为博士点,免评审。)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经过调整后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的名称修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2年,在评选国家级重点学科时,有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它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即“学位[2005]64号”文件),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并明确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学位授权审核、研究生培养及其他相关工作按照调整后目录进行。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部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事宜,同时又发出了关于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即学位[2005]65号文件,对审核范围、申报条件、申报与审核办法、报送材料及时间安排、端正学风保证审核工作顺利进行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会议,对申请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及所属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的材料进行审核。评审结果,在全国共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21个,所属二级学科点210个。

自1984年以来的短短20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不仅上了规模,而且上了档次、上了水平,呈现出了蓬勃的朝气。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势头之猛,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学科建设方面所仅见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和迅速发展表明: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特别是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档次,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等等。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保证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才能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第三,广大人民群众和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几十年来,我们不但做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大普及,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坚实的群众基础,我们才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活剧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这个学科的迅速发展,也给自身的建设提出了十分艰巨的任务,带来了不少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可以相信,只要我们立足改革,认真对待,潜心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定会建设成全国最好的学科之一,一定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