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体制转变对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了新挑战

经济体制转变对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了新挑战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的标志是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它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经济体制转变对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了新挑战

1.1 问题提出

(1)经济体制转变对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了新挑战

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并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既要反映其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同时又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并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促进作用,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新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的标志是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它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订的,时隔20余年的今天,中国社会各方面已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无论在培养内容还是在培养方式、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等方面,都要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有制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在变化,这必然影响着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变。这种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到20世纪末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体制,转向中央和地方二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体制转变的同时,还有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的问题,否则,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就不可能完善(4)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人才培养要从工业社会标准化向知识社会个性化转变。在工业社会,人才的培养强调大批量、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工业生产的特点也是大批量、标准化的,研究生培养当然还会依据一定标准、按一定批量培养人才。但在知识社会中,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方式的改变,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是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要求。所谓主题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设计教学,还有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这些方面都体现出对以往培养模式的挑战。“大统一”的人才培养制度,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

从产业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推动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也向研究生培养提出挑战。产业发展对研究生的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增长快,需要相应的人才规模;二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人才多层次;三是产业发展的广泛性,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更强烈;四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需要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五是社会调整和变化较快,对人才需求数量变化较快且不稳定。

从人才培养规格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与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研究生培养要注重应用性,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总的来说,研究生培养仍然是基础性的,很难实现业界实用技术型的要求,研究生要成为熟练的、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从业者,还需要在实践一线得到继续培训。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都不能指望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社会的精英。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研发能力等应用能力都需进一步提高,需要强化综合的系统训练。研究生培养在强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如何使研究生培养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不至于使研究生培养如同实用技术培训。

目前不同层次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不仅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差别不大,套用其他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较多,很难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而且培养具体制度也大同小异。这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层次化、个性化不吻合。一方面是各类学校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一方面社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研究生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对接。培养单位设置的相关专业,如何分层次突出培养特色和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学科研究积累和研究特点?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大批引入国内,如何参考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并结合我国情况建立适应我国战略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培养制度?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国际人才竞争对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重要,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进行培养制度创新,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十分注重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进行培养制度创新,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要扫除制约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经验和管理实践,逐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3)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人把我国研究生培养缺陷概括为“研究生知识多而智慧不多,欲望强而能力不强,学历高而境界不高”。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水平全面发展的人,即智慧较多、能力较强、视野较广、境界较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将成为社会的中坚,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又要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与这个目标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5)从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研究生知识结构、研究生能力结构和研究生素质结构来看,我国培养的研究生,书本知识较丰富,应试能力较强,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较差和学术视野不广、精神境界不高,这种现象在博士生中比在硕士生中更明显。(www.xing528.com)

我国培养的研究生,书本知识较丰富是我国研究生的长处,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成绩。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谓能力只是空话。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还有许许多多难以写进书本的“隐性知识”,丰富的书本知识加上丰富的“隐性知识”就能形成“智慧”。我国高等教育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非常重视传授书本知识,比较忽视“隐性知识”,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吸取和积累“隐性知识”,几乎没有关注,更缺乏经验。这是我国研究生的短处,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缺陷。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太看重课程,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不过是比本科生多读了几本书而已,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阶段,忽视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另一种倾向是把研究生纯粹当劳动力使用,导师的科研课题往往是硬任务,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和时间限制,使研究生不得不为此疲于奔命,而忽视必要的课程教学,忽视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造诣,这两种倾向的后果就造成了研究生能力结构的不合理。

有了知识不一定形成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培养某种能力,与这种能力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具备,而且要组织成合理的结构;第二,具备了已形成合理结构的知识,还要付诸实践,反复训练,才会形成能力。能力是靠实践训练磨砺出来的。我国研究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付考试的能力,一般来说是比较强的,他们中绝大多数属于“再现型”人才。然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创造型”人才。遗憾的是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属于“创造型”的人才太少了。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指出: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同样存在不足。

学术视野不开阔、精神境界不够高。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应当扩大视野。怀特海讲得好:“在中学阶段,学生应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更应该扩大视野,尤其是应该扩大学术视野。他们不仅是要站起来而且要爬上“高山”四面瞭望。可是,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生,一般来说,学术视野比较狭窄,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失败。我国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还有一个问题是相当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精神境界不高,精神生活品位不高。纵观历史,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凡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把人格、道德、精神放在第一位的,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都还没有把研究生的精神境界和学术视野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上。

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着若干缺陷。为此,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并进行归因分析,以便提出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于制度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制度生成、制度要素、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以研究生培养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生培养制度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通过收集、分析、整理中外有关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的规律以及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各不相同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发展的因素,广泛吸取中外关于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优秀研究成果,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在丰富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理论的同时,更加丰富高等教育的理论。

通过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研究,以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解决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制度创新的实践问题,使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理论能更有效地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只有把人才培养制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制度要素、制度变迁、制度环境、制度创新等问题,才能保证体现大学自主办学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才能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落到实处,才能按人才成长的规律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研究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利于解决现有研究生培养制度与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实践活动,将教育制度创新落到实处,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快、更好地实现研究生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尊重学术繁荣和发展的规律,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为实现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灵活性、系统性、多样化的理论提供实践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