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走向衰退。由于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较早,到1900年后已基本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研究生培养已制度化,对生源、培养形式、教学方法、论文答辩标准都有了具体规定。德国没有专门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和监督机构。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5.1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上研究生培养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德国和美国,(1)因为研究生培养制度产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而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原苏联,继承者是俄罗斯。

5.1.1研究生培养制度发源于德国

德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二级学位制,大学本科毕业生获硕士学位(Diplom),博士学位是大学本科学位之上的高一级学位。德国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代研究生培养制度源于德国1810年洪堡德创办的柏林大学,在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立、发展、振兴三个发展阶段。

德国研究生培养,实际上是博士生培养问题。德国企业界大量需要的是能够直接上岗的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故将大学本科与硕士阶段合二而一,只设两级学位,即文凭学位和博士学位。德国把博士生培养称为“科学接班人的培养”。洪堡德任教育部部长期间,倡导举办以发展科学为核心的新大学,一方面提出科学与教学相结合,注重大学科研活动,倡导学术自由的新大学观,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来自中世纪工场作坊中培养手艺人的学徒式方法,并发展到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体系。正是学术自由和主张科学,任用有科学成果的人在大学任教,倡导大学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大学教授发展个人研究室、实验室,允许学生当助手,培养下一代科研人员,故称为“培养科学接班人”。德国大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方面。学术自由产生了教与学的自由组合,教师可以自由地开展科学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寻找导师,形成了师徒式的教授和助手,并演变成较有体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德国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体现在:

①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和培养科研人才为主体的场所,为研究生培养制度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使教师有了创立自己学说和进行科学研究、传授自己独到研究成果的良好机会,也使学生有了开发他们才能和从事有兴趣研究的机会,在获得基本文凭后,仍能进行更高级、更专门的研究,从而促使博士培养制度得以确立,直接推动了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产生。

③自由组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方式,改变了旧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方式,发展了以科研为基础的自由研讨、共同探索的“研讨班”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研讨班”中通过积极探索,参与教师正在研究的问题,学会如何从事研究工作。

④促进个人研究和个人实验室的创立,并且成为博士培养的基本机构。教授个人在实验室培养助手,让科研助手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博士,在德国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体系,被制度化,影响很快遍及全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走向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东西德虽形式有别,但都仍保持着研究生教育的传统,并迅速兴起。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的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经过更新,并保存下来,在不妨碍课程安排和考试前提下,自由选修课程和自由发表各种学术观点。研究生培养不仅更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而且发展很快。由于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较早,到1900年后已基本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研究生培养已制度化,对生源、培养形式、教学方法、论文答辩标准都有了具体规定。这种培养制度对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以博士生参与科研、注重博士学位标准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但是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美国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例如在本科阶段进行相应的淘汰,实施一至二年的专业教育等。以研究所(institute)和研讨班(seminar)为主要组织特征的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核心是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前提下,突出博士生的科研训练,着重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认为博士生培养就是在参加科研过程中进行的。

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具体表现为“三无”,即无入学考试,无课程设置和无管理机构。德国博士生不需经过特别的入学考试,而被看做是大学教育的“自然延伸”,博士生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术性大学。博士生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就面临三种目标选择:一是当教授;二是在校内或校外当研究或开发方面的科学家;三是从事需要特别科学训练的职业。德国的博士生实际上并非学生,通常是在职攻读,只需得到有关教授的认可,即可被录用而进入研究所,一边担任助教,一边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也可在大学之外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写论文。因此不存在正规的入学考试。德国虽然没有入学考试,但十分重视平时努力:一方面,本科生获得相应文凭,就能进入博士生学习,使致力于进入更高阶段的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科研活动和考核来进行淘汰和筛选,以保证培养质量。德国博士生淘汰率为20%~30%,理工科淘汰率更高,平均淘汰率为40%。德国博士生录取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少数本科时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录取的博士生,他们的奖学金优厚,因而全力进行科研,较快获得博士学位;二是当助教或助研,边工作、边攻读学位,既解决费用,又得到锻炼;三是在职攻读,大学毕业后边工作边攻读,但要找到导师,至少在校注册两个学期。德国教授每人都有个人实验室或研究所,可招1~3名研究生,实验室是培养场所,博士生都应具有较好的独立研究能力,一切工作都需要独立完成。博士生不设课程,只需完成一篇有足够水平和创见的论文,并通过口试和答辩,即可获得博士学位。

德国没有专门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联邦、州直到学校一级,都不设类似于我们国内学位委员会或研究生院这样的组织或机构。博士生培养从录取到授予学位的整个过程,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导师和其他有关教授。通常只在系办公室设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有关具体事务(2)博士生培养完全是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教育活动,安排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全由与导师商量决定,把博士生培养变成一个纯粹的科研活动,强调学术自由,不需要组织和规定安排。

德国博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时间制,参与科研工作当助手,助研要承担部分科研任务,配合导师从事科研工作,定期向导师报告科研情况。理工科博士生全部承担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并主要完成科研任务,同时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如果导师认为已具备条件,就允许该生开始论文写作。论文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必须能反映作者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要有创新性。二是当助教的管理员,从事辅助性教学工作,包括批改大学生作业、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实习、准备教学用有关材料等,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三是当正式助教,一直到完成讲授资格考试。一般助教任期六年,前三年准备博士论文,后三年准备讲授资格考试。实际上,德国博士培养主要是个别培养,没有规定具体年限,主要取决于个人努力及学科性质,据统计现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限是4.5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一般定期组织博士生开展专题讲座,由博士生介绍研究工作的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与教授共同讨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由教授及邀请的校外专家讲述某一方面的专题,使博士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德国博士培养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训练,非常重视实习实践,讨论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都占较大比重,博士生在假期都要进行生产实习,到高科技领域担任主要科技领导工作,在工厂企业高层领导中博士生占60%。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博士生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和提高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5.1.2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于美国

真正把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以正式教育计划形式实施的正规研究生培养制度形成于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相当发达,分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大学有1000多所,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大学有360所,授予工科硕士学位学科的比例大致是8.1%,理科占5%;授予博士学位学科的比例是:理科占22.5%,工程技术占9.2%。美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可追溯到1876年建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是美国第一所以科研和研究生为主的研究性大学,被称为美国的“柏林大学”。当时美国的许多教授,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吉尔曼(Gilman)都留学德国,并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他们回到美国后,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对美国大学进行改革,吸取了德国大学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治学原则,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采用讨论、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又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去除德国大学中那种对精神纯理念主义的探索,重点从事科学研究,培养高级科研人才。(3)从此,美国研究生培养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取得了极大发展,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也跨入到世界先进行列。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院,这标志着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正式诞生。该校汲取了德国的有益经验,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要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并把主要的精力放到研究生培养上。随后密执安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也都相继正式办起研究生院。(www.xing528.com)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院,使大学成为包含有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培养层次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满足不同人的成才需要和生产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人才的要求。研究生院使大学同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包含了德国大学研究所的各种功能,还提供了完整的专业培训,要求教授们发挥各自的才能,分工合作,使研究所既是研究单位又是教学的一部分,实现了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层次不同的研究,包括学术和应用研究,创造出非凡的科技成果,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才,研究生院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新教育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以核能、电脑科学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领域出现了新腾飞,也带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高潮,研究生教育成为世界高教发展的重点。在美国经济繁荣的诱导下,美国研究生院培养制度成为其他各国竞相仿效的对象,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更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

美国在实行研究生院制度这一体制下,又形成了层次复杂、类型繁多的培养形式,每个学校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准和相应做法,呈现了广泛的多样性。美国研究生培养由研究生院承担,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设有10个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是一种组织形式,研究生院在整个研究生教学计划和培养事项上有决策权,起指导、协调作用,例如,负责制定学位标准、课程管理、招生及学籍管理、经费管理等。正是研究生院的这一形式,使美国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体现美国大学质量的最重要成分。研究生院是跨学科的,研究生院的教师由全学院选出,各校都设有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一些教师由选举产生,一些则由学校当局任命,它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定机构,其成员是各学科中才智出众的研究人员。

美国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从发展历史看,以学习德国大学为始端,得益于两次莫里尔法案而形成和发展。独立战争后美国发展经济心切,一方面向德国等国派出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留学生创办德国式大学,培养研究生。1826年哈佛大学首设研究生课程,1847年耶鲁大学首设博士学位,但当时英国教育传统浓厚,注重古典人文学科教育,脱离经济发展需求,只设神学、法学、哲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受重视。促使美国研究生教育发生根本转变的是北方资产阶级获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大学开始设立博士学位课程。美国研究生培养随着工业化稳步发展,培养的人数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建立了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如哈佛大学1922年设立教育博士学位,顺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1930年又在工程等领域中授予博士学位。美国研究生培养在20世纪30年代后进入了繁荣时期,使美国经济再次突飞猛进,1938年到1944年二战期间工业生产就增长了两倍,尤其在原子弹雷达、控制系统、推进器及电子计算机等方面有重大成就。二战期间美国的工业和科技不仅没有遭受破坏和损失,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一些尖端技术产物如喷气式飞机、有效的雷达设备以及原子能技术都在战争中出现了,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对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众所周知,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满足军事上的急需,研究了雷达、潜艇、原子能和制导。并突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在工科系内加强理科教学并扩大招收研究生。70年代美国决定逐年强化对科技的投资,推进技术和工业向前发展。随后,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进而引起工程技术工作发生急剧的变化,工业设计和生产逐步发展成由计算机辅助控制的高度的自动化过程。科学、技术和工程在许多领域内正在日益向综合的方向发展。

美国特别重视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如表5-1所示,以博士生培养为例),把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注意选拔品德高尚、科研能力高的教师,尤其科研工作显著并发表有创造性论著的教授任导师,并定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创造各种条件使导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帮助研究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业。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生都设有研究生教师委员会,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既避免单个教师才学不济延误研究生的学习,也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增加同导师互动频率,不至于孤陋寡闻,这也是美国研究生知识面广、专业感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研究生培养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学术领域以外就业的研究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及时调整了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为需要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美国在历次历史关键时期,都注意运用法律、政策、经济和舆论等手段把研究生培养与国防和经济建设连在一起,去推动生产建设、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因此美国研究生培养,总的来说是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兴起、繁荣和萧条而诞生、发展和紧缩,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表5-1  博士研究生培养

img5

长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界引以为豪的是研究生培养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他们认为通过这种培养制度,能够为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适应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开创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位后,不但能胜任研究工作,而且能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目前美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合作培养制度,由学校和工商企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生除了要在校内学习外,还要在一段时间里受聘于工商企业界,既承担工作任务,又做学位论文。美国的工程研究中心就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学校与工业界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联合体。美国政府认为建立大学—工业联合体是维系美国居于世界之冠的最为有力的措施。决定把投资的重点转向促进大学与工业界联合,建立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的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联邦政府还拨专款支持大学与工业企业界联合建校,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5.1.3原苏联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

原苏联研究生培养制度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仍然可以从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找到原苏联的痕迹,可见原苏联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影响之深远。原苏联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在十月革命后,废除沙皇时代旧学衔制才真正开始的。1918年,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废除了沙俄时期的学位制度。1925年苏联政府决定在拥有高水平教师、科研基础好的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内创办研究生部,从此开始了苏联的研究生教育。1925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培养科学干部的程序的规章》规定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研究生部来培养高级人才,同时在国家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下设研究生部,标志着苏联研究生教育的开始。

原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研究生推荐制度,以优先培养工农子女和有实践经验的人,1928年把优先招收工农子女列入招生规章。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不断调整摸索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严格审查有培养研究生能力的学校,制定了以综合大学为培养主体的方针;二是修改招生规章,只能招收读完大学的人,实行考试,首次规定培养研究生的具体细则;三是改革培养方法,废除教学上的“小组设计法”,强调导师与教研室对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四是在1934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学位和学衔》的决议,健全了研究生教育体制,规定在苏联设立博士和副博士两级学位,标志着苏联学位和学衔制度的诞生;五是1939年正式建立函授研究生部,发展不脱产的函授研究生教育。正是这些措施,使苏联研究生教育走向正规化,培养了大批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原苏联研究生培养主要培养副博士,其方式是脱产全日制和函授两种。二战后经济大发展,苏联工业生产增长很快,人才需求量更大。20世纪60年代初设置了研究生班制度,脱产三年学习学制,不脱产则四年,后来大多数获得学位的都是研究生班的学生。为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研究生,原苏联逐渐形成了多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组织,如面授研究生部,学员脱产学习,学制三年;函授研究生部,学员边工作边学习,学制四年;专设研究生部,专为那些没有条件自己培养研究生的部门、机构培养人才,培养方法基本与面授培养相同。原苏联培养研究生注意同生产单位建立相互关系,通过定向、代培等方式为生产单位培养人才,有些生产单位也派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到高校去为研究生讲课,担任研究生科研指导。原苏联有1500个研究生部,在学研究生96000人,其中高校57000人,科研机构39000人,脱产者46000人;博士研究生部100个,博士生500多人。原苏联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学毕业生也不授予学位,大学本科毕业通过设计答辩和国家考试合格的毕业生,发给毕业证书和证章,其中对成绩好、表现好的发给优等毕业证书,不及格者发给学业证明书。原苏联有副科学博士研究生和科学博士研究生两个研究生教育层次。研究生培养特别注重科研,课程是围绕科研展开的,是辅助性的。学生入学后在三个月内要确定研究课题,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修完有关课程,包括所选专业有关专业课、哲学和外语;二是完成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和进行教学实习,科研是最重要的,课程没有明确规定。

整个培养过程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完成课程考试;二是通过论文答辩;三是积极参加集体政治任务;四是自修教育学概论和心理学基础,并完成教学实习。撰写论文是培养的中心,导师从第一天就对研究生的选题及论证给予指导,尤其强调研究生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每年至少要向教研室报告两次研究和学习情况。研究生培养普遍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的研究生不超过5人。研究生一入学,首先就确定导师,有些博士生可能还聘请校外导师。导师从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对论文选题进行把关,组织教学,并随时解决科研难题和监督计划执行情况,但不限制研究生发挥其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这是原苏联研究生培养的一条重要经验。导师一般由博士或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来担任,他们都是学术界的知名学者。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原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一切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革。俄罗斯研究生培养制度也发生了变革。1993年,俄罗斯政府颁布法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硕士学位制度,从而使原苏联解体后诞生的新的俄罗斯学位制度具体包含学士、硕士、副博士和博士四个等级。(4)俄罗斯拥有原苏联约60%的教育资源,也是其教育遗产的主要继承者。原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学位制度。原苏联高等人才培养层次比较单一,只在高等教育的最上层设立了学位,而没有硕士研究生培养。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研究生培养制度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为使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合法化,俄罗斯高等学校委员会1992年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决议》,并颁布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1993年又出台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多级高等教育制度中硕士生培养的规定》。基于这些政策和对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了解,一些高校逐渐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1996年8月,俄罗斯政府颁布《俄罗斯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旨在使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改革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改革,俄罗斯彻底改变了原苏联时期单一的高等教育结构和研究生培养制度,使高等教育开始向多层次结构过渡,新增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经过近十年的改革试点,到2000年底为止,全俄罗斯有权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已扩大到l82所,其中有94个专业可以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且在校硕士生总数已超过1.4万名。

近几年,俄罗斯从国家宏观控制和管理的角度逐渐规范了硕士生培养专业方向的培养内容和水平要求,这些专业方向隶属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门类。俄罗斯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国民教育领域的改革之路,俄罗斯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制度都进行了改革。办学定位,由单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培养模式,由培养“精专”人才向“多规格”人才转变;课程设置,从“专业化”向“以人为本”转变,课程设置既重基础又重人文,体现多样化和立体性;开始改革专业设置,目前俄将原有的500~600个专业压缩为250~300个培养方向,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缩至80~300个培养方向,现在研究生专业的划分不再使用过去的专业,而使用培养方向;培养方式,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主导,研究生为主体”方向转变。研究生培养制度另一重要倾向是研究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比重增多,着重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使研究生不断发展自我并形成独特的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