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特色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特色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审议会强调,设置研究生院是改善博士生培养乃至整个高校培养制度、增强高校科研实力、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一项战略措施。德国研究生院有自己组织与特点。德国研究生院根据高校教师的申请而建立,审批权在各州的高校主管部门。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特色

5.2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特色

发达国家之间研究生培养制度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各具特色。就拿研究生培养制度生成来说,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内生的,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在借鉴德国基础上诱致性产生的,而原苏联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强制性形成的。

5.2.1自然演化生成的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

在自然演化基础上生成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主要特色。德国研究生培养最先起于教授个人在实验室培养助手,以充当科研助手参与科研活动来培养博士,并在德国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体系,自然演化成为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且很快在欧洲及全世界迅速扩大影响,其自然演化的内容随处可见。

德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个别指导,教授对其博士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培养;高校中没有专门负责博士生教育的机构和系统的博士生课程。指导教授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私人关系。这种培养博士的方式是德国大学的传统之一,虽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校改革仍沿用至今,而且仍保持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这种一对一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有明确的责任感;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有利于学术人才的成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具体的知识、方法之外还能学到许多东西,如对学术的态度、信念、做学问的道德等;这种指导关系还有利于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科研训练,教师也可从中受益,学生可辅佐科研并带来新的想法和启示。通常是请企业的工程师或其他大学的教授来作某一专题的系列讲座,报名参加研讨班的学生须在听完专题讲座后,写出一篇有自己见解的报告,并在研讨班演讲。(5)教授及其助手对报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报告者需当场做出回答,最后教授及其助手根据各人报告的情况给出成绩。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这类研讨班,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研讨班学分,才能有资格申请做毕业论文

重视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德国的博士生无入学考试,教授在选择博士生时,首先注重的是其在大学本科阶段表现出来的科研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一般要求学位论文的得分为优秀。博士生所研究的课题一般来自企业,都需要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研究成果应有创新,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做博士课题,常采取“博士生+本科生+工程师”的“团队”工作方式,既有明确分工,各人须独立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又有互相协调,系统各模块之间的功能不能自相矛盾。这样既强化了博士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又提高了其对项目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德国博士生培养,其鲜明的特点是“严格选拔,放手培养,注重实践,独立创新”。科研与培养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德国教授既注重科研,也重视教学。科研是手段,培养是目的,没有科研成果,他们便无法吸引学生,无法完成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因为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同时,学生的研究论文、硕士论文、专题研讨班的主题通常与教授的科研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科研项目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解决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高校教师断层问题,科学审议会———德国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权威性咨询机构,于1986年提出了“关于高校学业结构的建议”,对博士生的培养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科学审议会认为,在保持和加强传统博士生培养方式的同时,应当在德国的大学中设立研究生院,以改进博士生培养。科学审议会强调,设置研究生院是改善博士生培养乃至整个高校培养制度、增强高校科研实力、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一项战略措施。德国研究生院是培养学术后备力量的机构,是具有一定研究方向的科研集体和侧重研究的培养机构,是具有特定研究方向,集培养与科研于一身的机构。博士生在此一方面接受系统的课程训练,一方面准备撰写博士论文,参与科研活动。

研究生院科研工作以跨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为主。德国研究生院有自己组织与特点。德国研究生院根据高校教师的申请而建立,审批权在各州的高校主管部门。研究生院目前处于被扶植阶段,联邦与各州拨出专款给予资助。具体的审核、提供资助工作由德国研究会负责执行。研究生院目前建立的程序大致如下(6):若干专业相近的教授———来自同一高校的或同一地方不同高校,也可包括同一地方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先一起拟定一项研究和博士生培养方案,并向州主管部门提出建立研究生院的申请,州主管部门批准后直接把申请报告报至德国研究会。德国研究会对报来的申请分类进行比较性专家评估,然后决定是否提供资助。批准与否的主要依据是所报来的研究和培养方案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德国研究会制定的关于建立研究生院的要求,以及申请人及单位本身在所报方向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不考虑专业、高校、地区平衡问题。

研究生院不是永久性机构,申办者在申请中要说明预定的期限,按照要求,一个研究生院的人数在20~30之间,其中5~15名教授,称为导师,10~2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也是德国研究会提供研究生资助的最高限额。除了拿德国研究会奖学金的学生,其他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员也可进入研究生院,但一个研究生院的学生总数不得超过30人。在科研方面,一个研究生院的研究方向比一个研究小组或一个讲座宽广一些,但又不是太宽,通常是一个专业中的一个方向,或多个专业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每个研究生院都有表示其研究方向的名称。在培养方向,研究生院有博士生培养计划,开设有关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不限于论文的范围;同时为博士生提供论文课题,并使之通过其论文工作参与集体的科研项目。为了督促博士生的工作,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研究生院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一周的讨论会,由博士生报告其工作进展情况。关于招生,每个研究生院必须通过报刊登出招生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生,录取工作完全由研究生院的导师们独立决定。录取标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学习成绩,一般要求结业考试达到优秀,而且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毕业;二是计划中的博士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三是申请者必须愿意参加集体研究项目。学生的选拔、录取,经费的使用,人事的安排,完全由研究生院负责,在科研、教学方面研究生院也同样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力。

5.2.2诱致性产生的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www.xing528.com)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纵观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虽然受德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影响较大,但它并没有照搬德国的做法,而是将德国的高校人才培养经验植于美国的土壤中,并在其自身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并致力于制度的创新,从而体现了诱致性的制度特色。

美国在学习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过程中,把其早期的学院制与德国大学的研究所结合起来,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度。这种制度一改德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个性化、非正规化的特征,形成了正规化、形式化、专业化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成为继德国之后为欧洲大陆以外许多国家竞相模仿、学习的对象。美国的大学通常都设有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又有全校性的研究生院和学院性的研究生院两种形式,研究生院是建立在本科学院或系基础之上,与本科教育有较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双层或多层次的纵向结构。它没有自己的教师编制,仅仅是一种管理机构,对全体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起指导、管理和协调作用。它在编制整个研究生教育计划以及招生、学籍管理、奖助金、课程设置、学位标准等方面具有决策功能。本科生院系则负责教师聘任、课程讲授、教学科研活动安排等重要事项。与德国大学的教学、科研模式即“讲座制的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相比较,美国的这种院、系纵向层级结构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显然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长处。(7)美国研究生院较好地吸收了德国大学培养研究生要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又发挥了大学教育的长处,创造性地把德国以个人培养方式变成集体与个人———导师作用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在新的学术环境中实现更合理的学术自由,使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特长自由组合,既培养人才,又出科研成果,也较好地同生产建立起联系。

如果说美国大学的质量主要是研究生培养带来的,那么这种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在于招收优质的学生。美国研究生招生要求全面考查、严格录取。各校均规定了最低录取标准,主修课程不得低于三分或四分,都要求有专家推荐信,有大学本科期间的学习、能力、品行等证明材料,大部分学校都成立录取委员会,分级把关。注重基础教育与跨学科课程的设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摆脱研究生培养只专一门的做法,强调重视基础理论学习,打好深厚的学科基础。许多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第一年不上专业课。加强基础教育的另一特点是设置跨学科课程:一是文理渗透。二是主修和副修结合,即使主修和副修科目初看并没有什么联系,也必须照修不误,因为或许在诸如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之间会有个生长点,结合起来就会对科学的发展有所突破。三是导师之间或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之间也是文理交叉、跨学科跨系校的。四是开设跨学科课程,把几门学科拼成一门课程,集中讲授研究某个问题,如把土木工程、建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设计工艺和城市管理等结合起来开设城市规划课程。

美国研究生培养特别注重坚持学术自由,鼓励研究生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尤其倡导敢于质疑一切、突破前人包括导师见解的新观点。这种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由发表学术观点,甚至与学术权威相左的观点;二是自由选修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安排学习;三是实行讨论班教学,即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对各种问题展开直接的讨论和争辩。实践证明,学术自由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极大地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是确保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曾任美国总统顾问委员会领导人的格林·西博格指出:“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科学发展的关键与核心,30年的经验说明了美国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是使美国科技领先、高级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与德国不同之处是通过科研培养研究生,科研性很强,德国却是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学习科研,实践性较强,但是两国都同样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美国根据现代科技发展需要开设各种研究生课程,也主要是为培养科研能力服务,而且学习的过程也大多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同时,无论是设计讨论课、搞教学设计、实习,还是实验和学位论文的写作,都特别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把科研能力看成是衡量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指标。

美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同社会和生产发展建立起最直接的联系。美国自莫里尔法案颁布起,就依靠资助方式发展生产最需要的专业,并通过建立人才市场的形式,促使企业、农场、科研机构资助人才培养,建立起全美一百多个工业-大学联合体。美国研究生教育不断繁荣发展,形成600多种类型的庞大的学位体系,这正是同生产发展相联系的例证,也是同经济发展建立起互动关系而产生的结果。

5.2.3强制性形成的原苏联研究生培养制度

原苏联通过十月革命建立国家政权后,废除了沙皇时代旧学衔制。1925年苏联政府颁布《关于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培养科学干部的程序的规章》,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研究生部来培养高级人才,这不仅是苏联研究生教育开始的标志,也是苏联以强制性的形式推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开端,并逐渐把这种强制性的嵌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同样是以法律的形式推行多级化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试行高等教育多级学制,增设了可与西方接轨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8月,俄罗斯政府颁布《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将高等教育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并从结构上划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后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其中又把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明确分为三个层次,这种多级人才培养体制为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不同的是俄罗斯研究生培养实行彻底的个人导师制,单个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切都在这个导师的指导和认可下进行。

俄罗斯高校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俄罗斯研究生招生注重从有实践经验、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很少直接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已具有的实践能力,在入学考试中优先考虑这方面的突出者。在培养期间也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形式多样化:一是高校与科研机构都招收研究生,有些专业实行合作培养;二是创设多种形式,如研究生班、专设班、半脱产和函授研究生班等;三是脱产研究生培养和半脱产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俄罗斯研究生培养主要进行科研活动,以研究为主,科研贯穿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始终。学位论文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指标,不太重视学习新的和其他副科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