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与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先讨论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共同之处,再对中国和德国、美国、原苏联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探讨可借鉴之处。②设立了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组织机构。21世纪以来各国开始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与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5.3 与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就德、美、原苏联三个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而言,尽管细节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说,他们都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来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德、美、原苏联三个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过程都是研究生培养不断满足其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需求的过程。这里先讨论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共同之处,再对中国和德国、美国、原苏联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探讨可借鉴之处。

5.3.1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共同之处

发达国家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较大的自主权,与本科生培养相比,在学制、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论文要求等培养制度方面学校自主权更大,这样,教授可以把更新、更多的知识教给研究生,更有利于在跨学科和新学科领域培养人才。像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等大学研究生培养虽细节不同,但培养制度都具有共同之处。

(1)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组织结构

表现在:

①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德国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培养是分隔进行的,而美国大学则从组织结构上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创造了结合的环境。因为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计划是建立在一个广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基础之上的。在同一学科中,许多教师既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同时又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这对于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使本科生能够尽早涉足科研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研究生教育发掘和筛选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②设立了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组织机构。由于专门设立了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统一负责招生、课程、学位标准、奖助金、资格考试、学位授予等事宜,使研究生教育培养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避免学徒式研究生培养由个别教授管理、控制而带来的问题。同时,研究生院还可以发挥其宏观协调、组织的功能,在全校范围内促进跨学科和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从制度和工作机制上推动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

(2)开设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课程

研究生培养中开设必要的课程,课程设置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条主线,形成自己的特色。

①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研究生培养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21世纪以来各国开始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型大学特别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规定研究生必须大量参加各种类型科研工作的同时,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计划中开设了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之具体的落实措施,从而为提高研究生质量和科研水平创造了基础性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30%。即使是博士生教育,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必需的基础课程。

②强调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以开发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普林斯顿、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也可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在这样的研究中心里,研究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

③修习课程法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为了保证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并顺利完成修课,研究生教育计划会明确规定哪些是必修课,并说明一般的修习规则和应积累拿到的学分,告诉学生修习课程应完成的时间段。课程修习的法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坚持了学科专业内在的培养目标要求,也兼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专长,有利于增加研究生学识的厚度和宽度,使之既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家,也具备多面手的潜能,从而能较好地应对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快速发展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各种挑战。

(3)选择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培养方法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于培养对象、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教育手段,恐怕是人才培养教育长链中最接近学生、最直接制约效益的一环。美国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注重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素质。虽然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两种思想一直并存在大学里,但是,当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走向成熟之后,在研究型大学中,培养、塑造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研究的素质,始终是他们人才培养的原则和主题,尽管在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类型、标准和知识结构中会打下不同大学理念价值取向的印记。

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把录取新生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塑造科学精神的工作起点:不仅要看申请人的前置学历、学位,教授推荐意见,必需的考试成绩和社区服务经历等“常规”条件,还非常重视通过面试、加试、笔试等方式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应变适应能力等素质,往往有多名教授参加这一过程,有时也包括高年级的研究生。研究型大学在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安排研究生的有关活动时,把怎样有利于培养和发扬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创造性研究的素质作为他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在常规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大纲中,教师的讲课非常精练且具有启发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不给出答案,而是以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或互相展开讨论。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非常注意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科技界近期的研究进展及时补充到课程的讲授中,而有些选修课程的教材就是由相关领域正在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科技动态等内容以活页的形式分期汇集而成的。这样一些思路和实践是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吻合的,对于养成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博士生的培养,并不是采取单一导师制。在以课程为主的学习前期,由各系负责研究生工作的主任任命一名教授担任研究生顾问,履行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适应学习计划或必要时调整学习计划、向研究生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职责。除了常规的课程学习之外,还专门为博士生设置有更高深的研究性课程。博士生应跟随某个教授进行名为‘独立研究’课程的学习,必须获得有关研究性课程的学分。在博士生学完所需课程学分后,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参加资格考试。通过了资格考试的学生才具有博士候选人“资格”,获准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由系里指定或由博士生和导师商定选择3~5位教授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该委员会中必须有一位是外系或外校的教授。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要求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成果。在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高标准及严格的程序把关,切实保证了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

(4)重视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反馈制度,对涉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效率、社会适应、学校声誉和贡献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吸纳改进的建议,并以此作为重要的依据来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维护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方法按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有同行评估、社会评估或综合评估等。而直接与学校教育培养过程相关的则是学生评估。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博士生培养评估颇具特色,具体做法有:毕业生填写调查表。调查表包括博士生对院系、学校的意见,对研究生培养的满意程度,对研究生培养总体水平的评估以及毕业生即将从事的职业等内容。意见表采取匿名方式填写,以保证反映情况的客观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对毕业一年以后的博士生进行调查。该项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走上社会一年以后的工作进展、取得成绩情况等。对已毕业十年的博士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意在了解社会有关行业对不同专业博士生的需求量、博士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度、对目前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对在学校所受到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其他许多研究型大学正是通过这些调研和评估,使培养周期和显效期均较长的研究生教育,具有比较全面和灵敏的信息反馈体系,而这一体系所产生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可以使大学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环节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对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资金投放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可以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未来需求作符合实际的预测,有助于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规划,从而使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中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

5.3.2与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差异

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既有相似之处,又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之所以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历史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美国模式运转的,1952年以后又按照前苏联教育模式进行改造,前苏联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对高等教育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例,从表5-2可以看出中外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差异之处,这里列举了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与中国在博士生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论文指导及答辩以及学习年限等方面的不同,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再进一步分析。

表5-2  中外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比较

img6

从培养机构上看,在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进程中,除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外,各国非传统的、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德国研究生院培养制度;美国不仅出现了研究生院,还出现了工程研究中心———学校与工业界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联合体,培养研究生主要是在大学中的研究生院;原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科研机构中培养研究生。一般说来,科研机构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好,研究生容易接近学科前沿,而大学则学科齐全,师资雄厚,图书馆条件好,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这是两种机构并存情况下各具的长处。美国在大学研究生院中集中了这两大优点,在研究生培养中巧妙地把基础科学和大学教学结合起来,使大学具备两者的优点,这些新型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发展。虽然这三个国家培养机构有的相同,但特色和定位却不同。我国也建立了研究生院,但只是管理机构,不是科研结构或培养机构,起不到学科交叉的作用。

从招生上看,中国与德、美、俄等国家入学资格和选拔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如德国传统的招生制度是证书制度,并开辟了“第二条教育途径”给在职人员提供读研的机会,德国的“宽进严出”与我国的“严进宽出”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19世纪以前是证书录取制度和综合选拔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开放招生制度,美国是灵活,注重全面才能和潜在能力,无年龄限制,中国是严格注重入学考试成绩,实行年龄限制。

从培养方式上看,德、美、俄三个发达国家都显得灵活多样,有全日制、非全日制、有工读交替制、部分时间制等。在修习课程方面,美国注重课程教学,强调学分作用,研究生都必须修习一定分量的课程,德国大学的第二阶段相当于硕士阶段,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大多数国家对硕士研究生都强调一定的课程修习,而博士生主要是从事科研活动,选修课程也主要是为科研活动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加强了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区别在于德国教授比较注重将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工作进展和成果传授给研究生,即使有些理论、有些成果还不成熟。德国教授非常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他们往往会将科研中的最新成果用于教学。有很多专业课程,几乎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都不同于上一学期,这样研究生总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尽管德国研究生没有固定教材,但研究生接触的不是静态的、前人留下的东西,而更多的是本专业最前沿、最活跃的动态的东西,极具现实性和应用性。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与科技应用和生产实践衔接不够紧密,跨学科、交叉学科及体现当代最新科学技术的课程开设太少,应多设立真正体现研究生特点的、与科技前沿更为接近的课程。(www.xing528.com)

中美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课程教学的内容有区别。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都是以课程教学为主,美国特别强调博士生的课程教学,而且主、副修比例严格,学分要求也很高,一般说来美国博士生的知识面较宽,适应性较强,同这种课程安排不无相关。美国的课程教学重视基础,面稍宽些,所以学生的适应性强,后劲足;而中国的课程教学专业面较窄,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这源于中国大学的教学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建立的,特点是专业分化太细,围绕专业的课程设计比较专业化,这一特点同样反映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有区别。美国研究生培养中让研究生担任研究助理和助教,确实对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好处,而中国研究生的实践训练稍显不足,尤其是从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的那些学生,这些方面更明显。

从教师队伍来看,德国的教授来自企业、工业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比如建筑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是建筑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之“和”,而应是建筑学、CAD、工程材料、建筑施工技术、环境艺术、环境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之“和”。与德国教师相比,我国研究生导师普遍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环节,这就难免使教学与实践脱节、科研与实践脱节。美国研究生质量之所以能在许多学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美国重点大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突出教学专家有重大关系。一个世纪的研究生教育,使美国形成了一批各有特点的学校,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航空航天机械均属一流地位,爱因斯坦和领导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的诺伊曼教授,曾长期在该校执教。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科的优势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76人,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53人,教授中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工程科学家韦潜光等,均在该校任教。斯坦福大学教师中有1 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4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71名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15名工程院院士,其企业管理、教育、工学院、商学院均在全美研究院排前3名。伯克利加州大学以核科学研究闻名于世,创始人劳伦斯教授在这里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该校核科学、分子和材料科学、资源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动力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均属世界一流水平。全校有85名科学院院士,39名工程院院士,1 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培养的学生至今已有45人获诺贝尔奖金,正因为各个大学拥有一大批知识渊博、学术水平高超的博士生导师,每年都培养出一批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公认的高质量博士生。人们普遍认为,“要有第一流的教师,才能办成第一流的大学,研究生导师必须是才智超群的学者,拥有博士学位,善于从事专业研究探索掌握最新信息,不断发表研究成果”。

在导师作用发挥方面,德国的博士生培养注重导师作用,通过科研活动来促其培养,在出成果中出人才;美国强调研究生院、指导小组和导师相结合的作用,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发挥教学与科研活动双重作用。德国则注重应用性科研,同美国一样,其研究生的经费主要靠工业部门科研资助。俄罗斯研究生培养也注重科研和导师的作用,但科研课题多是来自某人的“灵机一动”,缺少同实际的联系。研究生的招生方法和培养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培养质量上的差异。就专业方向而言,中国研究生方向具体,美国研究生的方向是逐渐明确的,专业面宽;就学科基础而言,中国研究生比较专业化,美国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就适应性而言,美国研究生的适应面较广,中国研究生的适应面较窄。

从培养组织形式来看,德、美、俄等国都注重学术讲座、研讨班的教学形式,我国研究生培养也常开设一些专题的系列讲座或请专家来做学术报告,但只不过是流于形式,对听专题讲座的研究生没有具体要求,更不用说要研究生写出一篇有自己见解的报告,研究生往往是听完就了事,没什么收效,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没有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美国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调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给他们施加一定压力,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没有形成按需培养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机制。(9)

从学科之间的关系上看,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比较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如MIT为了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采取不同的方式:建立人工智能、微系统技术等综合性实验室;成立包括生物技术处理工程、技术、政策与工业发展等综合性的研究中心;建立包括课程综合、集成研究、领先制造等项目计划;新组建生物工程与环境健康部。(10)这是近年来形成的效率较高的促进学科交叉渗透的“矩阵式组织结构”。(11)我国院校学科之间联系较少,主要原因是单一的院校结构和过窄的专业设置。以专业为基础的各学科之间既缺乏联系的内在机制,又缺乏外部约束,既缺乏内部动力又缺乏外部压力,各学科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展,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因此难有重大突破。

5.3.3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借鉴

根据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经验,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借鉴下列几方面的经验是极其重要的:

在价值取向上,真正确立按社会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办学方向,遵循研究生培养是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发展趋向,大力发展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急需的专业和学科,努力实现向为现代生产服务的方向转型。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改造专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使研究生培养与生产、科研建立起广泛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市场的作用下,建立新的培养机制,使研究生培养与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首先是破除研究生计划招生状况,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招生,经费按实际招生情况调拨,把“供给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为“需求导向”研究生培养机制,使研究生培养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研究生培养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如合作培养,接受生产单位科研任务,获取必要经费,形成产、学、科研机构的共同体,及时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反应;改革研究生专业结构,不断淘汰那些不符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根据经济发展要求设专业、课程和选修内容,并采取有效方法,开拓现代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建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实施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吸收俄罗斯的多类型研究生班制度,也可适当吸收美国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位授予制度,使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发展实际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使真正具有科研能力的人能得到深造机会,不断淘汰那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背书虫;扩大招收在职人员报考,同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建立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导师和专业集体两方面的积极性,既有导师的特定专业专长,又能博采众长,开阔知识面;加强学位质量的检查和评价制度,通过评价总结,及时改造研究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

科教结合,培养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德国。美国自从有研究生教育以来,便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让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德、美研究生在学习时就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影响,这个特点在他们做科研时也有所反映,即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使如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尖端领域和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事实也证明,大量参加科研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质量。因此,我国必须致力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最主要特征是研究,研究能力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从招生开始就应考虑到科研能力发展的可能,再到一切课程设计和培养计划,都必须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中心。要把强化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结合起来,根据发展研究能力的要求来选导师和不断淘汰那些不能胜任的研究生,制定相应的导师遴选制和中期淘汰制,在科研上实行竞争机制,确保向社会输送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级科研人才。

课程设置上既强调理论学习,又注意实践的需要。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旨在使他们获得宽、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才容易随着科技的发展来更新知识、转换专业,从而适应科学的发展。美国还强调科研的最新成就和生产实践中的最新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因而能及时掌握科技的发展动态和生产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使研究生的知识体系不再单一化,而是形成系列的知识组合,来从容地解决许多非单一学科能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大力改进课程体系,加强文理渗透,尤其是管理类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的结合,通过培养研究生管理素质达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方式可在大量开设管理类选修课程并要求选修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中引进专业技术与管理的复合课程;在专业实习中引入管理实践的内容,另外,改进课程体系还需要增加各种选修课以提高学生选课学习的灵活性,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筹措充足的科研经费,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美国采用高度集中的方法分配科研经费,优先照顾重点大学的需要,除了政府拨款外,各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自筹经费,像私人赠款、基金捐赠等,保证了充足的科研资金。相比较而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标准偏低,随着价格上涨,使培养经费实际上是呈递减趋势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设备、设施跟不上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当然,作为学校,也应该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求得自我发展。

【注释】

(1)郭重庆.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 10.

(2)解茂昭.从传统走向未来———德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动向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58-62.

(3)曹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1999(1):49.

(4)张敏,赵伟.俄罗斯恢复重建的硕士生培养制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l(4):134-135.

(5)高旭.德国卡塞尔大学工科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5(3):17.

(6)陈洪捷.德国博士生教育及其发展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1):23.

(7)刘强,艾方林.美国重点学府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OL].[2006-08-16].东方在线.http:∥bbs.koolearn.com/t_3789932_600.html.

(8)王延荣.中外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之比较[J].华北水利电学院学报,2001(3):1.

(9)赵文翠.美、德两国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2):58-59.

(10)张维,王孙禺.美国工程教育改革走向及几点想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4):9.

(11)樊耘,王颖.中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1):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