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生价值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人生价值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大学生人生价值案例及分析[1]案例一全国道德模范徐茂的青春选择[2]作为一个来自农村但从未忘记农村的青年大学生,他一直关爱着农村的留守儿童,他自己失去父亲却以父亲的名义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8个留守儿童的明天。案例分析提示追求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的普遍追求。

大学生人生价值案例及分析

第三章 大学人生价值案例及分析[1]

案例一

全国道德模范徐茂的青春选择[2]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但从未忘记农村的青年大学生,他一直关爱着农村的留守儿童,他自己失去父亲却以父亲的名义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8个留守儿童的明天。他的事迹感动了山城,也感动了全国,他就是全国道德模范、重庆工商大学2007级本科生徐茂。

徐茂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1987年出生在重庆垫江,在2007年高考前一天父亲因病去世,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坚持参加高考,在缺考英语一科的情况下,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政治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曾任学院学生会主席、班长。

作为一个积极求知的青年大学生,徐茂刻苦努力,积极钻研,每学期均获得重庆工商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和学习优秀奖学金。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各级科技征文、竞赛,获得教育关工委建国六十周年读书征文比赛全国一等奖、“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学生论文竞赛重庆市一等奖、“税收民生、发展”征文比赛国家三等奖等多个社会奖项。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徐茂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主动认真,是同学的主心骨和老师的得力助手,一直担任班长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因工作突出,在大一下学期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多次荣获重庆工商大学优秀学生、优秀班长等荣誉称号。

徐茂关注国家命运,勇担社会责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徐茂组织全班同学积极支援灾区的同时,第一时间向团市委提交了请命书。参加了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发起的“阳光慰问”活动,多次冒着酷暑到市区和附近郊县各大医院慰问来渝治疗的灾区群众,受到灾区群众和代表团高度评价。

徐茂在校是优秀大学生,校外他是多年如一日做公益活动的优秀青年。作为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他却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从2007年10月徐茂随学院义工志愿者协会到江津骆来山学校慰问农村留守儿童之后,他就一直致力于扶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两年以来,他将自己凭知识和辛劳所挣到的家教补习班的2万余元收入,无私的捐助重庆市江津区和黔江区的18名贫困儿童。给留守儿童寄生活费、坚持给他们写信鼓励、给他们过生日、满足他们的小愿望、带领他们到重庆主城游玩,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却在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留守儿童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他们感觉到了没有被社会抛弃。在徐茂同学的带动下,多名重庆工商大学的同学加入了“关爱行动”,纷纷捐出奖学金成立“爱心基金”,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增加到20名。因为事迹感人,徐茂被评为重庆工商大学“2008感动校园年度人物”,同时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的采访和专门报道。

2009年9月,徐茂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专门下发文件号召全市大学生学习徐茂同学的感人事迹和助人精神。面对“全国道德模范”的殊荣,徐茂感受到的压力多于喜悦。他说,以后会尽可能组织更多的人来帮助贫困孩子。2010年2月,徐茂又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再次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肯定。

案例分析提示

追求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的普遍追求。徐茂同学作出了成才表率,他品学兼优,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期间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茂用自己劳动所得多年无偿帮助留守儿童,带动周围同学参加“关爱行动”,他给留守儿童捐赠生活费,奉献爱心,而且一做就是两年多,作为一个本科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徐茂的事迹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大学校园里乃至全社会,合法合理的利己行为无可厚非的情况下,利他行为的价值是什么?当年北京申奥成功,为了赛事需要,北京很早启动了志愿者服务培训工作。一时间,争当奥运会志愿者成为首都大学生的时尚,奥运之后的志愿者长效机制研究也是着实“火”了一阵。但如今,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大学生热心参加志愿者的动机是什么,究竟能有多少大学生懂得志愿者精神的真谛,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理性人行动的动机无非就是获取效用,这个效用可能是物质激励,也有可能是精神享受。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基本出于个人成就的动机,享受到的是自己成长成才的快乐。志愿服务、爱心活动、慈善活动都是利他活动,都在通过帮助他人的行为和过程中获得精神快乐。这样的快乐不同于自己成长带来的快乐,更具有分享性。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大学生放飞理想,拼搏发展,应该体验不同目的的生活,收获不同动机的快乐和幸福,否则就是人生一大缺憾。无疑,徐茂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好榜样。

思考题

1.徐茂同学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非常感人,说明他秉持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2.如今校园里,许多学生或忙于开展各类场面宏大的学生活动,或忙于考研出国等“头等大事”,你如何认识徐茂同学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大学生活选择?

案例二

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3]

他,毕业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广播电视大学),一个穷困农村里走出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却选择回到农村,当一名大学生村官;他,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的称号;他,希望当一辈子村官,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富起来,这是他最朴实的愿望。他就是本案例的主人公:赵吉刚。

梦想,从教师到村官

西吉县苏堡乡长大的农村孩子赵吉刚从小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因此他考入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在大学里,赵吉刚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毕业时,学业成绩和社会实践上的优势使得北京的一所学校向尚未毕业的赵吉刚抛出了橄榄枝。

正当所有人以为将有一个似锦前程的机会等着赵吉刚的时候,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小生活在贫困农村家庭的赵吉刚深知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辛苦,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下,他来到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担任团委副书记。在赵吉刚担任掌政镇团委副书记期间,他更多的接触到了当地的贫困农民,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改变农村贫困现状的信念。2007年10月,兴庆区公开招考首批大学生“村官”,赵吉刚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录取后,赵吉刚主动要求到离城较远、条件艰苦、交通不方便的掌政镇横城村工作,成为了该村的书记助理。

农村,大学生村官的沃土

已有了一定农村工作经验,并希望进一步拉近与农民关系的赵吉刚发现,原来村官的工作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就像赵吉刚进行摸底调查时村民说的那样,“政府都解决不了的事,你又能干啥?你走吧。”当时踌躇满志,一心想为农民办实事的赵吉刚一时间心灰意冷,自己的满腔壮志换来的却是周围人们的不信任,他犹豫了。

但赵吉刚同样是一个不轻易放弃的人,在他的继续努力下,工作开始有一些起色,一些农民开始渐渐接受了他。让赵吉刚感觉当村官以来最有成就的事就是第一次有村民请他吃饭,现在说起来,他仍有些眉飞色舞:“那次是打电话来请客吃饭的,我还没听清是谁的声音,弄得非常尴尬。”当天在村民家吃饭回来他忍不住兴奋,还打了电话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现在,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的赵吉刚主管的是精神道德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因此他就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搜集、整理互联网上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供求信息,张贴到公示栏供农民随时查看,甚至“一对一”上门给农民送信息。而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赵吉刚又开设了“便民法律服务室”,为当地村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同时,他还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给农民讲解《土地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赵吉刚在工作之余还开办过英语辅导班,帮助村里的孩子提高英语水平;义务帮助村民学习电脑上网,增加村民对外信息交流。

愿望,当一辈子村官

现在,横城村多数村民已对赵吉刚这个大学生村官由过去的不信任到现在的交口称赞了。在村民眼里,赵吉刚是一个没有架子,能把自家的苹果从网上卖出去,给自己挣到钱的人;一个能在网上“神奇”地与农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了果农的种植难题的人。“有事儿找村官”,已经成了横城村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赵吉刚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有了新的梦想:留在农村,当一辈子村官,看着乡亲们一天天富起来。为了尽早达成这个愿望,他规划了一个蓝图——在村委会附近作为试点开始养鸡,然后在村民中推广,好让乡亲们快点富起来。

案例分析提示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也就是从2006年起,到基层做“村官”成为大学生毕业时的选项之一。在这项工作开始实行的几年里,选择去当“村官”还是小众行为,可是到了最近一两年里,由于中央在提拔干部,尤其是重用中青年干部时对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视,加之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多部门对基层工作经验的最低要求,“村官”、“选调生”等扎根基层的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成了有志在政途上一展身手的青年争相追逐的对象。然而当“村官”在很多人心中与名利挂钩时,这份经历就大打折扣了,只有那些心怀为民之心的热血青年才能找到服务基层工作的真谛,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份应有的平凡淡定。赵吉刚同学就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从农村中走进大学,带走的是梦想;从大学回到农村,带回的是责任。选择当“村官”容易,选择当一辈子“村官”难能可贵,可这就是赵吉刚的真实写照。

思考题

1.有人说,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如果不能做“海龟”就下基层,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你认为什么是高尚的人生目标?赵吉刚毕业后的村官选择、当一辈子村官的愿望,你认为是个别情况,还是对大学生成才具有普遍启示意义,为什么?

案例三

“贸大制造”的优秀村官:王亚飞基层工作的心路历程

主角小传:王亚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5级本科生。大学期间,先后荣获校综合二等奖学金、校综合三等奖学金、校综合一等奖学金(2次)、日宝来福一等奖学金。先后担任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习社理论研讨部干事、副主席,参与、主持了我校大学生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我校大学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等一系列大型理论学习活动;担任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工作组学生编辑、学生编辑负责人期间,积极搜集、分析我校大学生舆情动态,为校领导作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先后担任校团委大学生理论学术中心筹备组组长、秘书长,在大学生理论学习、本科生科研创新、加强青年学生与退休老同志沟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中共中央党校优秀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并担任大会组委会文件组秘书,起草了多份领导讲话稿和其他相关文稿,以第二作者身份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宝库》一文。2010年6月考取河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9月份被分配至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丹水镇工作,先后担任党政办秘书、主任。以下便是王亚飞在谈及自己入党历程、毕业选择和工作体会的自述,从中我可以品读基层工作的急难险重,一个青年应对工作的深层思考。

对于我个人而言,入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贸大的学生党员群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以我大学时代所在的经贸学院2006级学生党支部为例,那里集聚着众多的国家奖学金、综合特等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获得者,集聚着众多的学生活动积极分子,集聚着众多的各类大赛获奖者。实事求是地说,我入党的过程并不顺利,连续两次在班级团支部举行的入党候选人选举中落选,但我并不气馁,在思想方面、学习方面、为同学服务方面努力向党员同学看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成长进步,逐渐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认可,最终在2009年5月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毕业时,应该来说,选择还是比较多的,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大城市都找到了待遇相当优厚的工作,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河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选择到基层去迈开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至于为什么作出这个选择,我觉得有对理想的追求,有对现实的考虑,也有对青年成长规律的遵循,也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或许是从小熟读史书的缘故,我受儒家经国济世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在我看来,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有所担当,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得以实现。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感到骄傲,也深感责任重大,更加坚定了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决心。应该来说,正是对理想的追求决定了我的职业选择。在对现实的考虑方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素质人才云集,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天地广阔,人才紧缺,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从青年成长规律方面考虑,纵观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几乎都是从基层干起,正是基层的工作奠定了他们一生事业的基础。尤其作为一名公务员,从基层干起,更有利于了解国情、民情,更有利于拉近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基层的经历对个人一生的成长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实践也证明,选调生制度自从1980年恢复实施以来,三十多年来,已经从选调生队伍中走出了一大批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众多的县乡基层一线领导干部;从个人实际情况而言,个人性格较为沉稳、内敛、谨慎,也比较适合在党政机关工作。

2010年6月考取河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9月份被分配至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工作,现任丹水镇党政办公室秘书,主要负责文稿起草、来往电文处理、公章管理、党委政府文件管理、机关纪律和专项工作督查、接待来访干部群众、会议室管理、日常值班以及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在我看来,急、难、险、重,是乡镇工作的常态,吃得起苦头、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是干好乡镇工作的基本要求。何谓“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省、市、县的绝大部分政令都要通过乡镇政府来执行,除了经济工作、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日常性的中心工作之外,还会面对抗洪救灾、护林防火、秸秆禁烧、抗旱保苗、通道绿化等一系列大量的阶段性、突发性工作,我所在的丹水镇由于沪陕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因而也是上级各种检查的必到之地。另外,面对“稳定是第一责任”的“高压线”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信访管理体制,基层政府在维稳方面也会牵涉大量的精力。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大量人员裁撤,以我所在的镇为例,42 000人口的大镇,乡镇机关仅有24名公务员(含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而25个镇直部门,仅有农业中心、文化中心、计生中心、城乡建设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这5个机构归乡镇管理,其他20个机构都是上级机关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方面是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紧缺的人手,加之大大缩小的权力范围,因此周末不休息是乡镇工作的常态。何谓“急”?以冬春时节的护林防火为例,尤其是临近春节、元宵、清明,更是神经天天紧绷。那段时间,24小时电话值班,遇到较大的火情,机关人员就会全体出动参与“打火”。记得有一次,白天的山火被扑灭后,在夜晚十一点多复燃,接到火警后,值班人员和从县城赶回来的同志打着手电就奔赴火点,一直打到凌晨3点多山火才被打灭。何谓“险”,俗话说,水火无情,抗洪救灾和护林防火这两件工作,乡镇机关人员都必须冲在最前面。山区风向经常变化,一旦着火,灭火人员的生命就面对极大的威胁,乡镇人员参与打火而殉职的新闻并不鲜见。去年夏天,我们镇遭遇20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书记镇长分头带人检查堤防,镇长的车在行驶到河堤上某段时,突遇河堤堤基塌陷,等车刹住的时候,汽车前轮已经悬空,如果不是司机反应快,全车人可能就被洪水卷走了。何谓“难”,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难以驾驭的地方势力、捉襟见肘的财政实力、极为有限的管理权限、一票否决的维稳压力,使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困难重重、顾虑重重,面对众多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利益诉求,稍有不慎,就容易激发矛盾,工作就难以推进。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市政工程建设、集镇管理等事关地方长远发展的工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说到收获,第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对国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何谓国情,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之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想象。大学时代是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度过的,另外,利用假期,也去过天津、上海、广州、杭州、珠海、青岛等大城市游玩或者游历,不仅感叹于这些城市的繁华,也惊叹于这些地方的农村发展水平。在中西部的农村,尤其是远离国道线,远离高速线的地方,房屋破败、道路崎岖、饮水困难、鲜见青壮年,如果不是有孩童嬉戏的身影,实在是有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只有看到了这些,才更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重要意义,也更引发了对另外一个问题的思考,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尤其身处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我们必须在发展民主政治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尽管从长期来看,两者并不矛盾。哪个具有优先权,是选择相对集权的高速度,还是选择相对民主的低速度,或许只有深入基层,看看真实的中国,才能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第二个大的收获就是看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换句话说,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了,不容易随波逐流了。比如经常被舆论批评的截访问题,批评的炮口通常对准基层政府,但如果深入了解了当前的信访体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前的信访体制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即使造成群众上访的原因并非地方政府所造成的,稳控的责任也在地方,也就是所说的守土有责。像民办教师问题、退伍士兵这两个焦点问题,本身就是历史遗留的政策性问题,远非地方政府能够解决,但是作为共产党的地方党委和其领导下的地方政府,必须识大体、顾大局,必须要有政治觉悟,矛盾不能都上交给中央,不能让人都跑到北京去,否则极易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还有就是舆论的放大器作用,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超级放大器作用,一个地方的一个群体性事件经过媒体尤其是网络的渲染,铺天盖地的报道,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印象: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一定地步,从而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悲观、失望的情绪在积聚,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这么大,说句或许不该说的话,发生群体性事件是很正常的事情,社会矛盾远没有感觉到的那么尖锐。而且所谓群体性事件,其参与者大部分与事件无关,大部分都是所谓的围观者、好事者。而且很多群体性事件也与政府无关,前一阵我就经历了一次群体性事件,起因在于一名村干部制止一名社会青年乱贴小广告的行为,小青年打了这名村干部,这名村干部就还了手,小青年吃了亏。但小青年不去报警,却纠集几十个近亲家属,带了九辆车,来直接围攻政府,冲击会场,堵了政府的大门达六个小时之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政府迫于压力,只能息事宁人。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其实是处于一种非常弱势的地位。

第三个收获就是能够吃得起苦头、受得起委屈,耐得住寂寞。我想着对于今后的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在大年初二徒步三十里山路进山打火、腊月寒冬连续一个月每天要扛着摄像机去河堤施工工地督查摄像、被群众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骂得狗血淋头、一到夜晚一个人住在偌大的政府大院、每天机械而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或许这些经历,就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提供了一个可以从下而上仰视体制、政策的机会。比如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称的财政体制、乡镇政府管理权限与实际要求的不匹配、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与上升通道狭窄造成基层干部后继无人、上面纷纷让配套而地方根本没钱配套导致政策落空等等;地方政府的“婆婆”太多,考核检查繁多,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等等。当然,不否认,从上往下看也能发现很多问题。还想再说一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或许这就是有过基层经历,也有过高层经历的干部成长比较快的原因之所在吧。高层要理解基层,基层也要体谅高层。

案例分析提示

王亚飞是对外经贸大学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在校期间他就表现出诸多优秀品质:成绩优秀、领导力强、责任心重、敢于担当。他从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一路“拼杀”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说明他在高中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并形成了科学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他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竞争强度大的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始终名列前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亚飞在学生活动方面开展得一样有声有色。学校的理论社团活动,他积极参加,淬炼思想;学生的舆情采编,他全力组织,凝练精品;中央党校的党史学习,他参与筹备,认真踏实。在学校决定组建大学生理论学习中心之际,他受命筹备,起草规划,招聘干事,构建组织,谋划活动,不到一年时间就使中心赢得的全校声誉,获得全校师生和学校领导的好评,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应该说,像王亚飞这样优秀的同学在毕业之际应该有很多优渥的机会,可以选择考研深造,可以选择去知名外企或待遇较好的大型国企,但他的选择似乎与这些“流行做法”相去甚远,他选择了去基层工作,体验真实国情,他说这就是他所秉持的人生观,这样的选择最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施建军校长曾在一次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外经贸大学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下基层工作的典型,只有真切了解国情、了解基层的人才能做好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事业。王亚飞同学的实际行动是对校长教诲的最好注解。他踏实工作赢得了领导的欣赏和肯定,付出终有回报,毕业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从镇党政办秘书升任主任。我们相信,“贸大制造”的优秀村官王亚飞秉承母校的教诲,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一定会在基层工作的大舞台上收获精彩、收获成功。

思考题

1.在国际化特色鲜明的经贸大学,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涉外工作,王亚飞也有很多机会从事这样工作,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回到家乡,扎根基层,你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2.案例中,王亚飞分享了他对工作认识和工作中的收获,对你有什么启示?

案例四

在深入基层体验国情中彰显人生价值

在共青团中央“青苹果”计划(2010)——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入选全国五十支重点团队,荣获优秀调查报告二等奖(获奖作品为“对干旱重灾区水利设施的调研及思考”)、优秀活动总结三等奖(获奖作品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本活动中惟一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团队,也创造了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高奖项记录。

在2010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2010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获得了“2010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团队负责人被评为“2010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在201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精品团队”(全校共11个团队获得)、并获得“优秀成果奖”(全校共有10个团队获得)、“光影青春奖”(全校共5个团队获得)。同时,团队负责人被评为社会实践“风云百强”。

这一连串耀眼的荣誉属于我校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一支队伍——云南水利设施调研团!带领团队打造不菲业绩的就是我校英语学院2009级学生张旸清。

张旸清来自山清水秀的云南大理。上大学以前,她很少有接触英语和电脑的机会,同时作为一个白族姑娘一直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进入贸大后,在与很多自小就在城市长大的同学接触之后,她的缺点就充分地显露了出来,甚至曾一度让连电脑开机关机都不会的她感到恐慌。但张旸清并没有自暴自弃,她相信自身的努力可以逐渐克服这些困难。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大学一整年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大一上学期坚持每天听新闻广播以期来改善自己的普通话。自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并没有期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就变得很出色,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心中就会觉得无比喜悦。一年半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与刚开学时相比,她的英语和电脑进步了很多,普通话也早已变得流利了,并在大一上学期获得了综合三等奖学金,下学期获得了二等奖学金。

学习之余,张旸清也会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她热爱体育,是校田径队的一员,也是英语学院篮球、排球、乒乓球队的一员;由于专业与传媒相关,大一时,她还是英语学院学生会新闻部的一名干事。在大学里,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她都会鼓励自己积极参加。例如,她会到其他学校参加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活动,还参加过学校举办的百人太极、“一二·九”合唱等等。

此外,张旸清还注意锻炼自己的课外能力。刚入校时,她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同学,面对很多新鲜事物既感好奇又觉几分胆怯。大一上学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抱着想要为同学们做点事的想法和试一试的心态,她成功竞选成为英语学院09级年级团支书。在之后的日子里,被评为201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才表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2010学年度优秀基层团干部”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优秀获奖学金学生代表”等,并与几个好朋友共同成立了新的实践类社团“行知学会”。

2010年,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区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旸清和同学们无法面对灾情而不动容。团结抗旱的口号呼喊全国,也牵动着在校大学生的心弦。

对于旱灾的原因,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学校暑期实践活动开展之际,在思政教研部梁凯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与四名大理的同学与五名外省同学组成了云南水利设施调研团队,并对云南水利设施现状、旱灾根源、水利设施对抗旱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究。她们渴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走出课本、走向社会,体会社会责任的担当,历练坚韧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来体察农民的辛劳,带去关注,甚至提供帮助。

此次实地调查,一共历时九天,张旸清带领的团队先后走访了漾濞、宾川、祥云等县的重点重灾区,考察了各个县的重要水利设施。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明确分工,既各司其职,又团结一致,使各项工作最终都得以顺利完成,并且形成了团队的精神和特色。通过分工合作与共同努力,团队最终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包括:北京市团市委大学部征稿一份、搜狐网青苹果计划官方网站累计发帖140多张(其中九篇被重点推广放到青苹果计划官网封面,每日新闻“走访祥云第一日”在发表以后四天内点击率超过两万)、大理州漾濞宣传网重点宣传报导两篇、昆明信息港新闻版块报导一篇、北京晨报相关报道一篇、实践调查报告一份(13 210字)、活动总结一份(6 700字)、个人总结九份(共约12 700字)、日志整理18篇(共约8 000字)、当地领导寄语10余份、录制视频近20段、照片总数近一万张、PPT等等。实践成果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实践调查报告和活动总结。实践报告中,张旸清和同学们将实践中所闻所见形成文字材料,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并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她们就部分建议与当地领导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活动总结中,团队深刻阐述了自己的所行、所看、所思、所感、所悟。让一些短暂的触动得以升华,让那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成为团队成员生命中难忘的回忆。

通过此次实践,张旸清和团队同学们表示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在九天的采访中,她们切实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对大学生群体的重视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许多工作人员都亲自带队去实地看水利设施。除了热情的政府工作人员,张旸清和同学们还跟许多当地农民打交道,而这恰恰触动了每个成员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弦。张旸清说:“忘不了,小春坝那位满头银发被误称为‘奶奶’的中年村妇;忘不了,坐在家门口掉光了牙齿的老太太口齿不清地邀我们到家里坐坐;忘不了,有些局促的年轻母亲向我们诉说曾经吃水的困难;忘不了建房子的叔叔,他戴着草帽每天都在路边把不粗不细的钢筋折成90度。就这样,我们静静地听他们讲述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对土地对大山的诚挚与热爱,去感受那份人性最本真的淳朴。”

短短的九天,已经将太多故事和成长刻进了张旸清和同学们的手心里,成员们因为翻山越岭而变得红肿的双脚,因为长期烈日炙烤而晒伤的皮肤,因为整理材料而熬红的双眼,在带来泪水的同时也送来了欢笑,从此伴随她们一起成长。而这次水利调研之行,只是一个开始,她们已经收拾好行装,以更成熟的姿态再一次启程。社会实践结束了,大学生涯却还在继续,人生也还在前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通过这次实践,张旸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心为平民,情为精英。(www.xing528.com)

案例分析提示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在政策支持、经费补助和专业指导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假期社会实践成为我校大学生成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很多品牌项目应运而生。以2010年暑期实践为例,在我校“国际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活动主题为“砥砺成才报国品质,担当科学发展先锋”,主要围绕校友寻访、首都建设、绿色环保、经济发展、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海外调研、人才发展、基层党建等九个主题展开。全校共476支团队,2 900余人参加了实践活动,逾75%的2008、2009级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实践调研地区遍及除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国外实践团足迹横跨亚、欧、美、非、大洋五大洲,实践目的地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尼日利亚等十余个国家。此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我校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实践范围最广、成果最丰硕的一次。张旸清同学带领的云南水利设施调研团队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支,她和团队的可贵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调研本身体现了张旸清和团队成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好的社会调研都应该有明确的调研目的,不能是游山玩水、走马观花。张旸清在组队之初就一直关注牵动全国的云南大旱,既是挂念家乡的赤子之心,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应然表现。没有这样的责任感支撑,很难想象一队大学生能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平台作出这么多高质量的社会调研。第二是张旸清和团队成员对调研设计的认真、细致与科学。张旸清和团队成员在调研之前就详细谋划,准备充足,对调研方案、问卷设计、路线行程和采访提纲等做到一一细化,可谓百密无一疏。第三是张旸清和团队受到了指导老师精心的全程指导。张旸清与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密切互动,从前期计划、调研实施到后期报告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指导老师的指点。可以说,如果没有责任心,调研难以成行;如果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认真精神,调研也难以实施;如果没有敬业且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调研也难以出精品。张旸清带领的团队正是集三者于一身,成功才悄然降临。虽然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但人生理想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和升华,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载体。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60周年。在校大学生应该为能躬逢盛事、见证母校辉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和团中央关于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安排,我校于2011年5月下旬启动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在申请的众多队伍里,经过最终评审,共有460支团队通过初审,其中有13支留学生队伍,有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的团队有29个,覆盖2 897人次,其中本科生2 801人,留学生46人,研究生、博士生共50人,分别来自12个学院(含国际学院)、部门(学工部、研究生部、国际经济研究院、WTO研究院)以及各校级学生社团和组织,我校学生实践的国际化特色和高品质特征再次得到彰显。

思考题

1.人生需要高尚的目标,更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成长路径,张旸清同学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认知需要经过实践洗礼,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如何设计成长路径?

2.你是否了解学校各项支持学生发展的机制,如何借助社会实践、科研立项、交换学习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促进成长成才?

案例五

国际大舞台上的多彩青春

众所周知,我校以国际化特色闻名。近年来,我校一支学生艺术团队赴美国、希腊、沙特等国家巡演,展示了我校大学生优秀的文化艺术底蕴,为学校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我校大学生国际化发展的亮点。来自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海关管理专业2007级的李蒙同学是赴沙特巡演的主要演员之一,在他身上我们能够看见我校学生国际化发展的身影。

在大学的四年中,引用李蒙自己的话说: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出色,这可能跟他自己的定位有关,他更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学生活动和学校工作。他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院的学生会和合唱团,在大一的下学期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的称号,在那之后一直承担了学校内许多文艺活动的演出和评委工作。大二进入校艺术中心,协助主管老师管理学校的艺术社团和部分文艺活动,直到大三结束。在奥运会期间,李蒙成为了驻扎奥组委交通部总部T3呼叫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协助奥组委交通部负责T3级别及以上级别车辆的配送工作,并且获得了“北京市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的称号,这是他在大学期间最为充实的一段工作经历。在奥运会经历的影响下,他参加了国庆庆典的志愿活动,负责我校广场合唱方阵的部分工作。目前,李蒙留在校团委协助老师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且将在2011年8月赴甘肃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回忆2010年9月赴沙特的文艺演出,李蒙回忆说:“那次巡演包括老师5人、学生20余人,是应沙特政府和阿美石油公司的邀请赴沙特阿拉伯达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演出是一个当地艺术节的一部分,包括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艺术团和其他的一些中东地区的艺术团体。时逢当地伊斯兰教的斋月末期,我们的演出时间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春节假期。我们的演出地点在达兰,是沙特的经济发达地区,风气比其他的地方较为开放,大致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特区。此次演出,包括在利雅得的中国驻沙特大使馆和在达兰的中石油沙特分公司的演出,共计9场。此次演出,是中沙建交20年来第一次文化团体进入沙特的演出,因此,我们的演出也更加具有意义。我们的交流演出在沙特的报纸、电视台和我国外交部的网站上都有详尽的报道。”

正是通过这次的交流演出让李蒙第一次对伊斯兰文化有了具体的体会。在李蒙的印象中沙特是保留伊斯兰国家文化非常完整的国家。所以,由于文化的陌生,李蒙和他的队员们出国之前一直很紧张,害怕与当地文化产生矛盾,因此他们的行为也都很谨慎。到了当地,他发现女人是不多见的,见到的女人都穿着黑纱。即使在达兰这种特区,黑纱也是当地妇女必须着装的。但是达兰的女人有的并不蒙面,这在利雅得是非常少见的。他们的活动基本以家庭为单位,家族的概念很重。很多地方只对家庭开放,都设有隔间,重视家庭的私密性。如果是个人行动,包括在商场,那一定是男子,而基本没有妇女和孩子自己行动。老师之前已经告诉了全体队员,不要跟当地女性交谈。但是当队员与当地演出熟识后,朋友告诉他们,只要旁边有其他的人就可以,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严格,大概也是跟达兰当地比较开放有关。演出到高潮的时候,甚至当地的妇女会对演员吹口哨,这是在利雅得无法想象的。

李蒙发现,沙特的男人们对参演同学大多是非常友好的。在商场购物的时候会有比较热情的男人过来跟他们攀谈。在酒店里,他们在大堂休息的时候偶尔也会有人过来聊天。就算语言不通,擦肩而过的时候都会微笑一下。总体来讲,他们还是比较友好的,大概也跟接触的人大多具有比较好的教育背景有关。当地的小孩儿是不戴面纱的,会跑过来跟主动握手合影,很可爱。在演出结束后,他们还跟当地的男孩儿一起玩了一场桌上足球,大家很开心,完全没有生疏感,即便有时候语言沟通不那么流畅,但是笑容让他们觉得很温暖。可能不了解,只要善意的交流,沟通效果会更好。

对外经贸大学艺术团的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沙特国家少有娱乐活动,很多人甚至驱车三四个小时带着全家过来看演出,而且不止看一场。每次演出,现场都是座无虚席。期间,艺术团曾经为当地孤儿院的一千多名孤儿演出两场。

沙特的公共设施非常完善,国家也非常发达。沙特虽然是二元君主制国家,但是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很高,队员们居住的酒店,除了经理级别的管理人员是沙特人,其他的服务人员基本都来自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他们本国的居民好像很少从事低端的服务行业。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他们的国家福利也都非常好。因此,他们本国人对国王非常爱戴,并没有对君主制有排斥心理。

这次出访让李蒙和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希望以后这种活动能够越来越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这种活动来,开阔眼界。也希望在我们国际化的校园内,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交流能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案例分析提示

国际化是我校立校之本、特色之源,是我校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近几年的国际化活动中,大学生艺术巡演成为一个亮点,它展现了我校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展示了我校大学生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在美国、希腊和沙特等国家的表演都大获成功,获得了当地邀请部门和观众的好评,为我校赢得了美誉。在这个过程中,我校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参演同学也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设计巡演献力,李蒙同学就是代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蒙同学将社会实践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尤其在国际化发展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通过他对沙特之行的理解,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一个对外经贸大学学子眼中的世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生变化,进而深深影响他今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思考题

1.从李蒙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国际化发展对他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切实变化,你如何认识国际化发展对我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2.我校学生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为大学生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各种途径,请通过网上各种资料信息设计符合你实际特点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案例六

全面发展开辟人生新境界

说起我校经贸学院2007级崔晓航同学,熟悉他的人都会因为他的能力全面、认真负责、敢打敢拼而印象深刻。他大学期间连续三年获得综合奖学金、建华奖学金,于2010年2月获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多次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和本科生科研立项,科研成果有《金融危机前后各国资本流动对该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并提出适用的政策性建议》、《非参数估计在股票市场风险值计算中的应用》(市一等奖)和《Impact of Storms on the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Debris》(国际一等奖)等等。

除了专业学习和学术上的优异表现,崔晓航在学生工作、专业学习、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竞赛活动等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学生工作。2007年9月起任经贸学院金融学专业07级年级大班长,帮助辅导员做日常的学生工作,并举办安全教育、适应教育、心理辅导、周六学吧等多次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9月起任学院党支部宣传委员,带领党员同学们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是作为一名党员的基本素质,通过集体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党员同学的理论素质保持思想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任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参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年鉴的编写工作,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撰写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为学校年鉴的汇编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曾成功独立策划与组织了一次主要学生干部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业实习。2010年2月份寒假受学校资助项目资助赴港实习,参加商业体验项目。期间参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交换生项目,学习“知识经济领导学”、“市场研究与策略”等课程,并在美国万通金融服务集团(香港)资产管理部实习,重点分析资产规划产品亚洲地区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实习期间,独立操作的商业策划书,内容认可度可达70%,很好的向公司展现了专业知识与技能。

竞赛活动。在2010年2月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ICM)中荣获国际一等奖;在2009年9月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北京市一等奖;在加拿大Ivey商学院——可口可乐杯商业案例策划大赛与美国万通金融服务集团(香港)商业策划书大赛中分别取得小组三等奖和二等奖的成绩,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英文写作能力等实践能力。

公益活动。汶川地震后,参与在四川大厦搬运救灾物资的活动。从晚10点至凌晨4点共参与装载救灾物资10余辆卡车。汶川的大地震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作为一名党员,看到自己的同胞正遭受如此大的痛苦,我们不能坐视等待,我希望通过行动向汶川的同胞伸出一只援手。

北京第29届奥运会期间,在奥运村住宿服务团队任领队助理及党支部组织委员,策划党支部以“竭诚服务奥运青春圆梦08”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组织团队的科研立项和宣传工作,获得“优秀志愿者”、“服务标兵”的荣誉称号。2008年8月受中国教育电视台《大话奥运:五环旗下的80后》栏目组邀请,作为两名嘉宾之一做客该栏目,在节目中谈到,虽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在赛场上拼搏奋斗,但以志愿形式参与奥运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展示了团队昂扬的风貌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还曾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教团志愿者、红十字协会志愿者……

勤工助学。2007年至2008学年一直参加校内岗位,在党办勤工助学;大二和大三也一直参加勤工助学中心家教部的家教。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贴补大学的费用,减轻父母的负担。

关于这么多活动背后的辛苦,只有崔晓航自己最清楚。他认为,整个大学期间是忙碌而辛苦,但同时也是充实、快乐的。事情多,但并不杂,每一件事情都在预定的期间出现,也都在合理的时间内解决,有条不紊。在整个过程中,他认为时间管理方法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把每天每个小时要做的事情安排好、记下来,形成习惯后会发现自己的效率在一直提高,而且,虽然有的时候事情很多,但每件事都有条不紊的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着。所以,每天的时间都在学习、活动、比赛、工作之间分配着,渐渐地积累下来,时间的利用率很高,在任何一个方面也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关于毕业选择,崔晓航坦言自己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但他觉得大学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迷茫期,但无论面对多少选择,最终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2010年3月份,面对出国、考研和就业的选择时也曾感到很困惑,但在综合考虑了家庭、费用、就业起点、成绩等众多因素后,还是毅然选择了考北大研究生。高中时曾向着北大努力过,却未能如愿,算是带着些许遗憾和不甘再次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他自认为算是一个执着的人,之前认定的目标,就算是已经经历了三年多时间,但追求这个目标的感觉依然还是那么强烈。决定考北大最难过的还是自己心理状态这一关,不可避免的会有的是失败的担心,这种担心有时甚至会强烈地使自己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每次他都告诫自己,已经选择了,没有回头路,这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选择,不允许自己放弃或失败。最终接到复试已通过的通知时心里真的是平静的,因为他知道,凭自己的努力,结果会是好的。考研过程中经历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的历练,压力是必然的,但看到雨过天晴时一切都无关紧要,只需继续自信的走向下一段征程。

案例分析提示

大学生在学习、学生活动的一个方面作出优秀表现,已经不容易了,但在大学生所能触及的各个领域都能一展身手并取得不俗成绩,确实难能可贵,崔晓航就应该属于这“稀有一族”的一份子。读完他内容丰富的大学履历后,所有人都会感到青春的活力,一种蓬勃向上的动力,还有在他身上跃动的责任感和公益心。最近几年里,校园里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景,素质优秀、能力超群、全面发展的同学以小众之势出现在各个专业的学生塔尖之上。这样的同学不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以百余人计的小群体。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专业学习成绩一流、课外活动的领导力强、频繁出现于各类赛事的领奖台,到了高年级更是专业实习忙碌、毕业选择“巨牛”。我们不得不感慨“90后”大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物质基础,连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慷慨”的成众出现。我们不禁要问:在经贸大学,还有不可复制的奇迹吗?在一流的师资、先进的课程体系、活跃的学生活动和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下,越来越多的贸大学子在方寸校园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们希望下一次精彩就属于你。

思考题

1.崔晓航的成绩是靠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换来的,你认为保持这样的状态需要哪些心理和能力的准备?

2.崔晓航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着重提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时间意识和管理策略?

案例七

在合作与竞争中赢得成功

2010年春季,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好消息:纽约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朱辰昊被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法律科学专业博士录取!朱辰昊何许人也?他是我校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三年完成本科学习,于2008年赴纽约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校期间,朱辰昊学业成绩优秀,学术能力出众,他的经历已经成为法学院至今流传着的一个“神话”。

朱辰昊对我校国际化发展的办学特色有着独特的理解,一次重要的国际比赛对他影响深远。2007年7月14日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创新青年设计大赛”(Youth Innovation Competit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f United Nations)闭幕的日子。这次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举办,15国23校大学生参赛的全球竞赛,七天总决赛的记忆饱满而丰润,一幕幕场景一直让朱辰昊难以忘怀。决赛中,所有参赛选手被重新打乱分组,分成十个世界团队。每队都由来自不同国家的8位大学生组成。临时公布的赛题是“全球变暖问题的创新解决”。一天半之后,各队必须上交一篇论文设计本组的创新方案,并且随后进行口头答辩和方案展示。

当时朱辰昊和参赛的其他三名同学当然被打乱,进了不同的团队。在各自的团队,他们与各国同龄人通力协作,从最初的讨论、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到分工协作,再到统稿修改,最后是排练展示和答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当然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当德国人、意大利人的思维陷入停顿,韩国学生顺口的一句话可能带给他们思维的灵光一闪。这种跨国的团队带来一种全球化背景下学习、竞争和合作的全新感觉。

后来在与一些美国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的成功律师的交流中,朱辰昊慢慢意识到,这种跨国界的团队工作是未来职场的常态,无论是为一次跨国并购还是一次抗震救灾,来自十余个国家,有十几种不同母语的同辈人用着蹩脚或流利的英语交流、讨论、争吵是基本的工作状态。在这种全球团队中如何学会竞争和合作,如何学会领导和服从,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之后的漫漫暑假朱辰昊一直在思考中。贸易把全球日益连接成一个地球村,如果说30年前的大学生还可以像传统的农民,单枪匹马,播种收获,海雨天风独往来地迎接生活和生命的挑战,现在的大学生就更像是一条连通欧美亚非拉的流水装配线上的工人,用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完成着社会交给年轻人的使命。或许是一次跨国并购,或许是一次抗震救灾。

作为一位东方的学生,朱辰昊深知需要了解和熟悉蓝色的文明,应当吸收和接受蓝色的教育,必须拓展和锻造连接东、西的胸怀、视野、活力和责任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接到哥伦比亚大学Noel Capon教授的邀请函,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暑期访问。这次访问带他更大的触动。在与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共同上的讨论课中,朱辰昊发现他们身上闪现的一些中国学生不具备的优点:勤奋、专注,而又最会放松。他们常常是在笔记本电脑前一连坐5个小时,写出一篇10页的文章,然后立即换上运动服,在篮球场上运动驰骋。一个小时后,你看到他们满头大汗的回来,擦一擦汗又投入论文的写作中去。

似乎有些中国学生很难做到,把论文、篮球两项相距甚远的事分别地全情投入,又那么顺畅地自由转换。“A healthy mind in a healthy body”,当学识与游戏不再对立,当深邃与青春同时闪现,这也许就是真正的人生的健全。

健全的人生来自健全的教育体制。他们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和背诵课本和老师的讲义,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发现和研究问题,如何理解、想象乃至创新。哈佛一位教授公开在课堂上讲,期末考试答题凡是跟我观点一样的一律不及格,由此可见其对“填鸭”教育的深恶痛绝。

学生们充分利用哈佛或哥大优越的环境学习和了解的不仅是专业,更是社会体悟和共同意识。他们的学生学习极其刻苦,但当他们已经是学其所爱,爱其所学的时候,学习、探索和创新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哈佛自习墙上写着“此刻你若睡觉,你将做一个梦。此刻你若学习,你将圆一个梦”。其实,“刻苦”学习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喜欢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最主要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感到学习的“苦”,“刻苦”从来都是局外人的观察和猜测,而不是刻苦者的自我心理感受。

这次暑期访问带给朱辰昊最大触动是进一步明白了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任务和使命,以及什么样的人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回国后,他决定提前毕业飞越重洋。尽管很多前辈劝他工作两三年再出国应该能去一所更牛的学校,尽管把两年的课程、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压缩到一年并同时开始出国申请相当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尽管他深知如果没有申请到如意的学校就得在北京“流浪”一年,但他仍然立即开始行动。

整整半年的时间里,朱辰昊把一切时间都投入到这次征程。真正的追求必然是心灵的苦役——遇到的困难超乎他的想象,收获也远大于预期。有相当多的学校不愿意接受大三的学生,因此Duke,U Penn,Oxford的封封拒信曾让他一度非常的后悔和怀疑自己,但是3月1日,New York University飞来的一个大包裹让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这是Hauser Global Law School Program of NYU的录取,来自50余国的400多名法学院学生和律师将在一个课堂中放飞法治、人权和正义的梦想。此时朱辰昊相信:他将在这里找到并开始追逐时代赋予自己和同龄人的责任和使命。

即使身在美国,朱辰昊时刻想着:蓝色的教育不能改变黄肤黑发中国心。即使身在华尔街和百老汇,也不能就此沉沦在对强势文化的盲从中。全球化中的民族认同尤为可贵,特别是对欧风美雨吹打中的留学生。飞越重洋是为了飞回更美丽的神州,与祖国暂别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团聚。

案例分析提示

2005年入学时,朱辰昊16岁;2008年大学毕业时,他19岁;2010年被斯坦福大学法律科学博士录取时,他21岁。当同龄人进入大学时,他已经大学毕业,是我校近十年来提前毕业的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时,他的导师告诉他:他可能创造了美国历史上进入法律科学博士学位学习年龄最低者的记录。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即使身在国外,他也不忘祖国,希望着有朝一日报效祖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不是朝夕之事,我们从朱辰昊的事迹中看到,经历三年刻苦学习和各类学术竞赛,不仅练就了他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促进了他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更明确了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坚信在我校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方针指引下,像朱辰昊一样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会更多的出现在惠园之中。

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朱辰昊“飞越重洋是为了飞回更美丽的神州,与祖国暂别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团聚”的含义?

2.在全球化的今天,你认为大学生如何在跨文化学习中保持自己清醒的价值判断?

【注释】

[1]案例三至案例七的案例内容分别根据王亚飞、张旸清、李蒙、崔晓航和朱辰昊提供的素材改编。

[2]案例内容根据http://dianjiang.cqyl.org.cn/MulTi/N00014430000000212.doc等网络资料组编。

[3]案例内容根据http://www.nxtv.com.cn/huodong/gdnx2008/persons.aspx?ID=6网络资料组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