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校德育视阈中的延安精神

试论高校德育视阈中的延安精神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校而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并使之薪火相传、永放光芒,使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须继承、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改革开放的伟业是延安精神的试金石。

试论高校德育视阈中的延安精神

试论高校德育视阈中的延安精神

孙 超

胡锦涛总书记在延安考察工作时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这一重要指示赋予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特征,对党的教育事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校而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并使之薪火相传、永放光芒,使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关系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巩固,关系青年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须继承、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

一、延安精神关系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继承和发展,指引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革命理念和优良作风,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根基和建立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政治资源。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党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这片黄土地,前后仅仅13年的时间,毛泽东及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并形成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从发展的过程来讲,延安精神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和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内涵十分丰富,由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精神、白求恩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原生形态衍化而来,涵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延安精神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延安精神以延安命名,但并不局限于延安,而是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各解放区的革命精神的总汇。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形成之后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前进,同时又在党和人民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延安精神之后,又有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好八连精神、老西藏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延安精神正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形成的一种自己的理论、自己的精神。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在新时期的这些理论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离开了延安精神,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处于屈辱的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正是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为一体的延安精神,指引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延安精神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圣火。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改变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必然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胡锦涛同志曾强调,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如果没有延安精神的奠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30年的累累硕果。改革开放的伟业是延安精神的试金石。改革开放30年全面检测了延安精神的深厚根基,全面鉴定了延安精神的科学价值,全面展示了延安精神的时代风貌。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全国正处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延安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杰出代表,作为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指引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高校这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地方,尤其需要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因为这是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必须洞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从未改变,他们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势,通过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而且渗透的重点在高校,主要是打着“资助”、“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旗号在高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搜集情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想肤浅而刻意标新立异的人、一些涉世不深而容易偏激的人、一些过分计较个人恩怨而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开始推崇和散布源于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这给高校育人工作特别是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国内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等。这一切与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尖锐的对立,严重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解决这种对立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但对于继往开来的青年学生来讲,最根本的则是告诉他们什么是精神文明、什么是延安精神,教育他们以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延安精神放到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革命精神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或者静止、孤立地看待延安精神而导致“过时论”、“无用论”、“对立论”的干扰乃至泛滥,从而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弘扬延安精神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延安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巩固,引领教师立德树人、全程育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装青年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青年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去鼓舞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引领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对青年学生而言,延安精神是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更是提出,努力推进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精神动力,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重要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格局的大变动和国内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各种思想文化在史无前例的范围内和层面上相互激荡,延安精神在这种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不仅充分彰显出自己的风骨,而且在与新的实际结合中得到发扬光大。(www.xing528.com)

高校历来是政治的敏感区、社会的晴雨表、人才的聚散地、文化的创新源。事实证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及研讨会、报告会、讲座和学报、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校出版机构等主渠道、主阵地,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想和文化就会去渗透和占领,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高校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的庄严职责,时不我待地开展好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使之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融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延安精神进校园,不能仅仅看成是在学校讲一下延安时期的英模故事和当年的战斗情景,更不能看成是在新形势下仍然让学校搬用已经过时的老观念、旧做法。从根本上说,延安精神进校园,就是党魂进校园,就是在学校铸造起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支撑、以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为引领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这是一项关系到学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培养什么人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及巩固的重大历史命题。

高校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应该而且必须把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作为学校的一项根本职能,让延安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要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安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这一有机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必须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道德准则。在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要切实把延安精神列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讲授内容,并积极探索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网络论坛、指导课外阅读等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让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延安精神潜移默化的教益。延安精神不是“空头政治”、空洞说教,只有紧密结合德育工作实践,延安精神才能发挥作用并做到与时俱进。离开了德育工作实践,延安精神进校园就会流于形式,甚或形而上学。因此,高校弘扬延安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和研究上,必须把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德育工作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转化为德育工作实践。那种只说不做或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言行,不仅不是延安精神,更是对延安精神的背叛。在德育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努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汇到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认真把延安精神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之中。

三、延安精神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成人与成才,不是以个人为标准,而是以社会为尺度。离开社会,个人也不成其为社会人。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要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成人、成才。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各种文化形态同时并存,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能否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当代大学生心中,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德和才是不可偏废的。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有一个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其次才是服务能力的问题。因此,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同时又具备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事实上,大学生正处于成人与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决定着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判断选择与好恶取舍,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举止。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思想上的某些不确定性,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在新与旧、中与外、荣与辱、义与利、美与丑、理想与现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他们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和照顾,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不太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缺乏奉献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和耐得住寂寞的意志,碰到困难或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在生活上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在就业选择上,自主就业的观念意识淡薄,嫌苦、嫌累、嫌报酬低,贪图享乐、坐享其成。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肯定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的面还很宽,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这些都要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培养的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的精神、集体主义的精神,这些要作为培养学生很重要的方面。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的跟进,需要针对业已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青年大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发扬其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准确的定向和定位

作为一所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我们应该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前身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要求,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通过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和重视人才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指向性,北京理工大学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办学,牢固树立了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办学观。建校伊始,学校即提出:坚持为抗战及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坚持学与用一致与边区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为更好地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北京理工大学创造性地开展了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自我的机会,为同学们的相互教育提供了平台,也起到了以毕业生的实际经历与经验影响在校生的作用。德育答辩不仅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奖,而且在全国引起了反响。教育部有关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认为德育答辩是全面检验大学德育实施效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体系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措施,通过广泛宣传和典型示范可以使全校学生共同受益。实践证明,像德育答辩那样的工作方式,是高校弘扬延安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这些大量结合学校实际的弘扬工作,开创了延安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新形式,在学生和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离不开卓有成效的高校德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必须普遍地倡导和大力地弘扬延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新形势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育一代新人,兴一代伟业,才能使青年一代如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