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与整合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与整合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与整合董华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问题,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因此,下面就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加以探讨。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德育内容又不是割裂开的,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与整合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与整合

董 华

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如: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问题,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补充观,该观点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补充;母子关系观,该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两者是母子包容关系。此外,还有一种与母子关系观完全颠倒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心理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等各个组成部分;互补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为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德育化倾向,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或者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个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完全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担任,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和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倾向德育化,即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社会功能为本还是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如果混淆不清,会导致二者在教育实践中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下面就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加以探讨。

一、目标方面

从思想倾向性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塑造大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顺应个体自身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使个体向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适合自身的健康水平;德育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规范等问题。因此,德育更偏重于在学生的发展中划定界限,规定明确而具体的发展方向,例如,道德标准、政治方向等。从行为标准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要素的和谐发展,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德育侧重于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用德育中的标准来约束行为以及判断行为的好坏,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标准来衡量行为是否属于常态。从社会角色的责任性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从心理上与他人、社会、自然相互适应的能力;德育注重大学生社会关系意识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按照现在承担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因此,德育提供了一个标准规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性。总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身心和谐发展,德育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差异就在于育“德”和育“心”,“德”有好坏、高低之分,而“心”有健康、不健康之别。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具体目标上存在不同,但在教育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根本宗旨。德育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更强调保障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同时德育也促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更指向个体的发展,但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功能。正是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心理咨询也促进了个人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最终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也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总目标上实现了统一。

二、内容方面(www.xing528.com)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甚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高校德育内容是按照高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基本的民主与法制观念。高校德育既是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进行道德学习、掌握道德规范、提升个体德性的重要依据。所以,高校德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内容为主旋律,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要素的发展与完善,侧重于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强化学生自助、自控、自立的能力,通过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层面的诸多问题;德育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力图使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辨析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在人的意识结构中,心理层面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位置,而思想观念层面则处于较高层次的位置,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而是递进、互为影响的关系。较高层次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亦受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诸品质的导引,两者互为制约、相互作用,彼此从对方那里获益或受损。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德育内容又不是割裂开的,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

三、方法方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方法上颇为相似,两者都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榜样示范等方法向学生传输相关知识,同时积极采取让受教育者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得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功能。课堂教学、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园宣传、社会实践等方法都是两种教育共有的教育方式。两者在一些具体方法上也存在差异,比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采用心理测验,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而德育中就很少见到类似的测验评估,取而代之的是通常采用的道德行为标准和规范。在心理健康测验中,心理测验的分析与常规模式的比较可以说明心理健康的相对程度以及个体在群体当中的相对健康水平,然而道德行为标准和规范相比之下则更偏向于绝对化。此外,对个体辅导的教育方式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的方法上也会存在不同,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常采用具体的心理咨询法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调节;德育中虽然没有系统的关于方法的理论,但仍然有人把德育方法概括为灌输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对比教育法、情感陶冶法、个别教育法、修养指导法、批评教育法、实际锻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等。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方法时,可以发现其中很多方法具有高度相似性,如,行为疗法德育中的榜样示范法等。

从上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讨论中不难发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同时,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方面皆有相同之处也可以互相补充。因此,可以将二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整合,这里的整合并不是偏向于某一种教育,而更类似于“取一家之长补一家之短”,使二者皆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下面对二者的整合谈些粗浅的看法,目标方面: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德育更偏重于明确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是非标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个体个性、认知风格、态度形成、动机与需要等方面的同时,应以正确的德育观加以引导,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内容方面:在德育中,应注意多结合心理知识,从心理角度分析学生的问题避免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思想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的偷窃行为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因此,注意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日常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方法方面: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中,更多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法,空洞而且知行脱节,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枯燥。如果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性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与讨论,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反馈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步骤,既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形成道德意识并内化学生的自律行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皆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两者不可相互替代。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进一步开展,将二者进行整合,更好地发挥二者的教育效果,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发展领域。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