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就业大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未就业大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就业大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连英青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就业难不仅影响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本文从大学生的自身分析入手,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按类分析、对症下药,以期能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参考。选择意味着要有比较、有淘汰,多次被淘汰可能就会出局,因此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正常进入工作岗位,进入未就业或待就业状态的情况。

未就业大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大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连英青(1)

摘 要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就业难不仅影响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本文从大学生的自身分析入手,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按类分析、对症下药,以期能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关键词 未就业 分类 对策

大学生就业经历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以思想宣传和行政强制的方式制定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和去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新的就业方式,“择”成为其中的重要因子。选择意味着要有比较、有淘汰,多次被淘汰可能就会出局,因此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正常进入工作岗位,进入未就业或待就业状态的情况。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且影响到个人发展、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亟待解决。究其原因,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剧增,以致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人才是较多被提到的,在1999年扩招前,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到2011年已达到660万,增幅超过了5倍,超过了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量,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以2010年为例,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就业率达90.7%,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未找到工作,这部分毕业生会加入到2011年的就业队伍中,意味着在2011年就业市场将会有720万大学生,连续几年后累加效应会使数字愈加庞大,加剧市场的压力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人数增多是客观事实,但笔者不认同将大学生就业难简单地归咎于扩招,这是一个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拟变换角度,从大学生的自身分析入手,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按类分析、对症下药,以期能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本文中提到的就业是宽泛的概念,即含出国、考研、以传统的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就业及灵活就业(以双方协议或兼职的方式在工作单位就业);未就业或待就业则毕业后未能及时进入工作岗位或深造渠道,处于待业状态。虽然毕业生未能成功就业原因多样,状态不同,但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毕业后拟继续准备升学

这部分毕业生多在校参加了升学考试,但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成行,遂将考研视为自己毕业后的目标。这其中一部分是坚定的考研族,一部分是因考研错过了就业机会,而被动再次进入考研队伍。考研之所以持续热度不减,主要归咎于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只限研究生”的字眼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招聘广告中,学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入职门槛,也因此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市场,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市场的“挤占效应”。此外,父母的文凭崇拜也是催生考研族的重要因素,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选择。

对于没有进行自主选择,只是盲目随大流或按照家长想法准备考研的学生,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重点辅导,通过职业测评或一对一谈话的方式了解其个人的主观想法,凸显自我意识,同时积极与家长方面沟通,使学生在择业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确实有深造愿望,并期望通过进一步研修提升自己学术能力的学生,指导老师要根据平时的课业表现给予客观地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给予建议;对于将考研作为求职避风港,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减压带的学生,要向其介绍宏观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阐明求职是必然经历的阶段,要坦然面对挫折,理性进行分析,求职也是一种能力,通过求职能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主动放弃就业,自愿失业,也称“袋鼠族”

“袋鼠族”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中,指的是已大学毕业、达到了就业的年龄、具有就业能力,但以多种理由不就业,依赖父母生活的年轻人。这部分学生或者家长过分溺爱、家庭生活优越、没有生存压力,或者将职场妖魔化,片面夸大职场的压力和竞争,以恐惧和逃避的心态“啃老”。目前,“袋鼠族”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上海全市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失业青年占所有失业青年的比例达23.4%,“2030”高学历人群失业率的攀升,很大程度上与现代独生子女群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特点有关。“目前在家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好高骛远、强调个性、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目前这部分群体所占比重不高,但由于长期脱离社会、自我封闭,不少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业的意识和竞争力更加弱化。”(2)自愿失业不但缩短了职业生命期,也滋生了求职惰性,同时大学生也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形成了职业空白期,对重新走入工作岗位极为不利。

针对“袋鼠族”的特点,主要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引导和教育机制,着力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加强毕业生自强自立的意识,在大学期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对就业、规划萌发意识,结合就业市场和个人特点,大致形成初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二是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给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的机会,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结合课程和实践确定就业目标。三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四要建立统计和反馈制度,及时掌握主动放弃就业者的数量及其变化动向。不同时代的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也会有差异,如90年代出生的学生也很快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预先分析他们的思想和特点也是就业工作者们的课题之一。

三、有就业意愿但未能顺利实现就业

1.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距离遥远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分为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具有理性的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对将来的准确预期,是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足够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预期”。(3)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要归咎于自身的非理性预期。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对人才的理解过于狭隘,一厢情愿地认为人才就是要有报酬高、轻松、稳定的工作,“白领情结”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影响着他们,家长也认为找到“好”工作才能实现上大学的价值。根据劳动力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工作稳定、晋升机会多、保障多,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规模较大的国企或外企;另一类是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缺乏保障和晋升机会。第一市场有准入限制,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要求较高,并非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能理所应当地被准入,所以出现了毕业生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的价值,第一市场进不去,第二市场不愿意去,从而导致失业的情况。

对于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让毕业生及其家庭认同高校是大众教育的理念,脱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学生或许才能从云端来到地面,真正实际地评估自己、评估职业目标;其次是教育学生对就业单位和岗位要有客观的理性评价,“好工作”没有唯一的标准,盲目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有可能落入失业的漩涡,所以最重要的是确认个人的需求,人职匹配才是最佳结果;再次要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业,“先就业”是为了积累经验,熟悉行业,是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后择业”是在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都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再次进入人才市场,选择满意的工作,即先灵活就业、后稳定就业,先基层就业、后中高端就业。

2.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出现错位(www.xing528.com)

“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更多是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和基础,而较少参照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这种封闭状态导致学校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4)因此有招聘单位戏称现在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卡拉ok的形式在自娱自乐,难以得到市场的共鸣,导致部分专业缺乏市场认可度,就业机会稀少,也就出现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两难局面。

学生的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晴雨表,需要建立一套人才预测和评估体系,发现市场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预测人才素质的变化和特点,调整培养目标。同时,构建人才的评估和反馈体系,检验人才培养成果同样至关重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后,主要通过市场对人才的质量进行检测,达到市场的要求才是好的人才,才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检验人才是否达标,需要不断摸索,通过学校自检、用人单位反馈、引入第三方客观评价等方式,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

3.毕业生素质难达招聘单位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人才市场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考核的是综合素质,如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或者以中学时的模式来处理大学生活,将所有精力放在课业成绩上,或者在大学中迷失,丧失自控能力,利用上课的时间打游戏,利用课余时间看电影等,致使就业更加困难。

虽然以上提到的多是学生的主观原因,但学校的正确引导仍必不可少,从学校方面而言,对学生进行过程检视,时刻发现问题,给予提醒,避免问题在毕业时暴露而出现无法就业的情况;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社团活动、兼职、实习等,“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5)逐步跨越学生与职场人之间的鸿沟,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萍.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市场,2010(44).

[2]袁东华,杨氢.对大学生就业难与学生个人素质、高等教育关系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

[3]阳洪霞.论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求职策略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2010(4).

[4]费菊瑛,任条娟.高校扩招中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谢维和.对口与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关系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注释】

(1)连英青,女,实习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2)http://www.eduth.com/shownews.asp?id=276.

(3)徐勇,彭芳春,尹华阳.大学生自愿失业现象分析.商业时代,2008(9):12.

(4)范明,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结构性原因分析.高教研究与实践,2009(2):2.

(5)郝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