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近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了初步的积累。我校英语专业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突破,进而带动相关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制约该学院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以江西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为例

曾小荣

一、英语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英语专业开办数量在短时间内翻番。据初步统计,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英语专业的大量开设导致现在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同质化太多,特色性太少,导致英语专业从过去的“香饽饽”变成近两年的十大难就业专业之一。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英语、计算机、法学等8个专业连续3年失业人数最多。同时,《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根据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

此外,英语专业传统的学科地位受到挑战,随着具有较强英语教育背景的经管、外交、法律、新闻等专业的独立发展壮大,英语专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成为该专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些困境迫使高等学校亟须转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出的一套培养方案[2]。《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纯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摒弃工具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关乎英语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英语专业的前身是1996开办的专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于1999年开始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经过近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了初步的积累。2010年,英语专业获批江西省省级特色专业,同时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改革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校英语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来自外部的挑战主要是江西省其他本科院校和全国其他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发展,如江西财经大学经过多年在经贸英语方面的特色凝练,已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专业”,逐步走上了特色专业发展的道路;来自内部的压力主要是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我校英语专业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突破,进而带动相关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制约该学院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二、江西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校英语专业按照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可分为单学科、双学科、种学科和复合学科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四种模式的并存符合多元化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1]

每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既包含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改革,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包含实现这个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师能力的提高。这个模式的框架由三个板块组成:①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手段;③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三个板块中,第一板块是努力的目标,第二板块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第三板块是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这三个板块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

1.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江西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英语技能+农林牧知识”的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具备农林牧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的特色人才,将该校英语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国际农产品进出口经贸合作所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基地,为其他农林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设立这一目标的背景是:中国是农业大国,6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保持了40%~50%的份额。据最新统计,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19.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494.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进口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7%。

2007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到农产品出口问题,《意见》强调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推动国内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涉农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拓发展空间,增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省农业资源丰富,但江西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靠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省农业贸易落后于农业生产的现状。在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加快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江西省经济和农村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所本科农林院校,江西农业大学理应积极承担为江西省农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为促进江西省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培养既具备大农业基础知识,又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为该省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该省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提供人才支持。因此,确立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该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而言既是方向,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该校外国语学院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在人才培养手段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课堂教学改革。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为抓手。

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已有的做法是:着力强调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借助网络和其他手段,及时更新作为技能训练载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能密切关注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该校传统农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地增加了农林专业的知识,规定“英语阅读”、“英语听力”等课程大纲中至少需有20%的课程内容是农、林、牧等专门用途英语的材料,如在英语听力课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收听《美国之音》的Agricultural Report(农业报道)节目[3]

同时,该校外国语学院正逐步面向全院英语和日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农业基础知识系列讲座,邀请我校农学院、林学院、经贸学院的专家教授给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大农业、国际贸易基础知识。(www.xing528.com)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校英语专业在基础阶段的技能训练教学中已形成了以“重输出、重自主”为特色的教学方法,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为专业基础课程,如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课程专门留出一定的课时计为实践课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内外进行语言实践,如时事新闻听写,英语时文读后感撰写,到英语培训中心与外教交流等。

除此之外,外国语学院还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学院鼓励英语专业学生不定时到自主学习中心自修和免费下载学习资源。部分教师还开设了课程博客,如听力博客和泛读博客,及时将课件、学习资料上传,同时也要求学生将平时作业上传分享,督促学生相互检查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可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经验,还可以将课堂内外的困惑与烦恼留在博客上与博主交流。这种虚拟空间交流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促进了师生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以语言实践为抓手,以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开展课外活动。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课外活动以语言实践为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晨星基金会在该校创办了晨星英语培训中心(Sunrise English Training Center),配备了口语、视听教室,图书室,咖啡厅,完全由外教和志愿者自主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浸入式的全英语学习环境。外国语学院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到培训中心担当志愿者,并积极参加该中心组织的各种节日活动,学生在该中心参加活动不仅能锻炼语言技能,也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一些课程如“英语阅读”改革传统的阅读—讲解—做题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师选择当前社会、文化、历史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再次回到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提交用英语撰写的调研报告。在口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英语辩论队,安排有丰富实战和指导经验的教师对辩论队队员进行培训,并组织和资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口语和辩论比赛。

(3)以走进和服务“三农”为特色开展社会实践。外国语学院还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走进和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学院与新建县乐化镇江桥小学和郭台小学结成“手拉手”单位,每个学期英语专业的5~10位同学都会定期到这两个学校与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活动。与此同时,每年暑假,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同学积极投身暑期“三下乡”活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到四川地震灾区的一个山村参与志愿者服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包括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省共青团网站等省内媒体的报道[3]

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同时,对农村的亲身体验也使学生们真切地了解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拉近了和社会的距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以“双师型”为目标开展师资培训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师资队伍是关键。由于传统的英语专业以“语言文学”为培养特色,所以英语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主要以英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为主。这样的学科背景显然不能满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需要。

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复合型的师资。在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英语类课程中增加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在部分相关专业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在现有条件下,该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经贸类院校进行相关课程的进修,但这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方面,上海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在英语师资转型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此外,如果该校能在农林经济等学科的博士点方面有所突破,这将为英语教师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三、以已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申办“商务英语”专业为契机,加快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商务英语主要运用于商务领域和商务活动中,在英语国家作为一门学科已发展的较为成熟,是专门用途英语学科中的一个强势分支。教育部自2007年始首次批准在高校本科招生专业中设立商务英语专业。该专业是我国传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培养英语人才的又一有效模式和新型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外语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也是英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32所高校获批该专业。

立足于已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累,该校申报商务英语专业将继续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就业,同时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申办这一专业不仅能促使该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凝练,而且将帮助该校的英语专业在全省同类院校和全国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占得先机。就人才需求而言,目前全国农林类院校中仅有华中农大获批该专业,但这并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据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王立非教授的统计,2007至2010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在校学生仅有2775人。据统计,目前仅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就有1.1万家。就江西省内同类院校而言,目前江西省只有江西财经大学获批了该专业。江西财经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于培养通用商务人才和创业型人才,而江西农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人才。这样的定义充分考虑到了我校的学科资源特色,有利于省内商务英语学科的错位发展。

此外,我校已初步具备了申办该专业的学科和软硬件基础,并在1999年正式开办英语本科专业。在此之前,一直开设专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在当时而言较为完备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在承办本科专业以后,商务英语专业转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承办,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仍由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承担。同时,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中保留了原有的商务英语课程,一部分被设为专业必修课,其余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并选派部分教师到对外经贸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进修商务英语相关课程。此外,该校经贸学院具有“三农”领域和农业经贸领域的学科优势和优良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这些都为该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平台。

四、结语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英语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江西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主要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就业,同时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围绕这一定位,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师资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谈宏慧.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07,(11),22-23

[2]王守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45-47

[3]吴伟萍,曾小荣.知识与技能并重、思辨与情感并举的探索与实践—浅析[J]大学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105-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