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分析

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分析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量意识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与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关系最为密切的校内自我评估主要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评估和学生学习评估。由于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质量是整个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心。

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分析

二、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

高等学校质量形成于高校内部,它与教育资源的输入、教育教学过程、教育输出以及质量监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输入保障、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构成。这个体系是将国家、社会宏观质量需要转化成教育目标或质量要求,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校办学实力合理定位质量水准,应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等为输入保障的基石;以过程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不断监控教育质量,及时纠正偏差为目的;以总结性评价和成果评价为依托,达到输出保障的效果,实行的是全面性、全过程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

(一)教育资源输入保障

教育资源输入既包括质量意识、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等的输入也包括生源及财务等的输入。它是教育过程保障的基石、条件和前奏。

质量意识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质量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主要是教育和引导的结果。因此高校应通过宣传和引导、激励等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改变等营造良好的质量保障氛围,使教职员工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成败关系到学校发展和自己发展前途、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只有当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成为高校成员的内在追求时,才能增强个人工作的自觉性,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将在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高等学校的建设,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恰恰相反,精英教育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其教育质量也将远远高于目前人民提出的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等学校质量标准,也有别于传统的精英教育。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更多的是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中教学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而大众化过程中的精英教育不仅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领导型和研究型的人才,还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和产生知识的源泉。如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专”与“博”结合的研究型和原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领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为高校提供质量保障。学校教育质量不仅依赖学校教学过程和资源,而且也取决于学校能否成功地管理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是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其具体措施如下:①以聘任制为核心,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②以职员制为核心,推进高水平管理队伍的建设。③建立健全教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制度。[5]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质量管理与控制权的重心逐步由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乃至高校转移,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如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教师职称评聘、专业设置、院校调整、人员配备等,高校对于高等学校质量的责任增大了。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些责任,促进自身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高校自身已开始进行校内的自我评估。如: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干部评估、员工评估、课程评估、教学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德育评估等。其中与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关系最为密切的校内自我评估主要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评估和学生学习评估。近年来,有些高校开始在学校内部建立了校级、院(系)级质量保障机构,人员由校内各学科专家、同行组成,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活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对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我国采用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入学制度对生源进行选拔。在美国,教育是地方性事务,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经过长期的发展,“学术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已逐渐被美国大多数高校接纳为招生考试。SAT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其目的是便于大学把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能力加以比较,是考查学生能力,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潜能作出推断的测验。学能测验,其测验内容是语文和数学。但大学并不仅仅以SAT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标准,而是注意从多方面来衡量和选拔新生。在这一问题上,美国高等学校没有因为具有强大的办学实力有所松懈或守株待兔,长期以来坚持更为严格的标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6]

教学投入在保障办学条件中举足轻重。一是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二是教学设施,包括教室用房、体育场地、图书馆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满足率,等等。也可以说一个是软件问题,一个是硬件问题。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研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必须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培养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除了上级主管部门把用人权和教师的晋升权下放给大学以外,还制订了吸引、鼓励和培养人才的新的用人机制。现在一些大学中正在进行的人事改革制度,将进一步优化大学中科学研究和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硬件保障要到位,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最基本的要求,才有可能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高等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和物力基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模式的改革,使得一些能力强的大学真正把科学研究、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办学效益结合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教育教学过程保障(www.xing528.com)

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并不意味着就能培养出质量上乘的学生,它还取决于对学校教学过程的控制保障。由于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质量是整个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心。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独立的,又是互动的,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在教学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能动的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实质上是对这两种特定的人的行为监控,这种监控一定要得到被监控对象的认可和配合。因此,科学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和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组成。其运行系统如下: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条管理线组成,一条线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院(系)——教研室——教师;另一条线为: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工部(处)——院(系)——学生班——学生。两条线有平行、有交叉、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对教与学进行指挥、执行、检查、评估等职能。

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一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检查、汇报制度;二是在学生中设信息员,反馈教师教学活动情况;三是考试、比赛活动;四是评教评学活动、师生座谈会等。校内教学活动信息以教务处为中枢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督导员、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校外信息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中枢,通过用人单位、校友董事会单位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建立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质量的反馈信息网络。

教学质量督导系统。学校建立督导室,直属主管教学的校长领导,聘请一批离退休的老教授、教学管理骨干任教学督导员。他们的任务是督管、督教、督学。主要是对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等进行监督、考察与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老教授的作用,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适当参与活动,做些专题调研,向学校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真实情况,为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着重过程控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动态评估,找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学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于高等学校自身的特征,在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的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它离不开创新。高校的科研创新,是科研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对高校来说,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是其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且是其综合实力强弱的体现。如何推动高校的科研创新,已成为当代中国政府和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伴随高校科研工作产生的高校科研管理,也总是与加快科研发展速度和提高科研效率联系在一起的,也离不开创新。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是高校科研创新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科研管理因科研而产生,又对科研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管理创新,以促进科研发展为宗旨,通过解决制约科研发展的问题,为科研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是通过科研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优化配置科研资源,不断拓宽科研投资渠道,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许多高校不仅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从企业中吸纳科研经费,同时又将校内院系研究所所拥有的科研资源,与研究生招生、人才培养、校内津贴挂钩,以最大限度地盘活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二是通过组织协调,加强各系统和部门的合作,形成科研合力,提高了科研攻关实力。同时,通过促进科研和经济、开发与生产的联系,使科研创新在服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三是通过制度建设,为科研创新搭建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通过良性竞争,激发科研创造力。如许多高校根据科研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需要,退出招标课题,向校内甚至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同时,通过科研管理制度抑制科研发展本身的失衡,促进科学研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7]

(三)输出保障

高等教育输出质量保障是教育质量形成、发展流程的最后一环,是对输入保障和过程保障成效的一种反映,是高等教育最终质量的体现。输出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发展、毕业生就业状况、社会服务、学校的社会声誉等。其中学生发展可分解为学生学业、品行、学习能力与经验、科研态度与能力、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与事业心、思想政治水平、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就业意向、健康状况竞争、个性发展等。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在就业市场得到反馈。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不仅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适应社会的需要,还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如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等。而学生的发展、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服务的质量都能反映一个学校的声誉。

因此,学校在输出质量保障中,首先,可以通过社会排名、毕业生质量调查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修改培养方案、调整管理制度以及改进教学过程等方法促使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其次,与企业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将企业界的最新要求落实到课程内容中,保持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使专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构建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制,保障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仅有高等学校内部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系统,即外部保障机制。因此,内外并举,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社会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制将是我国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未来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