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牛奶何以倒入下水沟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3牛奶何以倒入下水沟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案例解析]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现如今我国也发生了类似事件。2.本案例介绍了中国某些地方相继发生的倒奶事件,学生应该明确这些倒奶事件有别于西方爆发经济危机时出现的资本家倒奶行为。

案例3 牛奶何以倒入下水沟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为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敢收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资料来源:新华网,2005年8月11日报道)

[思考讨论]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案例解析]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现如今我国也发生了类似事件。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倒奶事件”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学习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第四章第一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的辅助教学。

2.本案例介绍了中国某些地方相继发生的倒奶事件,学生应该明确这些倒奶事件有别于西方爆发经济危机时出现的资本家倒奶行为。旨在使学生正确认识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3.建议进一步阅读:

徐明:《透视危机百年来典型经济危机回顾与启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海南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