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方向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教学如何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培养的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严重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旋律。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方向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方向

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教学如何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培养的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高等学校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因此教学工作的进步,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动力在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上,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任何改革都必须以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基础,教育同样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改革的根本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以及直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看作当务之急。国际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直接和强烈。由于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严重挑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加快了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面临挑战。

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费投入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更是要求高等教育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等都必须做出相应的、更为深刻的变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早在1994年底,国家教委就制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一改革计划得到有关部委、省市教委、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与响应,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它几乎涵盖文、理、工、农、医所有学科和专业。改革以21世纪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为出发点,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改革各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等。

第二,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建国初期,我们借鉴苏联模式,本科教育按行业、岗位,甚至是按产品设置专业,致使专业越分越细。改革开放以来,从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出发,先后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两次大的修订,目录内专业由原来的1400多种缩减到500余种。但是,仍然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专业宏观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等弊端。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科教育从高等教育整体性来看,也只是基础性教育,过细过窄的专业划分,不利于培养基础较宽厚、能力较强及综合素质较高的本科人才。另外,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来看,本科专业日趋拓宽,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中,本科专业也只有十几种或几十种。因此我国本着遵循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的原则,力求从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目录修订。

第三,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过去过细过窄的专业人才受到时代发展的严重挑战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是其必然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有高的素质。高素质是把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的素养。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共同发展,并注重加强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特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方向。因为在人的诸多素质中,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也很难想象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和充分地发挥。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旋律;二是主动服务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三是加快完善具有时代特点的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四是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www.xing528.com)

(1)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旋律。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近几年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简单地说有四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学校扩招后,从在校生数来看,199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有853万,2003年达到1925万,2004年2000万,2005年2200万。从招生数来看,普通高校的招生,1998年是108万,2003年是382万,2004年450万……一直到2008年的750万。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不仅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质量,实际上教育界内部已经把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了。二是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预算中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与前些年相比,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确实在逐步改善。财政状况的改善为改进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基础。三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行。以前,学生上大学不仅不要付钱,国家还给予一定的补贴。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完全由政府来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做法已不现实,继续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包括学生缴费在内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是许多国家的改革走向。我国从1997年开始这项改革,现在除了经济有特殊困难和接受国防奖学金的学生以外,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要缴纳学费。由于实行缴费上大学,学生不仅对自身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对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四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写进WTO条款,我们国家对此也有承诺。既然是服务贸易,自然就有提供服务和购买服务的双方。从管理的角度看,目前国内不主张教育国际化这个提法,但是教育的国际竞争确实存在而且越来越激烈。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需要教育的进口,而且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存在教育逆差。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只作为教育的进口国,也不能够永远做教育的逆差国。我们也希望有教育的顺差,能向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服务。

(2)主动服务成为改革的重要走向。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服务的有效性。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在强调其育人属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其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是主动服务的第一层含义。二是更加强调服务的时效性。从长远来说,学生在学校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在参加工作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说,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更多地强调大学生毕业以后,尽快走上能够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目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每位毕业生都还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适应才能胜任岗位要求,无论对个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不小的损失。所以必须更加强调时效性。

更加强调有效性和时效性,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适时地做出改革和调整。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把主动服务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走向。

(3)加快完善具有时代特点的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也是广大高校共同面对并不断为之付出努力的命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更加强调灵活。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进程,需要经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世俗化,实现高等教育控制权从“神权”向世俗的转移;第二个时期是实用化,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向职业方向的变革;第三个时期是大众化,国家制订鼓励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出现入学人口大规模增长;第四个时期是个性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从规模扩展转向个体的切实受益上来。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教育救国”,党的教育方针更是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劳动相结合。所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切入点至少是世俗化的,或者说是直接进入实用化时期。现在我们又进入了大众化进程,但同时又要面临个性化的发展阶段。可以想象,当同龄人里面相当大的部分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时,如果这个高等教育仍然是单一模式、单一目标的,那么这个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势必就会受到抑制,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现阶段,具有时代特点的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强调灵活性。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或者说比较僵化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二是更加强调严格。灵活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恰恰相反在强调灵活的同时,要更加严格,更加强调规范管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定位、服务面向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但无论什么样的办学特色都应该有自身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如专业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等),而且要按照这些标准和要求严格地执行。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五年一轮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也就是说所有普通高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的评估,其结论将作为对学校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第三是更加关注责任的落实。随着《高等教育法》、《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以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将逐步得到落实。高等学校在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履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已经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开始试行。从以前更多地强调要享受权利,通过关注责任,走向兼顾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或许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化管理的一个时代特点。

(4)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终身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包括以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建立是同步的,经过50多年的历程,到2003年其在校生数已达616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起步于1981年,2003年参考人数达1156万,20多年间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10万。网络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试点,仅仅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3年其注册学生数已达230万。多年来,上述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大批教育资源,更为可贵的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为构建新时期的终身教育体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