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习动机的基本方向

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习动机的基本方向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当代大学生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确立学习动机的基本方向。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由他主到自主,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这是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特征。树立主动学习观。

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习动机的基本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习动机的基本方向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明确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提高10%~40%。所以当代大学生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确立学习动机的基本方向。

1.掌握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1)学习中的记忆与遗忘规律。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提取,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

科学家们对记忆过程的研究发现:记忆是否深刻与头脑的兴奋程序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记忆过程始终非常专心,同时对需要记忆的材料保持高度兴奋状态。在刚刚开始记忆材料的时候,人的记忆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逐步降低,最后产生记忆的抑制过程。按照这一规律,在背记材料时并不是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一份材料重复3~5次就可以了,超过5次,效果反而不好。受大脑的兴奋程序影响,识记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好心理调节,作“我一定能掌握这些内容”的心理暗示,切不可还没有开始记忆,就在心里打鼓:我要是背不下来怎么办?要控制好每一次材料的总量。识记材料总量过多,非常容易导致大脑疲劳,导致记忆效率下降;识记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过于急躁,急躁情绪容易破坏心理的平衡,导致大脑出现记忆抑制,从而根本无法完成记忆活动。

据研究,人的大脑每天有四个记忆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早晨起床后。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而是在对头一天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整理。早晨醒来后没有新的信息干扰,这时记东西会印象清晰。

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午8点到10点。这时精力上升到旺盛期,处理识记效率高,记忆量增大。

第三个高峰期是在下午6点到8点。这是一天中记忆的最佳期。

第四个高峰期是临睡前1小时左右。这时识记材料后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输入,所以没有相互抑制的影响。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上午8点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点思考能力最敏捷,但推理能力则在白天12小时内递减。根据这些测试,我们在早晨最好安排一些严谨周密的工作,下午做一些需要快速完成的工作,晚上则做一些需要加深记忆的工作。(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就是要掌握记忆规律,集中注意力、增加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节情绪状态,最后还要保证充分睡眠。充分的、高质量的睡眠对识记时的注意和保持的巩固有积极作用,是提高记忆不可忽视的方面。

(2)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知识学习的难度和广度不断地增加,对所学的旧知识的依赖性就越强。由于已有的知识没学好,导致新知识的学习也是模棱两可、稀里糊涂,这又势必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知识越欠越多,越学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不愿意学。因此只有按照知识的逻辑系统有序地学习,才能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经验,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习主体的智力才会产生质变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3)学习是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过程。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闻多识,标新立异。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真谛。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不思,只能重复别人的知识,而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如同将自己的大脑当成了书橱,装下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样的学习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学习的工具;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思考,而不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学习的效率也会很低,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愉快,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只有掌握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原则,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不仅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思维的独立性、科学性、逻辑性、敏捷性和概括性。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会使学习者获得最大成功。我们常听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不无风趣地说自己的书越读越少,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竟所剩无几。这是一种学习状态,是他已将书本上的知识学深、学透、消化掉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课本就自然所剩无几了。所以说,学思结合,学思并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的意义在于获取知识和经验,最好的学习在于学会学习的方法。很多知识和经验不是摆在那里,学习者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就可以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学习实践。实践就是“动动手”、“实际练练”,就是做作业、写论文、做实验等。在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学习的过程看,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只有独立地完成实践作业,才使学习效果得到检验。另一方面,某一种学习方法是否适合你,并不是由某个人或某本书说了算的,学习实践才具有最后的发言权。而且,摸索一套适宜的学习方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长期艰苦的学习实践中慢慢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把各种学习方法用到学习中去,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自学

应该看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21世纪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一般认为,这种转变的取向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学习主体由他主转向自主。他主学习是指一种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一种主动的、独立性的学习。二是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凸现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他主到自主,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这是现代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特征。

(1)树立主动学习观。中国学生长期以来采取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在课堂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学习方式多是靠人为的机械联想、外在强化,因此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没有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而是死记硬背,对所学的内容并没有真正领会,长此以往,将逐渐缺乏意义学习的心向,缺乏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以致不善于思考、不求甚解。所以今天我们要提倡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真正学有所得。

也许同学们会问,大家都自学了,那要教师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对自学理解的误区。学生自学并不等于要取消教师,而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去指导学生,比如说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课程,指导学生如何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学习要靠学生的毅力。你想想你是否有那个决心那个毅力去坚持自学呢?从小学到大学,都养成了一个听课的习惯,所以耳的功能很发达。如果担心老师的课不听,那万一老师讲到哪一段而没听,考试的时候考到那一段怎么办呢,不是亏了吗?其实这是多余的担心,那只能说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没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做到了融会贯通,那即使没有听也可以考得很好。

(2)提高自学能力。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高级人才,必须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阶段正是要着重培养这些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探索和应用知识,不断增长才干,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活动的本领。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就会翻一番。大学毕业了,不会自学或没能养成自学的本领,不会更新知识是不行的。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的生理、智力已经趋于成熟,辩证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不断完善,在知识储备和方法把握等方面更加丰富,运用学习策略也有一定基础;同时,他们的个性心理也基本形成,社会性情感进一步完善,意志品质得到发展,这些都使大学生自学有了足够的支持准备和身心基础。大学的学习环境也为自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学识渊博、知识密集的教师群体、可供选择的多门选修课程、设备先进的实验场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等,还有大学灵活有序的教学管理方式,如学分制、跨专业选修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及外部的优越条件开展自学活动。①大学学习单凭勤奋和刻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相应的制定出学习的规划和计划,才能逐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严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基本规划。如设想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学完哪些科目,培养哪几种能力等。大学新生制定整体计划是困难的,最好请教本专业的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先制定一年级的整体计划,经过一年的实践,待熟悉了大学课程的特点之后,再完善几年的整体规划。其次要制定阶段性具体计划,如一个学期、一个月或一周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学习的重点、时间的分配、学习方法如何调整、选择的参考书等。这种计划要遵照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断总结、适当调整的原则。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艺术。大学学习不仅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自学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充实自己,一般认为选择与学业及自己的兴趣有关的书籍来读是比较好的办法。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学会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取自己必读之书,就需要有读书的艺术。首先确定读什么书,其次对确定要读的书进行分类,第一类浏览,第二类通读,第三类精读。浏览可粗,通读要快,精读要细,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尽可能多的书,既能广泛地了解最新科学文化信息,又能深入研究重要的理论知识。读书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读思结合,深入思考,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二是不读死书,这样才能学到真知。③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大学期间除了上课、睡觉和集体活动之外,其余的时间机动性很大,科学地安排好时间对成就学业是很重要的。首先,安排好每日的作息时间表,哪段时间做什么,安排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用脑习惯,在头脑清醒灵活时干什么,头脑疲惫时干什么,做到既调整大脑休息,又能进行一些其他的文体活动等。一旦安排好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切忌拖拉和随意改变,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习惯,不要拖到明日。其次,要珍惜零星时间,大学生活越丰富多彩,时间切割得越细,零星时间越多,但所有空闲的时间都可加以妥善利用。一天即使学习一个小时,一年也有365个小时,想成就事业,必须珍惜时间。华罗庚曾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教育学中有一种模式,叫做“SSR模式”。第一个S模式是Study independently,自学,也就是独立的学习;第二个S模式是Seminar,即是课堂讨论课;第三个R模式是Research,就是科学研究。这个模式之间的关系,就是自学、讨论还有研究。这三个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由浅入深的。自学是基础,讨论是关键,研究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最后就是得到成果、发明创造。现在我们就对这个模式进行举例说明。根据我的调查与实践,自学者共同的感受就是自学是一种艰苦的适应过程,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坚持做到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再难的问题也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去问老师,要相信自己是一定能够攻克的。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敢于创新,讨论的真正价值是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产生灵感的活力,这是科学的最高的水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说过:“我们学习的研究领域,是没有路牌的地方,真正的学习上没有路牌也能走路,最后能走出来,这是学习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