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高等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多数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高等性”,他们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合为一体,定义相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必须走出三个误区。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变化,要求从业者知识技艺经常更新,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这就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有三种观点:①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②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备胜任眼前就业能力和具备长远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③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结合型人才。

第一种观点就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质而不反映量;第二种观点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理性的要求,学校实际运作较为抽象;第三种观点既体现了质的要求,又反映了量的规模,相对形象,切合实际,便于操作。我以为,当代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可以加入技术劳动大军、又可以进入专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比较过硬、综合能力相对较强、可跨行业、宽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里的“宽”体现了“宽基础”特征;“跨行业”,则体现了“活模块”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就是既要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又要完成具有高级技工实践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岗位的更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发展下去。

(一)高等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否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呢?多数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高等性”,他们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合为一体,定义相同的培养目标。对此,我不敢苟同。

第一,它模糊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众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人才一般分为二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含学术型和工程型;二是职业类,含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两者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具备可比性,自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更不能说他们是等同的教育。

第二,它生硬地框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等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职业类教育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及技工学校承担。由于我们通常将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称为中等层次人才,其教育称为中等教育;将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称为初等人才,其教育称为初等教育。所以,此前的职业类教育就基本归为初、中等层次教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及利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工作内容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由此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呼唤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由于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依靠原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来承办,加之一些具体的政策也如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客观上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同一教育等级的假象。但我们不能被这一假象所迷惑,而要看到其实质。从长远的角度来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等级既不应该说它相当于专科层次,也不应该说它相当于本科层次。它就是一个等级,即高等层次。早先为加快人才培养而实行的“压缩式”高等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不仅不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上重温了,而且最终也是要被取消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但必须通过转换教育。

(二)职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必须走出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职业摆脱不了专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的释义,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以有能力完成好某一项具体工作来界定的,是谋生手段。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仅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尚没有摆脱专业教育的影响,而且在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上也还没有摆脱专业教育的束缚。

误区之二,职业脱离了岗位。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普教是围绕着“应试”、“升学”转的话,那么,职教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围绕着“上岗”、“就业”转。(www.xing528.com)

误区之三,职业没有了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认为高职就是“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这种简单的组合,表面上看似集中了大专、中专、技校的长处,显示高职的优越性,可实质上却是把高职的岗位能力混同于技校的操作能力,把高职的知识面等同于中专的知识面。其结果只能是,在文化基础上,高职不如专科,有了专科,高职不必要;在知识面上,高职不如中专,有了中专,高职不必要;在操作能力上,高职不如技校,有了技校,高职不必要。第二,技能型职业教育混同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型职业教育与技能型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种不同型别,技术型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二者之间应是一个上下层次之间的关系,本该有一个分得清的界限。可是,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界,初职、中职和高职讲的几乎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很难从它们定义的描述上看出它们之间的层次差别了。初职和中职可以定性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只有高职才应该定性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一般不要求或粗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接受技术型职业教育之前,一般应接受过技能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三)区域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

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应是不一样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一刀切”。

从我国各地职教院校当前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它已经从根本上有别于早些年普通高等院校“五湖四海”的局面了。因此,我们的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应该说,不同地区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的高职培养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高水平的岗位能力,就可以确定为同期当地高职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一些欠发达地区高职的培养目标很有可能仅相当于发达地区中职的培养目标。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相对的、动态的,呈不断上移之趋势;二是高等职教院校的特色主要是“地方特色”,而非“学校特色”。

(四)社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是却没有高等职业教育那样强的“亲和力”。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首先,在职业岗位的确定上,要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彻底将过去那种“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职业教育”的“超社会教育”改变为“社会有什么职业岗位就创造条件办什么职业教育”的“社会教育”。

其次,在岗位能力的定位上,以企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企业等用人单位开“菜单”,学校“配菜”,教师当厨师“炒菜”,对不对“胃口”,最终也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来品尝、评价。

第三,在岗位能力的培养上,按照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岗位适任能力的理论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抓好教材建设;加大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在岗位能力的衔接上,既要在岗位能力定位时,恰当地划分好初职、中职、高职各自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又要在岗位能力间留有“接口”,使初职能够升为中职,中职能够升为高职。

第五,在岗位能力的认定上,要打破“一朝认定,终身拥有”的不合理体制,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抓好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实现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另一方面,每隔3~5年搞一次职业资格的认定,使高职的岗位能力始终代表当时当地的高水平岗位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