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尚未理顺,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定位亟待明确。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主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具有学术和研究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理顺,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现行高职教育仅定位于大专,层次单一,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在此之后就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了,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几个专业可以“续本”,这也是为何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补习一年又一年,也要往普通高中里挤,而职业高中年年招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诚然,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把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水平是可行的,因为当时的生产现场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但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科技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来,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些发达国家也已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例如,英国的职业教育就设有高级学位。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如果把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仅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或者把它当作现行高校规模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需要时的应急措施,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高职发展的主渠道不明

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30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把这三类学校作为发展高职的主渠道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很多专科学校对高职也没有太多热情,即使为了扩大生源而办高职,大多与职业教育的观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实践条件等有较大差别。

二、“新模式新机制”政策有待完善

“新高职”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辅(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高职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基本不投资,完全依靠学费收费。难以满足高职办学的需要(据测算,高职的生均培养成本高于普通本科)。此即“三不一高”。

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三不一高”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而刚刚出土需要扶植的高职,却要首先单独承担冲破中国千百年来传统习惯势力的重任,有失公允。仅以高收费而言,专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学费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职生每年竟要收比这高1.5到2倍的学费,投入与回报又难以成比例,谁又甘愿背此重负?显然,这一政策对高职的发展会产生相当消极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三、高职教育的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就影响高职定位的基本因素和主要矛盾看,首先遇到的是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矛盾问题,就是我们怎样看待市场需求的问题。市场需求的趋势是追求高学历,家长都希望将子女培养成清华、北大或者名牌学校学生,这种趋势应该说是目前市场需求的主流之一。这种市场需求跟教育标准分类之间有差异,关键在于怎样处理这一主要矛盾,这涉及到怎样看待两大规律作用的均衡问题。而且就需求而言,除了学生及其家长自然而然提出的学习要求外,还有国家需求和国家产业的整体规划要求。

其次,办学自主与行政干预的冲突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教系统脱离计划体制历史不长,附属于行政部门惯了,直接管理痕迹明显。教育部有直属办公室、高教司、发展规划司、学位办等,这些部门各自对高等教育的分管及影响互不相同,条块分割的管理现象十分明显。应该说,在向市场机制转变过程中,行政干预不是没有必要,其实直接管理模式已发生改变。实际上,即使到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有关理论表明行政干预仍然有必要存在,只是性质发生了变化,干预的方法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行政干预和办学自主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也需要相互制约。学校办学要加强办学自主权,但国家竞争力要加强也需要一定方式的行政干预,市场需求若没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考虑,学校自主和市场定位就容易造成混乱,这一矛盾冲突就难以得到解决,矛盾会继续存在下去。

第三个矛盾关系是,A类教育与B类教育的分类管理和竞争。传统上将专业大类分为工程技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等,理科、人文专业比较注重理论和研究;工科应用性强或注重高技术;社科则十分复杂,在本科阶段的专业里,各种专业的性质类别差异较大,偏理论的、偏研究的、偏应用的都有。A类教育和B类教育的分类和如何定位要充分注意相互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制造业需求看,发达地区出现现场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稀缺的现象。从国外人才结构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一个人才链;从技术教育来看,有设计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熟练工人,而且结构是下面大,上面小。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层次结构问题,定位过于单一,缺乏层次结构上的分工。在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趋势下,蓝领与白领的含意已有了本质的变化,现场工程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在国际上已十分普遍,仍按我国过去现场都是工人和非干部的划分,极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创新方面看,高职人才层次结构也有问题。一方面,精英高等教育致力于提高知识创新能力,而中国占世界总量只有1.6%,不仅与北美的38%相去甚远,也低于印度和韩国。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致力于提高就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而我国专利申请数只占全球的0.2%,西欧占20%,北美占51%。百万人口里面获专利数:中国1、美国289、日本994、韩国779,我国不仅与欧美差距极大,而且比日、韩距离更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都不行,技术创新差距更大。培养目标与需求层次类型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任重道远,亟须与精英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分道而驰,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是很清楚的,1997年将高职明确划分为B类,在高等教育硕士以下层次A、B类分明,B类规模大,A类规模少。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社会进入学习化的今天,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是A类坚持原有精英教育的办学体制,同时向B类目标靠拢,出现以A类教育办学体制去适应B类教育目标的矛盾现象;另一方面B类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安心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向A类教育靠拢,出现与A类教育趋同的现象。就是说,A、B类教育结构的层次类别区分没有很好地得到明确,A类教育抢B类教育生意,但还不承认B类教育的价值;B类却向A类教育方向趋同。所以A类教育没有起到A类教育定位的作用,知识创新能力落后;B类教育也没起到B类教育定位的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更大。A、B类教育的性质区分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否则相互角色混乱不清,谁也办不好,也难以解决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技术黑洞”的危机。

应该说,在A类教育与B类教育的竞争中,A类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虽然硕士以下国际教育标准分为A类和B类,但A类教育定位为精英、理论、研究型,发展历史长,因而层次类别完备,从专科直到博士;B类教育发展历史短,学术地位低,层次类别不完备。因而B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A类教育传统的钳制和侵蚀,A类院校只要拥有最高层次的博士教育权限,就可以将A类和B类教育的各层次类别权限和功能全部纳入囊中,而反之B类教育却办不到。A类教育尤其是高层次教育在和B类教育竞争中,B类教育受到不公平对待,A类高层次教育越权严重,其实学校、专业都有层次类别上的相互分工,只有理清各自的定位,A类教育和B类教育才能各尽其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高职教育面临低重心发展要求,面临职业人才类别层次结构的重构要求,面临各产业对人才链的要求等等。这一教育标准分类的要求属于教育规律的要求,与学生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形成的市场规律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平衡和制约作用。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国家竞争力要求,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形不成明确的定位和办学方向。因此,在教育标准分类和市场需求方面要考虑到这一矛盾运动

不同层次的教育标准分类性质也不同。最上层为博士教育,发达国家也有教育博士,DBA、牙科博士等专业职业性强的博士出现,但大多数B类在硕士以下层次,尤其专科和硕士层次B类多。因为学制关系,学制较长的本科层次A、B类相对比较难区分,在本科院校主体内,有的专业为理论型,有的专业搞高技术,有的专业为后续的研究型教育输送人才,也有的专业是技术型。本科办高职也是需求,因此传统的本科院校里面实际上是大杂烩。对所有专业都按精英教育或都按B类教育进行管理都不合适,专业分类管理是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的客观要求,这样才能有机协调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不同要求。

在以上三大矛盾关系的作用中,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低重心的需求特征,未来发展可能方向如下:

(1)区域性人才分类结构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构良性互动。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中、东两部十分不一样,高职发展区域化要求明显,怎样发展要充分考虑两种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注重我国不同区域在规模和层次上的需求差异。

(2)A类教育和B类教育应该有能力两极分化。A类教育和B类教育相互存在分工,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方面两者都有责任各尽其职,发展道路任重道远,再不分化而搞窝里斗,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会极为不利。建立项目推动的竞争机制和办学特色,对A类和B类教育的分化比较有效。

(3)B类教育的区域化和体系化问题。高职教育面向市场第一线,与地域发展的关系密切,应用性特征明显,区域化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要求。在体系化方面是存在争论的,高职办专科还是有本科、硕士和小部分博士教育,人才链怎样构建?课程教学计划、产学结合都要跟教育目标分类挂钩,目前的实践和研究都相当有限,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