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最终还是在于对人的关怀的认识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应该是符合通识教育特征的。实际上,我们大概也只能逐步转变,我们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帮助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推进通识教育只是我们在特定的大学制度和社会环境下搞教育改革的一种办法而已。另外,我们不必宣称精英教育,老实说中国多少年来也没有精英大学。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我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我对通识教育的认识[1]

我也来谈谈我的认识,会前已经提供了书面提纲。对我自己来说,有种使命感,我想我应该要有使命感。而且,我始终觉得做教育最好是有点类似于宗教那样的虔诚,因为这是关系到人的问题。

我最近不断在看通识教育的各种文章,有从哲学上来思考人以及教育问题的,有从教育学上谈通识和专业教育关系的,包括立足于专业教育基础上搞通识教育的观点,也有来自社会科学方面的各种专家的看法,当然还有专门研究通识教育的专家的意见等。归纳各种意见,我是从五个方面(或者说是五个要素)来把握通识教育的。

第一,对人的考虑。怎么解除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那些观念障碍?比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很容易对立,消除对立需要办法。如把专业课教育定位在通识教育的层面上来考虑,就是一个办法。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最终还是在于对人的关怀的认识上。

教育本质上就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是我们根本的命题,促进人的长远发展是我们的出发点。否则,我们就没有共同利益,就会分裂培养目标。人的心灵应该怎么培养?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就业需要什么?职业人才怎么培养?这些都是阶段性目标的问题。我们不能把这些目标相互替代,教育还得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

有关通识教育目标的说法有很多,比如《21世纪大学》把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生活放在一起讲。我们不能把通识教育作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获得什么东西的教育,这是很糟糕的,会引起很多具体问题的争论,比如,是就业重要还是深造重要?是到外国去深造重要还是在中国深造重要?这恐怕不是我们的命题。

我们的命题其实就是关注人的本质需要,考虑人的长期发展。如果通识教育要有一个什么时间表,要指导一个人去得到什么,我觉得比较荒唐。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断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使学生毕业以后有自己的长期发展的动力,并有持续保持这种全面发展的动力。

抵制功利主义首先是指对通识教育本身的认识,然后才有通识教育对功利主义的抵制。当然,我们需要对本科培养目标作具体的表述,但是,指导思想上恐怕应该尽量避免去讲“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之类的话,我们不能把教育按照某种东西编成一种或若干种类型,然后要求学生符合类型,这不符合“长期发展”的原理。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关注社会问题。这是我们紧迫感的来源。我们在推进通识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当今社会对人的发展,当今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到底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大家知道,眼下的社会很功利,但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比如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当然会对社会各个利益阶层带来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表现为更加急功近利。我们原来就没有一种所谓的精英阶层和贵族阶层,我们的高中就没有很好的公民素质教育或人格教育。总之,我们的通识教育会面临一个很复杂的环境。因此,我们到底要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一个学校及专业的范畴。我们的专业教育会为社会培养医生、工程师等,但是这些人将来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需要深思。

既然要关心社会问题,或者说要有那种责任感的话,就离不开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因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时,可能本身就包含着传统消失的问题,传统给我们提示是很重要的。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传统就是理解当今社会的问题。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尊重,这肯定是我们搞通识教育的一个前提,因为我们确实不可能像欧美大学那样来理解我们的通识教育,如果那样做的话,本身就违背了为自己的社会解决一些问题的通识教育原理。我们各个专业都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或都有共同的问题:各专业毕业生的状况其实是社会问题造成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问题。所以,我归纳为通识教育的社会性、时代性,还有本土性。(www.xing528.com)

第三,探索教育规律,使它行之有效。每个学校通识教育可以不同,这种不同其实是对教育作用理解的不同。这里就有一些必须思考的东西,包括我们的生源是否有共同的缺陷?高中教育是否有缺陷?这可能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

学生都是有文理倾向的,已经是分流过的,我们要让他们重新回归到人格教育,这是我们教育上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大学本身也有很强的分类传统,我们是立足于专业来培养专门人才的。我们怎么转变自己,无论在课程还是学校环境,都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资源,这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比如,就讨论班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包括师资都面临压力,这是教育规律探讨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如果我们做不好通识教育,除了是我们观念上的原因以外,其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师资能力和教学方式,可能都有障碍。

推进通识教育要有策略,先求共识。如果我们全校有很多教师理解通识教育非功利性特征的话,就不会太计较自己专业的得失,因为它确实是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机会,这一点大家大概是可以认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应该是符合通识教育特征的。我们要注重研究实践规律,假如不注意通识教育的特征,一开始就进入具体的操作,那么肯定会与专业对抗。把道理讲清楚,使大家认定通识教育的特征,就容易推行。如果大家开初就把通识教育当作一个青面獠牙的东西,后面的工作很难做。

坦率说,我们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是缺乏的。香港大学看重社会组织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他们是要培养社会领袖,这个目标很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是否如此清晰?实际上,我们大概也只能逐步转变,我们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帮助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推进通识教育只是我们在特定的大学制度和社会环境下搞教育改革的一种办法而已。我们还是要切合实际地做一个自己的方案。如果要表明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有一个宣言,把我们的观点很完整的表述出来,以免引起细枝末节上的争论。

第四,我们的通识教育,肯定要讲清楚“我们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至少把培养的可能性表述出来,这个问题不解释清楚,争议就缺乏基础。我觉得,通识教育应该是立足全体学生的,某个专业、个别特长生不是我们通识教育研究的对象。另外,我们不必宣称精英教育,老实说中国多少年来也没有精英大学。我们可以培养精英,但不必称精英大学,也不想在社会上过于夸张地说我们达到了一种怎样高层次的培养水平。我们还是把目标定位在全体学生共性的事情上,专业个性、知识个性问题由学院去研究,这大概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五,要有一个实施计划。这个计划要反映自身的优势,这是我对现在要做的工作的一种理解。我觉得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务虚,而且这个虚必须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对通识教育没有基本的论述,就起不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今后要不断吸收各方面意见,而且要知道什么意见有什么用。说穿了,通识教育是个教育问题,再好的方案也不终极方案。我们也不是要一个单纯课程组织的计划,那是教务处的工作。我们是谈包括教学问题、学生问题在内的通识教育,要努力引导全校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看法,转变我们的责任意识。否则,最后在教学环节上全部是空的。教学改革不是走形式,但要实质性转变很难,希望通过我们的推进,使通识教育里有最好的课程出来。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具体,我们的措施也一定要很具体。这是我的一个考虑。

我们需要争论,也不指望一下子统一思想。教育改革应该虚实结合,有时强硬的措施或者方案稍微一推行,意见马上都出来了,我觉得这挺好,这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深入下去。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慢慢地改善。

【注释】

[1]根据2005年12月31日在复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的研讨会议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