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清明习俗的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的清明习俗的介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清明习俗大约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清明节的活动开始丰富起来,包括牵钩、射柳、植树等。据说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经过查找,人们发现在战国时期的《楚辞》中曾经提到一种叫作“”的食品,而“”就是人们所称的“饧”。在我国民间也有吃饧大麦粥的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的清明习俗的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的清明习俗

大约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清明节的活动开始丰富起来,包括牵钩、射柳、植树等。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拔河运动,始于楚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

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

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被水乡渔民仿效,成为一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演变为牵钩比赛。

据说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系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在古代拔河时,还要敲着大鼓,以壮士气。唐玄宗曾多次观看拔河比赛,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声震天,中外观众,无不震骇。

拔河所用的绳索,在唐代以前用的是篾缆,唐代的民间则用木麻。木麻通常长达150多米,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勾齐挽,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为“拔河”。

拔河的起源,本来是由于双方交战,后来,军中的兵士们也多以此为戏。不仅仅是兵士这么做,宰相和将军们也喜欢此类运动,甚至宫女们也常组队拔河。拔河游戏发展成为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备受青睐、盛况空前的活动。

射柳是古时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这也是一项时尚高雅的活动。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是考验骑射真功夫的一项运动。

还有一些文人墨客和学子们,常在柳树上挂个有鹁鸠鸟的葫芦,百步之外用弓箭或弹弓射之,善射者矢中葫芦,鹁鸠受惊飞出,以鹁鸠飞出的高低决定胜负。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很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寒食清明,这个我国传统的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与赏春的气氛。除了特殊的节日活动,在我国还有清明节吃饧的食俗。

“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饴糖,它是古代寒食节必备的食品。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曾经借助诗词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我们的祖先过寒食节时的盛景,如“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等。(www.xing528.com)

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先人过寒食节必须要有“饧”这种食物。如果在寒食节里没有“饧”这一食品,人们就认为这个节日不是完整的。

关于“饧”这种食品,古代还有一则典故。据说后人在《六经》中找不到“饧”字,便对 “春来不见饧”的诗句提出了质疑。有人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经过查找,人们发现在战国时期的《楚辞》中曾经提到一种叫作“”的食品,而“”就是人们所称的“饧”。

古文献记载,寒食为冷食,《楚辞·招魂》中名“粔籹”,又名“”“环饼”等,其用糯米粉和面油煎制成,可贮 存,寒食禁火时用以代餐。

其实,古人所说的“饧”就是专指用麦芽和谷芽等熬成的糖。我国传统食品贯馅糖,就是用大麦芽和小米经过糖化以后熬制而成的。

贯馅糖是古人在冬令时节的保健食品,是在春节至寒食节期间作为馈送亲友和祭灶供神的主要食品。追根溯源,贯馅糖事实上就是古代寒食节的家用食品。

直到后来,晋北地区一直沿袭着用饧的习惯,饧就是山西名品——麻糖的初级品。麻糖入口后很甜也很黏,故我国民间素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我国传统中医学还认为,饴糖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可谓是药食兼备。据传,古人曾经使用寒食饧,治愈好眼目中的飞矢恶疾等病例,这也说明了“饧”在古代也曾作为药用。

饴糖主要含麦芽糖,并含维生素B和铁等。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黏稠液体,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块。药用以软饴糖为好。味甘,性温。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溶化饮,入汤药,噙咽,或入糖果等。然而,脾胃湿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不宜食用。

清明节期间,百姓不生火,只吃冷食,许多城市中的饴糖摊点生意都非常兴隆。

在我国民间也有吃饧大麦粥的习俗。据古文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其制法是先将大麦熬成麦浆,煮熟,有时还可以加入捣碎的杏仁,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饴粮。

此外,还有一种耐贮存、适宜冷食,又酥香脆美的食品——“寒具”,堪称寒食节的美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饼法》中说:

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

这段文字该是对色香味俱全的“寒具”最有力的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