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内部纠纷解决机制解析

道教内部纠纷解决机制解析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以《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陕西张良庙的《清规榜》和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为例,以求探究有关道教内部争议的解决的相关规定。

道教内部纠纷解决机制解析

二、道教戒律与教徒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

对于道教内部的争议解决办法,道藏中记述较少,其戒律经文大部分皆为“不得”、“勿”的禁止性语句和“当”的倡导性语句,对于违反戒律的具体处罚,我们只有从清规中略见一二。下面以《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陕西张良庙的《清规榜》和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为例,以求探究有关道教内部争议的解决的相关规定。后两份清规以《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为基础,是前者的衍生物,但其中的规定更为具体和明确,表现在处罚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对轻重标准方面作出了较为细致的区分。

(一)《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

《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以下简称《责罚榜》)收录于《全真清规》中,为王嚞所撰,出于金元时期。内容如下:“(1)犯国法遣出。(2)偷盗财物遗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3)说是非,扰堂闹众者,竹萞罚出。(4)酒、色、财、气、食荤,但犯一者,罚出。(5)奸猾、慵狡、嫉姤、欺瞒者,罚出。(6)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7)高言大语,做事燥暴者,罚香。(8)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9)干事不专,奸猾慵懒者,罚茶。(10)犯事轻者,并行罚拜。”[16]

此十条按道士所犯戒的轻重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从中我们可看出当时的惩戒措施有“遣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七种,但对于具体的违犯情节无具体描述,亦无相应的量罪举措,可操作性不强,属于原则性规定。显而易见的是,清规对于道教徒们的约束要严于古代法律对于民众的要求,大部分清规条款在普通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列为法律的管辖范围,但鉴于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组织,戒律清规则是道教徒入道修持的规范与根本,因此教徒们也只有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代价,接受更为严格的自我约束,才能达到性合乎“道”的“真人”境界。

(二)陕西张良庙的《清规榜》

陕西张良庙的清规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文。除了有《全真清规》中规定的处罚外,还多样化了违反戒律的种类和处罚方式,具体条文为:(1)朔望祝当今圣寿,答报水土之恩,云集不至者,跪香。老病公事者免。(2)违犯国法,奸盗淫杀,玷辱道风者,按清规重责四十,炙断眉毛,逐出。(3)左道惑众,毁谤正法者,顶清规,摈出。(4)刁唆是非,两面取好,离间伤情,使众不睦着,顶清规,摈出。(5)偷盗常住银钱粮食应用物件,炙断眉毛,摘去衣领,逐出。(6)欺抗尊长,违令公务,恃强港分者,重责三十扁拐逐出。(7)荤酒违禁,不顾道相者,责罚摈出。(8)扬恶隐善,假公济私者,责罚跪香。(9)倚上读下,不分曲直,横行凶恶者,责罚跪香。(10)奸猾慵懒违误执事动不随众者,责罚跪香。(11)无故生端,言语浮躁,闹事惊众者,责罚跪香。(12)公私出入不白监院客堂及回不消假者跪香。(13)常住请坡板响三阵不至者,罚香。老病公事可免。(14)晚课诵报钟三板不至者罚香,疾病公务可免。(15)斋毕各执其事,凡无执事者,或聆教学习,或看经,须衣冠整齐,或端坐,亵渎者跪香。(16)三五成群,交头接耳,斗玩戏谑者跪香。(17)赴斋言语,筷落碗响者,罚跪香。(18)公报私仇,或假传命令者跪香。(19)擅举手,不管有理无理,先打人者,罚香迁单。(20)诱引少年童子者,顶清规重责三十扁拐逐去。(21)领执事,不候期满,不准强辞,无故生端者跪香。(22)厨房早晨,头五板烧开水,开静大众并行人等俱起汤农净面,违者罚香。(23)刁唆秽言污清毁德者,项清现重责,或罚逐出。(24)晚止静,二一板响,息火止灯,不得窜寮闲谈,违者跪香。(25)常住大众,公用饮食物件,乃十方膏脂,粒米同餐,私偏众者罚香。病老者免。(26)在堂大众,既入宫门,便登真人箓,常要道尊德贵,谨言慎行,不得经忽言笑,行止乖张,犯者罚香。(27)大众当弱己饶人,恭敬一切,不得心高气傲,欺侮平等,犯者罚香。(28)大众常住,不得荤酒赌钱,败坏教相,如违犯者,重责逐出,甚者炙眉。(29)大众既入丛林,俱系同胞,不得另外结拜道友以助党翼,犯者跪香抽单。(30)大众须要自己检点身心。不许谈国家等事并阴阳炉火,旁门小术,犯者跪香抽单。(31)十方常住,上下执事人等,贤愚必依清规,如有散淡。习惯自然,未能遵依者,听其他住,不必强留。(32)接待十方,原系祖师慈悲教相,大众必须各发道心重兴盛地,共结良缘,倘有任性纵横,擅生事非者摧单。(33)大众不许无故窜单,狂言戏语,高声喧哗,犯者跪香。(34)常住米麦不可抛撒,故违者罚香,重者迁单。(35)同寮执事,但有些分小事,不须厉声怒色,致伤和气,犯者跪香。(36)大众须要遵依清规条款,如有不服不遵约束者,抽单。(www.xing528.com)

此36条比之《责罚榜》细致很多,对于违反戒律的具体事实有了一定程度的界定,尤其处罚措施增多,增加了罚香、炙断眉毛、顶清规等处罚方式。这里的跪香与罚香不同,跪香是指点燃香后,受罚的道士开始跪在地上,等香燃烧完了,方准站起身来;而罚香与上文的罚油、罚茶同解,意为处罚违犯戒律的道士交纳各具体实物抵罪。迁单,类似于逐出,就是将受罚道士驱逐出庵观。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清规中除了对具体违犯事实做以陈述外,还规定了可以豁免的情形,如第1条、第14条和第25条有“老病公事者免”、“疾病公务者可免”、“病老者免”,表现了极为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当代立法精神十分相近。总体而言,张良庙的清规仍承袭了《责罚榜》的体例,以简洁的语言表述违反情形和处罚方式,对于违反情节具体程度的界定则无,如第34条中的“重者迁单”,至于何为“重”,则基本依靠处罚者的心定。

(三)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

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写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虽晚于张良庙清规,但仍属同一时代的产物,在条文数目上较前者稍少。具体条文如下:“(1)开静贪睡不起者,跪香。(2)早晚功课不随班者,跪香。(3)早午二斋不随众过堂者,跪香。(4)朔望云集祝寿天尊不到者,跪香。(5)止静后不息灯安袇者,跪香。(6)三五成群,交头给党者,迁袇。(7)失悮自己执事,错乱钳锤者,跪香。(8)奸猾慵懒,出坡不随众者,跪香。(9)上殿诵经礼斗,不恭敬者,跪香。(10)本堂喧哗惊众,两相争者,跪香。(11)出门不告假,或私造饮食者,跪香。(12)毁坏常住物件,照数包补者,仍跪香。(13)越职管事,倚上倚下,横行凶恶者,跪香。(14)厨房抛撒五谷,作践物料饮食者,跪香。(15)公报私仇,假传命令,重责迁袇。(16)毁谤大众,怨骂斗殴,杖责逐出。(17)无故生端,自造非言,挑弄是非,使众不睦者,逐出。(18)违令公务,霸占执事者,逐出。(19)茹荤饮酒,不顾道体者,逐出。(20)赌博引诱少年者,逐出。(21)偷盗常住物件,及他人财物者,逐出。(22)犯清规不受罚者,杖责革出,永不复入逐出。(23)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17]。”[18]

由于此榜文与前者为同一时代的产物,违反事实表述以及惩罚措施大同小异,此不赘述。值得强调的是,后者在顶清规的基础上,对于“违反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的道士处以极其严厉的死刑——“火化示众”,同时还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看来在道教这样的特定群体中,不须经国家法律惩处,教门的领导者即有权依照清规对道士执行死刑,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死刑执行权。

道教宣扬行善止恶的思想除了体现在戒律中,还表现在一些功过格中,如《警世功过格》开篇即有“凡诸过恶而能改行迁善者其功十倍”[19]。道教主张“修仙”即“修德”,将其“重德”的思想演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条款即是道教戒律,给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提供终极的善恶根据。道教徒须严格遵照戒律行事,以自身的修行、止欲,达到清静无为,最终修成正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