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线与造型的分析介绍,光线

光线与造型的分析介绍,光线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散射光形不成明显的影调反差和清晰的亮暗分界线,尤其是形不成阴影区,使物体显得柔软和轻盈,因此我们把这种光线效果称为软光效,它所形成的影调就称为软调。

光线与造型的分析介绍,光线

一、光线与造型

摄影机对眼前的景物绝不仅限于忠实地记录,由于感光材料对光线的选择性,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之下,在感光胶片上会以不同的影调表现出不同的造型特征。比如给定一个圆柱体,当摄影机和圆柱体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时候,改变光源的位置,这个圆柱体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造型形状,如图4-14。

img127

图4-14A 正面光

img128

图4-14B 侧面光

img129

图4-14C

我们可以看到,当光源位于圆柱体正面的时候(与摄影机光轴同位),圆柱体变成一个周身亮度均匀一致的平面;当光源位于圆柱体一侧的时候,圆柱体呈现出从亮到暗的影调过渡,产生立体感;当光源位于圆柱体背面,与摄影机光轴相逆的时候,圆柱体的主体变成黑洞,而四周表现出明亮的轮廓。

同样一个物体,由于光位(主要造型光的位置)不同,在画面上表现出的造型形状也就不同。这说明一个被摄体最终表现在画面上的形状特点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它自身,还取决于光线的处理。换句话说,不同的光线可以使同样一个物体表现出不同的造型形状。图4-15是我在同一个地方拍摄的(四川阿坝),图A是用顺光拍摄的,图B是用逆光拍摄的。由于光位不同,它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象。

img130

图4-15A

img131

图4-15B

在垂直面上的三个基本光位也能使同样一个物体显现出不同的造型形状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光源一般都来自侧上方某个位置——室外的阳光或月光、室内的顶灯或台灯,因此,我们对于人物的正常感觉是上亮下暗,凸亮凹暗。这就是俯角光的效果,如图4-16A。

但是当我们以平角光来拍人物的时候,这种感觉全变了。上面和下面、凸出部位和凹陷部位的亮度全部均匀一致,人物呈现扁平效果,如图4-16B。

img132

图4-16A 乔治·霍伊宁根摄

img133

图4-16B 哈里·卡拉汉摄

如果我们把光位降到人物的胸部以下,上亮下暗的正常效果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人物造型变成了下亮上暗,人物的投影投到了天花板上。尤其是光位降到脚下,形成脚光效果的时候,人物造型形成一种极为反常的效果。光源不是来自天堂而是来自地狱,正常的人变得犹如魔鬼一般狰狞可怕。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光效拍摄那些反常的人或揭示那些在反常状态下的人物的反常的心态。图4-17是《鬼子来了》中的一个镜头,地面小炕桌上的一盏油灯形成脚光效果,它表现出马大三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由于突然之间降临的危机而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

img134

图4-17(www.xing528.com)

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光线可以改变物体在画面上的造型形状,并由此体现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画面上的物体形象是融合了创作者情感因素的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形象。

不同的光线还可以使同样一个物体产生不同的重量感,图4-18中这两幅照片拍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

img135

img136

img137

图4-18B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原因就在于光的性质不同。图A用直射光拍摄,光线从右上方投射,物体形成着光面与阴影区,着光面很亮,阴影区很暗,因而形成巨大的影调反差,亮调与暗调的分界线非常明显、鲜锐。而且,在背光面的下方还形成浓重的阴影区,这些浓重阴影又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反差。这便使我们感到这个物体显得很坚硬,又感到这个物体很重(坚硬感来自鲜锐的分界线,沉重感来自阴影区的黑色影调)。图B用散射光拍摄,由于光线是由不同方向均匀地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周身的亮度趋于一致,几乎没有亮暗区别,没有影调反差,没有亮暗分界线,于是我们感到这个物体显得很软、很轻。

由此,我们可以说:在被摄体确定以后,物体的造型力度取决于光线的性质,不同的光线可以使同样一个物体表现出不同的力度。

光的性质可以分成两大类:直射光和散射光。

由于直射光能形成强烈的影调反差和鲜锐的亮暗分界线,使物体显得坚硬和沉重,因此我们就把这种光线效果称为硬光效,它所形成的影调就称为硬调。反差越大,影调就越硬,物体就显得越坚硬越沉重。由于散射光形不成明显的影调反差和清晰的亮暗分界线,尤其是形不成阴影区,使物体显得柔软和轻盈,因此我们把这种光线效果称为软光效,它所形成的影调就称为软调。反差越小,影调就越软,物体也就显得越柔软、越轻盈。当然,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影调的硬软并不单独取决于光的性质,还取决于主光的位置和辅助光的照度,也就是光比的大小,但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光的性质。

那么当我们用不同的光效拍摄人物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让我们来看图4-19。

img138

图4-19A 沃尔特·格罗弗摄

img139

图4-19B 乔伊斯·坦尼森摄

这两幅照片拍的都是女性,但给我们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图A用的是鲜锐的直射光,在人物身上造成强烈的亮暗反差。同时,人物又与中间调的背景形成明显反差。这两种反差使我们的视觉感到了强烈的亮暗起伏,于是,我们感到画面蕴涵了一种潜在的动势,人物虽然是个女性,但她身上却具有强大的力量感,她的性格也由此带有男性的粗犷、豪放的特点。图B用的是柔和的散射光,不仅人物身上亮度均匀一致,甚至连背景的亮度也与人物趋于一致,整个画面影调平缓柔和,呈现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气氛,于是我们感到这个人物具有一种温柔、恬静的性格特点。

作为一种造型语汇,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光线的功能:硬光表现动,软光表现静;硬光表现力,软光表现美。

光线的这种特殊性质,使它不仅具有造型功能,而且具有写意功能,图4-20是《红高粱》中“出甑”一场中的两个镜头,图A以直射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刻画了“我爷爷”的强悍;图B则以散射光形成的柔和影调表现了“我奶奶”的柔美。通过这两个镜头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电影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拍摄前伫立在摄影机前的那个“物质实体”,而是一个带有创作者主观色彩的意象。这正如画家的“笔墨”之下的形象已经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物质实体一样,主客二元在这一意象中融为一体。

img140

图4-20A

img141

图4-20B

(见彩插4-20A/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