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线的艺术创造与表现

光线的艺术创造与表现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5]可以说,影视作品借助光线来创造艺术形象、刻画性格和心理活动、叙述故事和事件,并且突出视觉中心、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表现画面的美。光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是氛围形成的条件和基础。光线使用要遵循适当、和谐的原则。光线使用要符合作品的思想和情感需要。光线的表意、抒情功能使影视画面具备了情感价值和理性内涵,这便为体验影视画面的美、评判和思考影视画面的价值确定了逻辑基础。

光线的艺术创造与表现

光是视觉发生的必要条件,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都离不开光。光是影视艺术的灵魂,在影视艺术创造的各个阶段,如剧本构思、画面想象、造型设计、环境创造和氛围营造中光线都不可或缺。阿恩海姆说:“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光线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345]可以说,影视作品借助光线来创造艺术形象、刻画性格和心理活动、叙述故事和事件,并且突出视觉中心、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表现画面的美。

一、影视光线的审美特性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能够照亮角色和场景、塑造事物的形体和质感、通过视觉焦点的创造突出主体。同时,也可以使用光线刻画性格、传达情感、推动故事的发展。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光线在产生视觉的基本感受的同时,也能够调动情绪、启迪思想,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逼真地再现生活

以照相为基础的写实性是电影的基本属性,电影使用画面、声音和活动的影像模拟现实,完美的写实性是它不同于其他种类艺术的突出特点。当然,电影的写实不是按照原样照搬生活,电影中的光线也不是完全和生活中的光线相同。写实的意义是通过某些艺术惯例或手段使得观众对画面的感觉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吻合,从而得出“逼真”的结论。

因此,逼真地再现现实意味着用光要符合生活逻辑,光线和画面的主体、陪体、环境等视觉要素建立一种符合生活经验的逻辑关系。比如,程式化的“三点布光”法就能够实现这种效果。它的做法是,用设置在摄影机一侧的“主光”照亮场景中的主体(如人物)和它周围的区域,同时也产生了主体的阴影。这时,设置在摄影机另一侧的“副光”作为一种均匀的、非直射性的柔和光源,能够消除主体的阴影、填充被主光遗漏的场景区域、降低明暗区域的反差,并形成景深和层次,使画面看起来更真实。在主体背后设置的“背光”或“轮廓光”能够将主体和背景分离,产生深度感,增强主体的立体感。三个光位的光线相互补充,使二维空间存在的物象获得了三维的真实感。

比如,霍建起执导的电影《情人结》(2005)讲述了一个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在片中的一个场景,女主人公屈然(赵薇饰)站在父亲的病床边,主光的角度与来自窗户自然光一致,在右侧照亮了她的脸部,显得很自然。副光在屈然脸部的左侧,使影调与主光形成反差,产生了立体感。背光在她的左侧边缘形成一条亮带,显示出屈然的人物轮廓,这就以自然、符合现实的影调突出了人物形象。

(二)营造场景氛围

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它表达的世界是三维的,光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光比、色彩等效果来表现物象特征,在二维银幕上展示出物体的质感、立体、空间深度等三维形象,在此基础上烘托和渲染气氛,塑造一个典型性、心灵化的环境,在其中表达物象的性格特点,表现和内容相关联的时间感受,引导观众进入情节,使观众的心理和画面形象相协调。

影视作品中光线可以创造符合作品情节的场景氛围,产生艺术感染力。场景氛围是指画面中物象以及所在环境的精神特质。黑格尔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346]换言之,银幕上的物象不再是处于自在状态的、直接性的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心灵化”具备了灵性和情感,成为情感的符号或精神的象征。

光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是氛围形成的条件和基础。自然界的晨曦日出、黄昏日落,人工照明的明暗反差、影调层次都是具体可感的光线,影视艺术家根据影视作品主题或题材的要求进行构思、合理地布光和设计,通过对光线的色彩、亮度和反差的创造性使用表达对影视内容的理解,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联想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光线是场景氛围和物象心灵化的主角。

(三)构制美的画面

大自然中的光是美的。在光线映射下,自然景物会产生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美:晨曦、暮霭、霞光、彩虹的瞬息变换,太阳的金色、月亮的淡蓝、天空的明亮、大海的雄浑,都是光线塑造出来的美。在影视作品中,光线同样构制了美的画面,它的要素包括物体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和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明暗关系、基调和气氛等,它们形成完整的美的形象。

光线使用要遵循适当、和谐的原则。影视画面的主体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重要内容,用光要突出主体,画面陪体的用光不能影响主体的表现,因此可以主体明亮、陪体稍暗。画面的前景用来烘托主体或直接帮助表达主题,它的功用是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美化和均衡画面,画面的后景一般是主体或靠近主体,也可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它用来丰富画面、揭示内容,使画面产生多层次的造型效果、增强空间的深度感。在用光上就应该以后景为主、前景为次,这样能够保证画面的完整与和谐。

光线使用要符合作品的思想和情感需要。美国现代肖像画家埃弗雷特说:“画男子一般我用较强的光线效果……画妇女时,往往使用更为温和而漫散的光线,我发现妇女在强烈的光线下会失去她的优美特点,而强光则往往能提高男人的个性特征。”[347]在影视作品中,强烈的光线适合表现男人的阳刚之美,柔和的光线适合表现女人的秀美。在具体用光时,如王延松执导的电视剧徽州往事》(2012)使用了阴雨中的徽州景物,一方面展现地域环境,另一方面表达蓝灰色的色调,使徽州景物带有水粉水墨画之美,它和徽商背后徽州女人的不幸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www.xing528.com)

二、影视光线的表意和抒情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要超越一般的照明与造型意义,提升到审美和哲理的层面表达主题思想、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进展,这都和光线的表意、抒情等功能相关。光线的表意、抒情功能使影视画面具备了情感价值和理性内涵,这便为体验影视画面的美、评判和思考影视画面的价值确定了逻辑基础。

(一)影视光线的表意作用

“光”有着强烈的精神内涵,在人类的视觉心理中,光代表了光明、希望、神圣、崇高;缺失“光”的黑暗则代表着阴暗、死亡、痛苦、邪恶。在基督教文化中用“光”来指证上帝、基督、真理和美德。在影视作品中,和光影结合在一起的画面具备强烈的表意性,它既可以是直接的符号化的意义表达,也可以通过光影的变化来暗示和隐喻,影视光线的表意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

用光线意指人物的精神气质或性格。在经典影片《公民凯恩》(1940)中,青年时代的凯恩意气风发,和同伴致力于报业改革,影片主要使用高调光来表现;老年的凯恩性情越来越孤僻和独断,光线便随之越来越暗。影片使用凯恩面部一半被强光照亮、一半隐没在黑暗中来隐喻他的双重性格。在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1994)的结尾,男主人公安迪坐在牢房的床上,牢房外面的灯光从侧面打在他的左脸上,他的右脸处于暗部,这样的光线运用产生了一种不安的效果,暗示了安迪对自己不确定的命运的担忧。

用强烈的光线意指吉祥或悲哀的结局。在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里,杀手莱昂拯救了女孩玛蒂尔达,在他打开门的瞬间意味着玛蒂尔达获得重生,这时,玛蒂尔达的脸被打上一束强烈的光线,像一道上帝的圣光,意味着女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当门打开时不可能有如此强烈的光线,影片中对光线的使用是导演利用光线的表意功能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意愿。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的影片《香水》(2006)中,萝拉·李奇被杀害后,父亲安托万·李奇在大清早打开女儿的房间,在瞬间出现了刺眼的白光,强烈的光线使得父亲不能睁开眼睛。一会儿,眼前出现了女儿萝拉被杀死的惨状,这束光线意味着惊悚、打击和死亡。

用光线意指环境和心境。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电影《天堂的孩子》(1997),采用土灰的砖墙、暗色系的人物着装等暗色调展现了主人公窘迫无助的生活状态,意指了伊朗社会困窘的现状。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1987)中,使用光线的变化寓意溥仪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变化的过程。在母亲第一次去宫中见溥仪时,宫殿门外是刺眼的阳光,溥仪处在浓重的阴影中,预示皇帝生活的不自由和压抑。在影片中,幼年的溥仪生活在紫禁城中,光线是暗的;随着溥仪的慢慢成长,生活中有自然的光线加入进来,以示他对自由的渴望。在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后,光线是柔和中的压抑;当他成为普通人后光影变得正常,彻底消除了阴影。

光的表意作用和它在文化中的意义与联想有关,也和它自身的性质或特点有关。如当光源直射主体时其影像显得扁平、呆板;当光源从侧面照射被摄物时会有严峻感;光源从下部照射会拉长被摄物产生变形从而表达恐惧或狰狞;柔和的光表征温馨;强烈的光带来震撼等。

(二)影视光线的抒情作用

影视作品在表达现实世界的同时还要表现人物的情感,光线是一种理想的表情媒介。光具有强烈的视觉情绪性,光影的变化能够营造不同的情感符号,它和人类的情感相通。比如,明亮充足的光线给人光明、清晰的感觉,灰暗的光线则给人阴暗、沉穆和忧郁的感觉,复杂多变的光影让人感觉到动荡和不确定。

光源较分散、方向性较弱的柔光在影视画面上是均匀、和谐的,它适合表现欢快的情感、明亮的气氛;光源集中、方向性明显的硬光在影视画面上不均匀,不同区域有明显的分割,它效果强烈,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恐惧、焦虑的情感。比如,在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蝴蝶梦》(1940)中,拍摄诚实而钟情的文德斯太太时,更多地使用柔和明亮的光来衬托她的清新纯美;在拍摄曼德利庄园的管家丹弗斯太太时更多地使用硬光,让她脸上的凹凸部分投下阴影,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

在强光照射下被摄物体明亮清晰、轮廓分明,它缺少明暗对比,没有纵深和主体感,常常用来表现僵硬和呆板的情绪。如影片《黑炮事件》中的会议场面,强光下白色的桌布、椅子、窗帘、墙壁以及与会者穿着的白色衬衣,表达了令人厌烦的停滞感和凝固感。在弱光之下被摄物体阴暗模糊、轮廓不清楚,弱光常被用来表达压抑性的情感,如影片《祝福》结尾,祥林嫂死在凛冽的寒风中就使用弱光来表现。

一般来说,每部影片都有整体性的用光基调,它和影片整体的情感性质相一致。高调用光柔和、明亮,使画面活泼和赏心悦目,好莱坞的爱情喜剧片音乐歌舞片大多采用高调照明。如美国导演南希·迈耶斯的《爱是妥协》(2003),讲述了一位花花公子在女朋友家休养时爱上了女朋友母亲的故事,充满喜剧性,它使用偏亮的影调处理画面,营造出轻松明亮的影调效果。低调用光的画面比较阴沉,凶杀、恐怖类影视作品常常采用这种照明方式。如在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中,私人侦探在贝茨旅店查看客人的登记簿,寻找失踪女孩玛莉莲的笔迹,诺曼·贝茨一边吃东西一边扭头看着登记簿,他的脸用低调照明,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表达贝茨扭曲的脸上的阴沉情绪,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效果。又如影片《花样年华》以暗色为整部影片的主色调,呈现了迷离夜色下的街道,幽暗封闭的房间和狭窄的楼梯、走廊,平添了忧郁的氛围。男女主角置身于暗色的光影之下,内心的孤独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形成整部影片低沉、压抑、伤感的悲情氛围。同时,暗色的影调和男女主角在情感边缘的游移引发了观众的窥淫情感。

由此可知,与色彩和造型结合在一起的光线通过情绪表达、意义指引,体现了导演意图,创造了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以此调动观众的感觉、激发观众的想象,在多种心理因素自由而愉悦的活动中渗入理性的评价,实现对影视作品的审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