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说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呢

解说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呢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决定着解说的基调选择,是解说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总之,在纪录片解说的准备工作中,对风格的把握与处理,可以参考以上三个风格,但以作品风格为主。

解说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呢

三、解说的准备工作

1.理清作品的背景

纪录片解说,对背景的掌握十分重要,这一环节是理解和把握纪录片解说的基础,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与表现作品的重要条件。

(1)作品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指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因素。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解说者把握作品的内涵、主题与解说基调。

(2)作品的人物背景。

对于《走近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风云》《百年小平》等人物传记类纪录片,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人物背景,可以帮助解说者把握全篇解说的基调,从而准确表达作品想要传达的含义和抒发的感情。

(3)创作的心理背景。

创作的心理背景指作者创作一部纪录片时的心理状态,它可以直接提供给我们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情感基础。了解创作者的心理背景,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调动起准确、恰当的情绪、情感,使解说由感而发。

(4)作品的播出背景。

作品的播出背景指该纪录片的播出处于什么时代、环境、氛围之中。同一作品,由于播出的时代、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的不同,解说的基调可能就会略做调整,以适应播出背景的需要。

2.把握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毫无疑问,它来源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当然,风格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创作个性,而且要受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民族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把握作品的风格是纪录片解说的重要环节,也是解说者解说风格体现和发挥的基础。不同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审美追求,体现在形式上便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便制约着解说者的有声语言创作,它往往体现在解说处理题材、表现主题、塑造形象、语言样式、表达手法等方面。不同的解说者解说同一部作品,至少都要把原本文字作品的风格表现出来,并且配合音乐的风格,画面的拍摄风格,然后才是其自身的语言创作风格。

纪录片解说中,需要把握三个风格:作品风格、文字稿件写作风格、解说风格。

(1)作品风格。

指的是一部纪录片作品的主题思想、拍摄风格和配乐风格等等。它决定着解说的基调选择,是解说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把握风格阶段中,也要以把握作品风格为主。

(2)文字稿件写作风格。

文字稿件的写作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特点和创作倾向。它直接影响着解说的风格体现和发挥以及解说语言样式的选择。如果文字作品写作经常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解说为了把时空关系播讲清楚,往往采取讲解型方式;如果文字作品写作惯用排比、反复、回环等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解说便会经常采取议论型方式,等等。(www.xing528.com)

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撰稿人在写作上往往有着自己的风格,它可以体现在该作者的一系列作品当中,也可以体现在他的某一作品中。了解撰稿人的写作风格对于纪录片解说的成功也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3)解说风格。

解说者在有声语言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表达特色就是解说风格。它是解说者在长期艰苦的创作实践中逐渐积累,逐渐形成的。通常,解说风格受制于作品风格,文字稿件写作风格也会对其有一定影响,三者有机结合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解说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解说者应用属于自己的独特手段,去揭示某种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气质、特点和优点,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寻找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段;另一方面还要了解社会健康的审美需要,找到自己的个性气质同社会审美需要的联结点,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达到把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出来的目的。这两方面应有机结合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解说者只是强调创作手段的异样,而没有揭示和体现出美的本质,这种情况就不能称其为艺术风格,尤其不能把自己解说的“毛病”当做风格。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中曾提到:“无论表现方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如果离开了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即使追求形式上的与众不同,甚至企图‘惊世骇俗’,也会变成实质上的空虚、卖弄、矫揉造作。”

总之,在纪录片解说的准备工作中,对风格的把握与处理,可以参考以上三个风格,但以作品风格为主。无论是哪种风格,只有融进表达语言的基调中才能被人感知。因此,风格要与基调有机融合,准确、恰当地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3.确定解说的身份

解说工作开始之前,需要确定解说者的身份,以此作为语言表达音色、语气、节奏的依据。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身份的人遣词造句以及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从解说词文字的语言风格上能够感知到解说者的身份。

例如,纪录片《幼童》中的解说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现实中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者,回顾自己童年学习和成年后的留学经历。解说者音色浑厚、苍老,气质成熟、稳重,节奏略缓慢,语气中透露着沧桑之感;纪录片《紧急避险》中的解说则是以第三人称出现,具体的身份可以确定为专家学者,解说中节奏适当,语气“内行”。解说的时候,解说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位置,合理选择音色、语气、节奏进行表达。

4.确定解说的语言表达样式

在了解了整片意图、主旨、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解说的语言表达样式是一部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环节。下一节将会详细阐述各类型的片子对应的基本语言表达样式。语言表达样式选择准确,整部纪录片便打下了成功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解说员不应该因此而形成自己固定的表达样式,因为同一部纪录片中也可能会用到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样式。

5.依据画面确定解说词的段落位置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稿不同于新闻稿件。解说词不是完整的文章,只是语言的片断。解说过程中,需要依据画面找准段落位置以及层次关系。前期工作细致的解说词稿会在解说词旁边标注每一段落文字对应的大概画面位置;有的则需要解说者在正式配音前认真地看一遍画面,找到每一段解说词开始时对应的画面;有的较为复杂的画面一般由编导为解说者讲明。

现今,大型的纪录片往往在正式配音之前,先由熟悉该片的编导上口试播一遍作为参考声,以便正式配音时解说者能快速找到文字对应的画面位置。

6.确定解说的速度和节奏

解说者的身份对解说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决定速度的一般来说还是画面。片子结束,解说也应该终止。一般来说,一段画面的时长是多于对应解说的时长的。如果解说超出画面,就必须提高速度“挤”进画面,但这种方法应该适当。如果某一段落语速异于其他段落,又没有合理的依据,就会显得很突兀,失去整体感。必要时可以根据画面去删减或增加解说词,也有一些纪录片是根据解说词去删减或增加画面的。

解说词的写作风格、纪录片的立意、音乐的节奏制约着解说的节奏。另外,组成电视纪录片的画面,景别、时长各不相同,形成了画面的节奏变化。例如为了突显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航拍镜头会在城市上空缓慢移动,一个画面可能长达几秒钟;为了体现运动速度之快,画面可能只会在运动员身上短暂停留。这种节奏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解说的节奏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解说的节奏不应该过于一致,缺乏变化的解说会显得呆板单一,形式大于内容。

另外,解说者应该尽可能掌握多种解说技能。每种类型的纪录片都有基本对应的解说语言表达样式,而每一部纪录片又会用到多种解说表达技能,包括朗读、朗诵、说、讲等。一部成功的电视纪录片解说,不仅需要解说语言表达样式的正确选择,解说身份的适当确立,与其他创作要素的配合协调,还要求解说者具有全面的语言表达技能,以适应片子内容和情绪的变化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