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脚戏源头在哪里?上海独角戏介绍

独脚戏源头在哪里?上海独角戏介绍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长生到上海后,收了不少弟子,并演出长篇故事,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药王祖爷生日时,还在上海城隍庙发起小热昏艺人聚会交流技艺。苏滩在上海的滩簧中一马当先,影响巨大。苏滩的艺术影响波及当时上海的各个曲种。上海滑稽戏和独脚戏的基本曲调之一《苏赋调》便是从苏滩的基本调里搬来的。

独脚戏源头在哪里?上海独角戏介绍

独脚戏源头在哪里?

社会现象:“小热昏”(《图画日报》第八十一号,宣统元年)

上海独脚戏是吸收、模仿了清朝末年上海流行的街头曲艺“小热昏”、风靡一时的苏滩以及宣卷、隔壁戏等表演形式,并在新剧里作“滑稽穿插”的尝试,最终形成的一种以搞笑为特征的曲艺样式。

据史料记载,上海的“小热昏”始于1880年(光绪6年)左右。当时,上海的卖报人为推销报纸,以当日报纸中的时事、社会新闻内容为唱词,沿街叫卖,称之“卖朝报”(民国24年沪人叶仲钧有竹枝词曰:“手捏新闻纸几方,高声信口作雌黄。雄鸡生蛋猫生鼠,赚得人来买一张。”)。相传创始人为卖梨膏糖、说新闻的苏州人赵阿福。

赵阿福(生于1838年?)艺名“天官赐”,他吸取了“卖朝报”的形式,以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为唱词,以江南说唱为形式,在苏州玄妙观卖唱,推销梨膏糖,以其所唱内容近于荒唐离谱,听者遂以“吾看俚笃勒浪热昏哉”(我看他大概是头脑发昏)来嘲讽;而随口编派时事新闻沿街瞎唱,也会遭来巡警的驱逐或拘押,赵阿福也以“俚今朝热昏哉,唱格事体勿作数格”作搪塞,于是这种为推销商品卖唱的形式被叫作“小热昏”。

行话

汉黄:饭。求汉黄,吃饭。

1900年左右,在苏州玄妙观一带已小有名气的赵阿福弟子陈长生(苏州木渎人,艺名小得利)来上海,初在城隍庙演出,不久到河南路桥北堍“天妃宫”(今河南路桥北堍)卖梨膏糖,撂地露天演出,于是“小热昏”也传入上海。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咏:“煎成百草雪梨糖,厚薄平匀划块方。手挈木盘安放架,鸣钲唱卖韵悠扬。”

陈长生到上海后,收了不少弟子,并演出长篇故事,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药王祖爷生日时,还在上海城隍庙发起小热昏艺人聚会交流技艺。民国初年,杭州人杜宝林经常在天后宫游荡,暗中仿效陈长生等人的唱腔和唱词,后以“小热昏”自居回杭州卖梨膏糖。(www.xing528.com)

小热昏艺人

小热昏表演以单档站立形式说唱。演唱者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站于板凳上,右侧安置一个用木棍或竹子支架的卖糖的木箱。艺人在卖糖(推销梨膏糖)之前,都以唱幽默小段或讲笑话开场;而后正式说唱新闻并讲故事;演毕,艺人跳下凳子向听众卖自己精制的止咳梨膏糖。

我们从后来的独脚戏传统段子中可以发现,不少作品就是从小热昏中移植的,如《清和桥》、《水果笑话》、《债精老祖》、《伞命之误》、《赵钱孙李》、《三皇五帝》等等;独脚戏的打击乐器兼做道具的三巧板也取自小热昏(后来又被从独脚戏脱胎的“上海说唱”作为唯一的道具和击节乐器而传用)。

苏滩又称对白南词,从昆剧演变而来,起源于江苏苏州,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进入上海。光绪五六年(1879-1880年),苏州“清客”(早期苏滩无专业演员,演唱者均称“清客”)汪利生、王鹤珊到沪定居于新北门安仁桥,向附近居民及店员传艺。此后,林步青、林步瀛、张筱棣、朱菊峰等名家来沪相继建班。苏滩在上海的滩簧中一马当先,影响巨大。苏滩后滩搞笑的近似相声的演出形式和段子,他们编演“时事新赋”那种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形式,与新剧中的滑稽角色一拍即合,很快被独脚戏开拓者们所吸收。

苏滩的艺术影响波及当时上海的各个曲种。它的声腔被本滩和锡滩大量吸收;评弹也汲取其曲目、曲调及笑料(噱头)。我们从独脚戏的传统曲目中可以发现很多从苏滩中直接吸收移植过来的段子,例如《逼煞》、《剃头》、《金铃塔》、《吃看》、《关亡》、《算命》、《莲花落》等等。上海滑稽戏和独脚戏的基本曲调之一《苏赋调》便是从苏滩的基本调里搬来的。

行话

扯手:胡琴。

苏滩唱词《十希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