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偏重于感性的接受和偏重于理性的接受

偏重于感性的接受和偏重于理性的接受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那些思维型的观众,或者说接受图式中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的观众,对一部作品的接受则偏重于理性的接受。从这段含蓄的话语中我似乎感到了井河对暖的那份深藏于内心的爱意。

偏重于感性的接受和偏重于理性的接受

一、偏重于感性的接受和偏重于理性的接受

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因接受者的接受动机、接受图式而异,一般来讲,情感型、感觉型和直觉型的观众,或者说接受图式中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的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偏重于情绪和情感的接受。而那些思维型的观众,或者说接受图式中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的观众,对一部作品的接受则偏重于理性的接受。

以下是我的两个学生对霍建起电影枟暖枠的两种不同的接受心理过程记录。

(一)偏重于情绪和情感的接受的范例

伴着字幕,悠扬的音乐缓缓响起,我忽的感到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影片还没开始,我已被那动听的音乐深深吸引了。

影片开始,一个男人在田间的小路骑着自行车,内心独白讲述着他的离乡与回忆。对着这个骑车的男人,导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景别给了他近十个镜头,我心说:“又来了,这种慢节奏的电影,总是在浪费镜头,看得人着急呀。”我还没有抱怨完,镜头却忽然拉开了,一片宁静而广阔的田园进入眼帘,我仿佛感到主人公内心优美而遥远的记忆将在这一片墨绿色中不知不觉地柔柔展开。可惜我的推测是错的,导演霍建起并不急于向我们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并没有什么意思,大致是考上大学的主人公井河已十年没有回乡,这次回来是帮他的老师——曹老师,解决承包鸭棚的事。事办成后,井河带着曹老师从一片美得令人难以形容的芦苇地穿过,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家常事,然后他们到了绿水荡漾的河边,走独木桥过河。忽然,桥上出现了一个与周围美景极不协调的女人。这个邋里邋遢、跛着一条腿的憔悴女人,马上引起了我的注意,而她就是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暖。

井河发现了暖,马上跑过去和她说话,但他们之间的对话却显得极为尴尬,暖明显在排斥着井河。万般无奈之下,井河问了暖一句:“你还在恨我?”此刻,我的好奇心已完全被勾起来了,“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急着想知道。

望着暖离去的背影,井河内心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些年来,我一直不敢回来,怕见到暖,更怕见不到她。”从这段含蓄的话语中我似乎感到了井河对暖的那份深藏于内心的爱意。从这以后,井河的记忆才伴着导演优美的镜头缓缓展现在我眼前。井河回忆起的第一件事是秋千,因为他与暖的事几乎都离不开秋千。急着想知道秋千故事的我,又被导演给耍了。故事又回到了现实,井河随曹老师回了他家,因为闷热的天气,井河找来满满一盆水,将头埋入盆中消暑,此刻记忆中的故事又一次出现了。这里我想打断一下,我也曾有过这种把脸埋到水里的经验。第一次那样做的确是为了降温,可是后来我也常常会在天不是很热的时候把脸埋入整盆的水中,因为那样的感觉舒适而平静。那时,心中常常会涌起一些甜蜜的事情。我想导演霍建起应该也与我有相同的感受,所以才会安排这样一场戏。

回到影片,暖与井河也算是青梅竹马,两人常常一起去上学。那时走在路上,井河常常会在心里偷偷地哼歌,而与他同行的暖总会在过一会儿后,唱他心里哼的那首歌。为这种心有灵犀,井河把暖看作自己的恋人。这段情节又让我有了一些感动,其实爱情最常发生的时候,就是在两个人心灵相通的时候,一见钟情自不必说,而友情变为爱情也常在这心灵相通之时。比方说有一天,一个人忽然感到很伤心,想要找个人依靠,而此时她平时的同性好友,父母都不在身边,或都没有向她表示关心,而一位她稍有好感的男生今天却意外地出现在她身边,给了她安慰,这样的心灵相通是很多女人嫁给一个男人的原因,因为女人都是想要关怀与温暖的。

井河初恋的小小甜蜜我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导演却又一次将情节转入现实。原来暖已经嫁人了,嫁给了一个哑巴。我的好奇心又被勾起,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婚姻?暖与井河到底发生了什么?

井河去看暖,有别于前一天的邋遢,今天的暖看上去要漂亮许多。暖照镜子的表情,换上新皮鞋,又小心翼翼脱下擦干净的动作,这一切都告诉我,暖是在乎井河的,她希望在自己爱的男人面前显得美丽。暖的丈夫哑巴出现了,一个丑陋而粗俗的男人。看到哑巴,我为暖感到惋惜。我想一定是井河的伤害才使暖自暴自弃的,而他是怎样伤害暖的,此刻我心中已有了一个大概的答案。考上大学,呆在大城市里的井河,后来一定嫌弃暖,抛弃了暖,才造成了暖现在的悲剧。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有些无聊,因为这个故事我已猜得八九不离十了,再看下去可能也没什么意思。但影片画面拍摄得实在太美,那缓慢优美的叙事风格,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是我这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平日所接触不到的,对那样的景色,那种悠然缓慢的生活节奏我是向往的,所以不为故事,只为镜头和画面我决定把片子看下去。

暖、井河、哑巴,三个人在一起。暖用手语与哑巴交谈着,井河傻傻地站在一旁看着,他是被排斥的,暖与哑巴之间没有他的空间。回忆又一次浮现,哑巴曾恶作剧地把一把稻草扔在暖头上,事后井河仔细地把稻草从暖发间取下,暖要井河为自己报仇去打哑巴,井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时的两人很亲密,被排斥在外的是哑巴。现实与回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竟会变得如此不同,我不禁叹息。

当回忆中的事再次出现时,我原先的推测被否定了。不是井河先对不起暖,而是暖先爱上了别人。我疑惑了,我决定好好地把这部片看完,因为枟暖枠已深深吸引了我。

暖爱上了来他们村表演的省剧团的小武生。那个男人与暖村里的人不同,他是那种每个少女都会倾心的男人,仿若王子一般。失恋的井河,常常一个人去荡秋千,而以前他是与暖一起荡秋千的。看到这里,我对井河的看法变了,看样子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陈世美

暖是村里最有才华的女孩,为了演出她向她爹要一双皮鞋,却被她爹打了一耳光。暖被打的镜头是用远景处理的,所以我并没有看清暖的爹是如何打暖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导演霍建起处理得相当好,他没有让粗暴的殴打镜头破坏影片的美感,而是以极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暖的被打和她的伤心。

看到暖被打,井河马上跑去安慰她,并许诺:有一日,他有了钱,一定会给暖买双皮鞋。回忆又被打断了,暖的女儿得意地穿着一双皮鞋向井河炫耀,暖赶忙将那双鞋从女儿脚上脱下,小心地用衣服擦拭,然后收好。看暖如此地珍视这双鞋,我想这鞋应该是井河给她买的吧。只是我不知道这双鞋是井河什么时候给她买的。

影片在现实与回忆中不停跳跃,过去的事又被想起。暖失恋了,像大多数爱上王子的灰姑娘一样,暖被小武生抛弃了。决定一直等小武生来接自己的暖,使井河有些抓狂。终于有一天,在秋千旁,井河含蓄地向暖表达了爱意,而暖也含蓄地接受了。开心的两人又一次一同荡起秋千,像井河所说的,那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飞翔。他们幸福地相互依偎着,分享着爱情的甜蜜。只是幸福与不幸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秋千绳忽然断了,两人被甩了出去,暖受伤变成瘸子了。

暖的受伤激励了井河,他考上了大学,并许诺以后回来接暖,但这一去就是十年。到了大城市的井河嫌弃暖了,简单而含蓄的画面说明了这一切,暖又一次空等了一个人。我为暖感到伤心,却并不恨井河,因为导演高超的叙事手法让我理解、原谅了井河。

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她没有责问井河,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井河,她不想因自己的执著逼井河侮辱伤害自己。暖放手了。她撕掉了井河寄给她的信,扔掉了井河买给她的皮鞋。井河与暖的故事完了。暖后来嫁给了一直暗恋她、温柔对她的哑巴。到这里我要说说哑巴的故事了。(www.xing528.com)

哑巴是这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人,当然他刚出场时我很讨厌他。他外貌丑陋,举止粗俗,暖嫁给他我真的很为暖感到可惜。但随着影片的继续,我却不自觉地为哑巴这个人而感动得落泪。还记得哑巴曾捉弄过暖,然后井河找他去打架的事吗?井河和哑巴打架,谁赢谁输我并不是很清楚,似乎是井河输了,不过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打完架后,哑巴一人独自来到了秋千旁,他身上还穿着因为打架弄湿的衣服。走到秋千前,哑巴用非常温柔的眼神看着空荡荡的秋千,我能感到他是在看暖,看着他想象中的坐在秋千上的暖。对着秋千,哑巴笑着做了一些手势,因为略懂一点手语,我明白哑巴说的那句话的含义,那是“我爱你”。我爱你,这是哑巴无法光明正大向暖表达的感情,这是哑巴内心深处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我忽然又想到了一些事。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喜欢看俊男美女爱情故事,我认为他们的爱情是宝贵而美好的,至于那些丑的人,恕我是个以貌取人的家伙,我常常会忽略他们的爱情,总觉得长得丑的人,他们的感情也是廉价而丑陋的。我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真的有很少的影视作品去表现那些人的爱情,即使有,他们的爱情也不过是陪衬品,或供人取笑的材料。现在我很庆幸看了枟暖枠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爱情与人的长相无关,它的美好在于拥有爱情的人为这份爱付出了多少真心。只有最纯洁的爱才是最美好的。再继续讲哑巴,哑巴曾抱着满满一怀鸭蛋想送给暖,却被暖害怕地拒绝了,看着穷追不舍的哑巴,暖向小武生寻求帮助,当小武生想要训斥哑巴时,才看到哑巴怀里的鸭蛋,有一个蛋因为哑巴的奔跑被弄破了,哑巴害羞地笑了。后来暖的脚伤了,是哑巴把她从医院抬回来的,那时的哑巴也笑了,仿佛抬着暖是他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一样。哑巴的笑令我感动,就像他曾推着空秋千,想象着暖坐在秋千上时露出的微笑一样,我感到泪已涌上眼底,只是还没有流下而已。在等待井河那些寂寞的日子里,哑巴陪着暖,他总是兴高采烈地把井河寄给暖的信交给暖,为的是看到暖接信时的开心表情。但有一次收到信后,暖并没有露出高兴的表情,她撕掉了井河的信,把碎片扔了。我猜想写那封信的井河一定已经变心了吧。可能是不愿看到暖撕信时的伤心表情,或许是想要乘虚而入,哑巴曾撕过井河寄给暖的一封信,那封信暖还没有看过。不管哑巴的目的如何,我知道哑巴撕掉的那封信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那时井河已决定忘掉暖。

井河寄给暖一双新鞋,暖把它扔进水里了,是哑巴把它们捞上来的。后来,哑巴一直照顾着瘸腿的暖,而暖最终嫁给了哑巴。看到这儿我忽然想,或许暖珍惜那双鞋并不是因为那是井河买给她的,而是因为哑巴曾把它们从水中捞上来。就像哑巴把她从失恋的打击中捞上来一样,毕竟哑巴给了暖一个家。

影片的最后,井河要回城了。暖、哑巴以及他们的女儿丫丫一起为井河送行。在村口,哑巴忽然作了个手势,看到那个手势我哭了,哑巴让井河带暖和丫丫走。看着哑巴伤心的表情,我的泪不住地流下来,即使现在坐在这里写文,我还是忍不住要落泪。哑巴的爱是最宝贵的,他可以为了让所爱的人幸福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哑巴的爱是高尚的,他的爱只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哑巴才是“暖”的。

暖没有走,她留在了最爱她的哑巴身边。走的人是井河,又是在那片美得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的芦苇地,井河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美好的初恋回忆,他没有完全忘记、背叛那份感情;井河说哑巴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他最爱的人,而那个人心甘情愿地和他生活在一起;井河说暖是幸运,因为她有哑巴爱她,她嫁给了这个世上最爱她的人。而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看了枟暖枠这样一部好影片,它让我感到了满满的温暖。枟暖枠不是一部悲剧,它是一首温暖而感人的散文诗

是的,散文诗。枟暖枠虽给人一种散乱感和不连贯感,枟暖枠虽然总是打破我的期待和推测让我着急,可也正是这种叙事手法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感动;也正是这种叙事风格为影片铺下了良好的基调,使每一个情节点都合情合理,使每一个情绪点都有感而发。让每个看片的人都感到了暖意。

简评:这篇文章真实记录了作者对影片的全部接受过程,她的情绪体验情真意切,对作品的分析和对自我审美体验的剖析细致入微。在情绪化和感性化的剖析中,理性的分析也时有出现。不过,总体来看,作者对作品的接受,偏重于情感体验和情绪化的接受。

(二)偏重于理性的接受的范例

选择观看枟暖枠源于对霍建起的期待,以及这部影片的各种获奖头衔。记得第一次看到霍建起的枟那山那人那狗枠时是大二上学期,真正接触所谓“艺术片”还不是很久,于其中的细微之处体会也远没有那么深刻。而看惯了强情节叙事的好莱坞片和很多颇具个性的探索片后,对于这种小情节的艺术片是有着敬畏之情的,在观看的时候,总是害怕自己没有体会到那种“情绪”,那种“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可是枟那山那人那狗枠给我的感觉却是温暖的,现在回忆起来有满目的绿色,有翻滚的稻田,父亲邮递员一辈子的欢乐辛酸,儿子邮递员的青春激情,以及父子共同传递出的温情和希望。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是霍建起一贯的风格。看完了枟暖枠,感觉这种风格仍然延续了下来。

霍建起一向被人称作“唯美”派的导演,在他的镜头中,乡村的景色美不胜收,色彩绚烂无比。他的故事即使是悲凉的结局,在影片中表现出来也是温暖的。枟暖枠所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充满梦想的乡村女孩暖的故事,她的青春在等待与希望中度过,只是到头来都是空等一场,暖最后嫁给了一直默默关怀自己的哑巴,过上了最脚踏实地的生活,在别人的眼中她也许是不幸的,可是谁知道她幸还是不幸呢。故事的讲述者是暖所等待的第二个人井河,也是第二个辜负她的人,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充满着愧疚,害怕见到暖又希望见到她,待见到她时,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与枟那山那人那狗枠的结构颇为相像,枟暖枠的故事在一次拜访中展开,井河在回城的路上邂逅一别多年的暖后,决定去探望她。这时候暖已经和哑巴生了一个五岁的女儿,她瘸着腿在家中做饭招待井河,没有多少话。井河看着在炉灶间忙碌的暖的身影,思绪不停地闪回。暖的故事由此呈现。当年那个活泼美丽的暖和眼前这个略带憔悴的妇人身影来回穿插,井河的愧疚在点点滴滴的回忆和零零碎碎的话语中弥漫开来,暖的青春浪费在了两次无望的等待中,最后负疚者前来赎罪,却发现现在看似悲惨的暖其实是满足的。如以往一样,这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甚至不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在霍建起的镜头中,即使带着背叛的成分,这整个故事表现得也如田园牧歌般清扬婉转。故事的最后,当哑巴提出要井河带着暖母女俩走,暖回身抱着哑巴大哭的时候,有一种凄怆的温暖渲染开来。暖第一次爱上的小武生给予她的是激情,井河带给她的是温情,哑巴给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亲情,十年相濡以沫,在孤独的时候照顾暖的都是哑巴,这是生活的本质,暖花了两次无望等待的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不过她最终还是认识到了。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觉得它的镜头运用很规范,远景抒情,近景叙事。看得出来每个镜头也都经过精心设计,构图总是很美,从开始,那种江南乡村特有的氤氲就弥漫其中。蜿蜒的小路,狭窄潮湿的小巷,青山隐隐流水潺潺,还有山谷场旁那架秋千,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被人荡起来都在传情达意。也就像霍建起一贯的手法,他对表达感情十分强烈的特写镜头运用十分谨慎,看完这部片子,记忆深刻的特写就是在那座小桥上,井河十年后与暖再次相遇,擦肩而过时井河认出了暖,这时候镜头停留在暖憔悴的脸上,当年的美丽仍然依稀可辨。为了强调这种重逢对井河心理的冲击,这里运用的不仅是特写,还有刻意的慢放以及画外主观音乐的响起,于是这个特写就格外让人记忆深刻。枟暖枠的叙事很流.,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它规范的镜头,除了导演想特别强调的几个道具如秋千,皮鞋,小镜子,标志着哑巴的鸭子叫声等以外,观众几乎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只是随着很流.的漂亮的镜头旁观一个叫暖的女孩的故事。故事的讲述用了两重时空,以井河的思绪为主线将两重时空划分开来。虽然不像枟我的父亲母亲枠那样用明显的黑白彩色镜头来区分现在和过去两重时空,枟暖枠的应用也是成功的,时空的跳跃往往是由一个道具来进行转场,而枟暖枠中区分时空最大的特征是两重时空空间的不同,在过去时空中,年少飞扬的暖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她奔驰在无尽的稻田,在秋千上肆无忌惮地越荡越高,明快的色彩让人的心情都为之一亮;而现在的时空中,是暖幽暗狭窄的家,雾气腾腾的灶台,粗野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种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由井河的眼中看出来,让他觉得更加愧疚。

印象深刻的还有光线的运用。镜头语言中光线是很重要的因素。有场戏是小武生给暖化上戏装,燃起暖心中的期盼,缓慢的摇镜头加上窗外射在暖脸上明亮的光线,使暖看上去梦幻般的美丽。这是很重要的一场戏,正是由此,暖心中燃起了希望,开始了一次又一次无尽的等待,光线在这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将那种美丽和遥不可及勾勒出来,预示了暖后来的遭遇。还有一场是在现实时空中,井河在暖家中吃完饭,暖收拾好桌子坐在井河对面开始回忆起小时候的很多趣事,这时候的光源只有他俩头顶上的一盏纸灯,两人回忆时都笑起来,暖黄的灯光将这种气氛衬托得很温暖,两人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尴尬仿佛一下子远去了,灯光将他们与现实隔离开来,剩下的只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声音在这部影片中的效果我认为不是太理想,特别是人声。听得出来有些对话声音是后来配上去的,所以很多时候显得没有空间感和透视感,再加上演员们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时候难免给人“假”的感觉。更让人疑惑的是少年时的暖和中年时的暖声音并没有多少变化,这里有些失真。演员的表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少年时和中年时仿佛只是换了一套服装,岁月的沧桑感没有表现出来。还有一点问题就是这个故事显得有些刻意,不太真实。暖作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漂亮姑娘,不可能只有井河和哑巴对她注意,最后在等不到井河的时候,只有嫁给了哑巴,仿佛有些刻意渲染命运的注定性之嫌。

简评:这篇文章的接受方式属于较为理性的接受。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在理性接受的背后,其实是渗透着接受者的主观情感的,比如对电影声音和演员表演的不满,对一些视听语言与人物塑造手法的称许等等。但是,我们发现,作者的情绪没有与作品设计的情绪产生共鸣,或者说,作者的情绪没有随主人公遭际和命运的变化而变化。这与第一种接受是大不相同的。

(三)情与理的综合接受

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人与对象保持了距离,这个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距离,也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距离。欣赏艺术如果没有距离,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就不能欣赏到艺术。但也不能距离太远,距离太远会对作品中的人物漠不关心,产生不了情感,而艺术是情感的。最好的办法是与剧中人物一方面在性格上相符合,一方面在心理上保持距离,符合的程度以不使距离丧失为限。这就是他所谓的“切身而又带有距离”的关系,也即“距离的矛盾”。

我国南宋时的陈善提出过读书的“入出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7]

“心理距离说”和“入出说”,对影视接受都有启发意义。在影视欣赏过程中,接受主体一方面要进入对象,进入角色,深入体会和感受作品的内在美,以至物我合一地与对象产生强烈的共鸣。另一方面又要善于从作品中跳出来,超脱自己纯粹的切身体验,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欣赏作品、评价作品。即既要有情感的接受,也要有理性的接受,情感接受和理性接受的有机结合,才是审美的完整过程。

事实上,我们上面所举两例,也非单纯的感性接受或理性接受,偏重于感性的接受和偏重于理性的接受都是相对的,接受主体对作品进行的情与理综合的接受才是绝对的。没有自始至终纯粹的感性接受,也没有自始至终纯粹的理性接受。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对此进行分类,乃在于说明不同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会因种种主观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