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格林斯潘传:揭露次债问题及美联储消费者保护迟缓问题

格林斯潘传:揭露次债问题及美联储消费者保护迟缓问题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调查清楚有多少家庭背负着次债,格林斯潘花了几个月时间设计自己的数据系统。他们指出,由于没有主席的敦促,美联储在加强消费者保护方面经常行动迟缓。对此,格林斯潘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认为这种说法的言外之意就是他胁迫其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立场。

格林斯潘传:揭露次债问题及美联储消费者保护迟缓问题

年过八旬的格林斯潘名声岌岌可危。3年前他还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现在却因2006年退休之前对美国经济实施的调控而饱受攻击,他对此感到难以置信。他说:“对我的一些指责是不公平的,我执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机构长达18年,其间大多数时候,都因自己治下的经济业绩而受到推崇。现在,我却发现自己遭到了质疑。”

格林斯潘想在这次金融危机尚未盖棺定论之前澄清事实。在他看来,许多评论家都忽略了对他有利的证据,也没能对他作决定的过程进行评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过去的发言以及新闻剪报中的说法,甚至还拿出了一位已身故的同事的信,这封信消除了公众对两人在政策上有分歧的疑团。

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章节,内容是他所总结的一些教训。为了调查清楚有多少家庭背负着次债,格林斯潘花了几个月时间设计自己的数据系统。

他招质疑最多的决定就是2003年将利率调降至1%,但却直到2004年才开始缓慢上调。关于这点,格林斯潘和批评者的观点截然不同。批评者们始终强调政策出台之后的情形:过热的住房市场、银行债务激增,其中大多数现在都在痛苦地消化这些恶果。《华尔街日报》对55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中,有84%的人认为美联储加息太慢。决策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两名成员威廉·普尔和罗伯特·帕里也表示,事后看来,低利率持续的时间确实是太长了。

然而,格林斯潘关注的重点却是政策背后的想法。他说:“我想不出美联储的决策过程有哪一次是错的。”

格林斯潘说,低利率事实上违背了他厌恶借钱容易的“老思想”。他说:“我内心深处不喜欢这样。”他说自己曾向同事们说明,一旦有了把握,就应当尽快结束低息政策。

他还指出,在2003年前后,经济观察家们最担心的是持续下降的通货膨胀率。当时,通货紧缩的风险虽然不大,却似乎十分真切,虽然他之前已经断定那是不可能的。正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美联储才将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以刺激经济增长。格林斯潘强调说,当时,美联储政策委员会里仅有的反对意见来自想要进一步调低利率的人。他说,美联储最初逐步提高利率,是为了让企业和投资者有时间做好准备。2004年到2005年,美联储上调利率的速度超出民间经济学家的预期。

在监管方面的表现欠佳,是人们诟病格林斯潘的另一个方面。批评者指责说,正是格林斯潘甩手掌柜式的监管方式导致了贷款标准松弛,进而使许多人得以成功申请到他们根本无力承担的抵押贷款。对此,格林斯潘说,在监管问题上,他将具体事务交给了美联储的下属或分管消费者事务的理事。批评者认为尽管由高级职员去处理这类事务无可厚非,但恰恰可以说明格林斯潘不看重监管。他们指出,由于没有主席的敦促,美联储在加强消费者保护方面经常行动迟缓。(www.xing528.com)

对此,格林斯潘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认为这种说法的言外之意就是他胁迫其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立场。格林斯潘说:“可笑的是,我发现自己被重新描绘成靠强权和诱导来让所有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高度智慧的人服从我。”他说,“这种说法太愚蠢了,这是一种篡改历史的可恶行为。”

但是,至少有一次格林斯潘否决了同僚提出的加强次贷监管的主张。2000年,当时分管消费者事务的理事爱德华·格拉姆里奇向格林斯潘提出,应安排人员检查各家银行按揭业务部门有无滥发次级贷款的情况,这些部门的日常监管比较宽松。格拉姆里奇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说:“那时候我认为,总的来说次级贷款是一种好东西。我当时还想象不到这东西后来如何演变成一场大危机,但我希望美联储在打击掠夺性放贷方面能充当领军的角色。”

对此,格林斯潘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当时我不赞成这么做,美联储不是一定要对这类贷款机构实施监管。美联储的监管会让人误以为这些暗地里的业务得到了美联储的认可,反而让消费者对他们盲目信任。”

当人们引用格拉姆里奇的访谈来说明格林斯潘忽视次贷问题时,格林斯潘从桌上拿过一张纸,上面是格拉姆里奇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是位了不起的中央银行行长、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我真诚地希望媒体别再在次级债监管问题上指责你了。过去发生的只是件很小的偶然事件。”

格林斯潘始终坚定地相信,监管是不必要的,不管遇到多么坏的情况,哪怕是次贷危机,抑或市场的参与者都是贪婪的,市场机制都会发挥作用,最终一切都将自动恢复均衡。

格林斯潘说:“我不后悔自己的任何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