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关羽降曹是否满足约三事要求?

关羽降曹是否满足约三事要求?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辽回报曹操,曹操全部答应,关羽便投降了曹操。从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关羽降曹是战败被擒,并没有土山约三事。关羽被说动,又提出了“三约”作为降曹条件,曹操应允,关羽又征得糜、甘二夫人同意,方才降曹。其实,“三罪”也好,“三便”也好,“三事”也好,都是在为关羽降曹找台阶下,只不过“三罪”、“三便”是从曹操这方将领张辽口中说出,更显得有说服力,而且“三约”之后,还征得了二嫂同意,又多了条降曹的理由。

关羽降曹是否满足约三事要求?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到,曹操东征徐州,大败刘备。刘、关、张兄弟失散,关羽被围困在一座土山上,张辽上山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厚养甘、糜二夫人;三,日后一旦得知刘备去向,便去投奔。张辽回报曹操,曹操全部答应,关羽便投降了曹操。

这一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山约三事”,也是《三国演义》用来塑造关羽形象的非常关键的一段。关羽是一部《三国演义》着意刻画的义贯千秋的人物,毛氏父子称他为“义绝”。既然称为“绝”,那就是不容许有半点儿污点,而历史中的关羽偏偏又投降过曹操,因此,怎样既写关羽降曹又不损害他的完美形象,就成了一道难题。有了“土山约三事”,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样一来,关羽降曹就不但无损他的形象,而且还成了彪炳千秋的忠义的又一次展示,这可真有些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了。

不过,有这样奇特功效的土山约三事,是后来虚构出来的。《三国志》里,只写关羽降曹,可没写他谈条件。《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擒)羽以归。”《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的说法和这大同小异:“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再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也说:“(公)遂东击备,破之。……备奔走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从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关羽降曹是战败被擒,并没有土山约三事。又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可知,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他很好,但他还是心系刘备,传中说:

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继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历史中关羽降曹伊始就未打算久留,张辽来试探他的心迹,他便明言相告,不遮遮掩掩,可见他为人确实襟怀坦白。而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又尽封曹操所赐,拜书告辞,投奔故主,这也是行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行为。这样看来,历史中的关羽纵曾降曹,也算是大节无亏了。(www.xing528.com)

但是,到了《三国志平话》产生的元代,民间对关羽已崇敬如神。这时民众的心中,关羽形象即使是大节无亏也不行,必须是绝对完美。再加上史书中记载的关羽,降曹后对刘备确实是一片忠心,因此人们也愿意相信当初关羽降曹时确有他的苦衷。就这样,张辽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我与夫人一宅分两院,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访;降汉不降曹;后与丞相建立大功。”曹操尽数应允,关羽降曹。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中“土山约三事”的雏形。

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说得就更详细。关羽被困土山,张辽上山劝降,他先说关羽如果以死相拼就会有三罪:弃兄独死,有负桃园誓同生死之约;二嫂无所依托;不能和兄长共扶汉室。接下来张辽又说降曹又会有三便:一者可保二嫂,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被说动,又提出了“三约”作为降曹条件,曹操应允,关羽又征得糜、甘二夫人同意,方才降曹。其实,“三罪”也好,“三便”也好,“三事”也好,都是在为关羽降曹找台阶下,只不过“三罪”、“三便”是从曹操这方将领张辽口中说出,更显得有说服力,而且“三约”之后,还征得了二嫂同意,又多了条降曹的理由。其实《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已经指明,曹操是先擒获刘备家小,又擒获关羽的,关羽向二嫂征求意见,恐怕不大可能。罗贯中为关羽辩白,真是下了不少工夫。

最后,毛氏父子批点《三国演义》时,又将嘉靖本《三国演义》中“三约”的第一条,即“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去除了“凡有杀戮,不禀丞相”所显示出来的专擅之气,而且又把“曹公”改成“曹操”,一字之差,使汉、曹之别更加泾渭分明,进一步写出了关云长的大义凛然。这样,经过由元到清前后几百年,为关羽降曹辩白的工程才终于告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