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周公旦与西周礼治文明的迁岐原因揭秘

周公旦与西周礼治文明的迁岐原因揭秘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学者依太史公司马迁的成说,未加细究。至于“公亶父”、“周太王”或“太王亶父”为一前一后的二人之说,显然不妥,应是亶父的不同称谓,无可怀疑。

周公旦与西周礼治文明的迁岐原因揭秘

一、迁岐的原因

史记·周本纪》载:“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西伯昌称“王”后,追封公亶父为太(又写作大)王,又称太王亶父。多数学者依太史公司马迁的成说,未加细究。

1.公亶父的称谓和其人

《崔东壁遗书》第四册已指出《史记·周本纪》之误,认为“古公亶父”之“古”是“昔”之义。孙作云先生考证:“‘公亶父’不能称为‘古公亶父’,或‘古公’。《诗经》四字一句,故在‘公亶父’前加一‘古’字,以足其文。司马迁不察,在《史记·周本纪》中一再曰‘古公亶父’或‘古公’,这是不对的。”[50]杨宽先生论曰:“公亶父如同公刘、公非、公叔祖类一样,以‘公’为尊称。《史记》称为‘古公亶父’是不对的,《诗经》四字一句,前加‘古’字,是‘昔’的意思”[51]。“称他为太王,是出于文王称王以后的追述。”[52]此论与孙作云先生之说相近,应以“公亶父”之说为准确。至于“公亶父”、“周太王”或“太王亶父”为一前一后的二人之说,显然不妥,应是亶父的不同称谓,无可怀疑。(www.xing528.com)

2.公亶父迁徙岐阳的原因

自公刘迁豳建立方国后,传八代未曾迁都,传至公亶父时为何要迁都呢?多数学者相信先秦文献及《史记》的记载和说法。《诗经》中对公亶父迁都的原因没有作正面叙述,战国时代的《庄子·让王篇》记载:“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孟子·梁惠王下》云,“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所欲者,吾土地也’,“我将去之”。《史记·周本纪》据《孟子·梁惠王下》云:“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周人自然不愿意说自己的祖先公亶父是被迫迁徙,所以将祖先饰为“忍让”、“仁义”,将迁徙说成是“善举”。王玉哲先生说:“由此观之,太王不愧为仁惠爱民的首领。其避狄徙新地而居,也很轻易,可知远古地广人稀,一般多可自由占据土地,传之子孙,那种像后世必须受某某封,或受某某赐予的制度尚未发生。所以,也可能当时古公亶父已有太王之称。”[53]其实,公亶父还是为戎狄所迫,不愿意征战而伤害士民,便主动撤出豳地。抑或戎狄势力强盛,公亶父没有取胜的把握,只得退让。说其“仁惠爱民”,也不尽如此。他只带领亲近的臣、吏、民悄悄而去,将大部分黎民留在戎狄族区域内,怎能谈到“爱民”?“乃与私属遂去豳”,又何曾不是担心整体民众的大规模迁徙,会引起戎狄注意而带军拦截呢?孙作云先生说:“战国时代的《孟子》、《庄子》皆说太王迁岐是由于受到戎狄的侵略。按周人从事农业生活,有城郭村落定居;戎狄从事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文化落后,对从事农业的人进行掠夺,是常有的事。因此,这些说法皆可信。”[54]这些论述或考证,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至公亶父时代,戎狄会如此猖獗呢?我们就得再探寻更深层次的原因。

商代时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西戎系的混夷和串夷。《诗经·大雅·皇矣》云:“串夷载路。”郑(玄)笺云:“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但殷墟卜辞记载的串夷,则称贯夷,与混夷不同。当以卜辞之说为是。而在豳地之北则主要是北狄系的薰育、鬼方及犬戎,有时又泛称为薰育。《孟子·梁惠王下》云:“惟智者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犭熏鬻。”豳国至高圉、亚圉时代已比较强盛,武丁对其已较为重视,发生了比较密切的关系,卜辞中已有“周侯”之称。由豳方国至周诸侯国,标志着周的社会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武丁时期的卜辞,有不少关于周侯的记载,说明周与商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周诸侯国的不断发展、强盛,引起了武丁的担心,便利用“犬侯”的力量侵犯周土,迫使其迁徙。《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由于殷朝的国力衰落,失去控制大局的力量,再加上暴虐的统治,引起四方部族向中原侵扰。“犬戎寇边”只是“诸夷皆叛”的结果之一。殷室中衰,固然失去控制四夷的力量,同时也失去统治属国的力量。周国一方面遭到了戎狄侵扰的损害,另一方面却摆脱了殷朝不少的压力,因此就可以在不断和戎狄部族的战争之中,逐渐扩大统治地区,逐渐强大起来。这种形势就是从公亶父迁都岐阳以后开始的。因此,公亶父迁都的主要原因应是戎狄的侵迫。次之,是武乙时期王室衰弱,放松了对“周侯”国的控制和压迫,公亶父得以迁徙避难,去另辟新土。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认为,周人的迁都与殷商之屡迁无异。寻找土地的深层意义,是古公要与商分庭抗礼。此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谭戒甫先生亦说,《孟子》、《吕氏春秋》及《史记》等书,记载的太王迁岐避戎之说不可信。太王之所以由豳迁岐,是想铺平一条东进的道路,目的是为了向东扩展,为其子孙灭殷商做准备[55]。此说显然有些偏颇,公亶父迁徙的初因确是“避戎狄”,迁岐后因摆脱了殷王的压迫和控制,国家经济才有所发展,并非当初迁徙就是为了灭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