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颅脑外伤麻醉:创伤麻醉学与重症监护治疗

颅脑外伤麻醉:创伤麻醉学与重症监护治疗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颅脑外伤的麻醉创伤发生时,颅脑外伤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重型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可达30%~50%。

颅脑外伤麻醉:创伤麻醉学与重症监护治疗

第一节 颅脑外伤的麻醉

创伤发生时,颅脑外伤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重型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可达30%~50%。颅脑外伤既有脑组织及血管本身的挫伤;裂伤、出血、血肿形成等原发损伤,又有脑水肿,脑组织缺血、颅内高压等继发性损害,其预后与其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均密切相关。围术期与麻醉密切相关的氧供需平衡紊乱,循环波动、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等均可显著影响颅脑外伤的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并且相互影响,因而适当的围术期及麻醉处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及特点

1.颅内高压其发生原因有:颅内血肿、脑出血、脑水肿、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

2.脑损害 除颅脑外伤导致的原发性脑损害外,脑水肿、颅内高压、失血性休克、脑缺血缺氧、血脑屏障破坏等可引起严重的继发性脑损害。

3.意识障碍 严重颅脑外伤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很好配合,麻醉方法的选择多为全身麻醉

4.呼吸系统的异常 ①呼吸道梗阻;②误吸;③应激性肺水肿;④脑疝;⑤呼吸肌麻痹等。

5.循环系统的异常 ①失血性休克;②循环系统中枢的功能障碍及循环衰竭;③颅内高压代偿性引起血压升高;④手术减压后血压骤降等。

二、麻醉处理

1.术前准备

(1)询问病史及查体,主要注意:

①详细了解病史及查体。

②详细询问受伤的情况。

③评估其昏迷程度。

④进行一些神经系统的专科查体。

(2)术前用药应进行个体化用药,须要注意的是:

①意识消失后的患者可不用镇静药,谵妄、躁动的患者则须加大镇静药的用量。

②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或加重呼吸抑制,应慎用。

③同时适量应用抗胆碱药以减少分泌物。

2.麻醉药物的选择 颅脑外伤的理想的麻醉药应具有的特点:

(1)不引起颅内压和脑血流量的增加。

(2)不引起血压下降;能降低脑代谢率。

(3)不引起术后呼吸抑制或苏醒延迟等。

因此选择麻醉药时应尽可能兼顾以上方面;常用的麻醉药物中,硫喷妥钠、依托咪酯、丙泊酚、苯二氮img14类药物、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芬太尼、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罗库溴铵等均可较好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中。

3.麻醉方法 除患者意识清晰、无脑损伤、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能配合手术、手术较简单者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外,一般多选择全身麻醉。

(1)全麻诱导

①采用静脉快速麻醉诱导。

②插管时仍应保持循环平稳。

③麻醉深度宜稍深。(www.xing528.com)

④充分肌松及通气,以减少插管和二氧化碳的刺激,防止加重颅内压高压。

(2)麻醉维持

①多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

②N2O有加重气体栓塞的可能性,应禁用或慎用。

③选用不增加脑血流的挥发性麻醉药。

④颈椎骨折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纤支镜气管插管、清醒气管插管或盲探气管插管。

⑤麻醉过程中保证通气充分,使PaCO2低于40mmHg。

(3)拔除气管导管,对术前有深昏迷、脑外伤或水肿严重、重要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手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应慎重,如条件允许时可术后呼吸机支持治疗一段时间后再行拔管,避免升高颅内压或通气不充分,同时还可减少脑代谢。

4.循环管理

(1)监测方法

①宜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直接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等。

②必要时可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心脏和循环功能进行有效监测,能及时发现和诊断气体栓塞。

(2)循环的维持

①围术期其平均动脉压应维持于稍高的水平,一般不应低于75mmHg。

②手术开颅后颅内压几乎为零,其平均动脉压则可适当降低,可维持于60mmHg左右。

③还应维持其血液红细胞比积应不低于30%,使血液具有相对正常的携氧能力。

5.控制颅内高压

常用的降低颅内压的方法有:

(1)体位变化,术中可抬高头部15°~20°,尽量不旋转和屈曲颈部,使头部血流回流良好。

(2)及早应用利尿药,如甘露醇、呋塞米等,使脑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并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水肿。

(3)控制液体入量:①颅脑外伤患者术中及术后早期补液量可减少为正常时的1/3~1/2;②输液应以生理盐水、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及醋酸林格液为宜;③使用高渗液可减轻颅内压,同时维持血容量相对正常。

(4)适当过度通气,PaCO2应维持在25~30mmHg。

(5)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应注意防止消化道溃疡、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等。

(6)手术减压,可进行脑脊液引流、清除颅内占位、去颅骨瓣等。

6.监测

(1)严重颅脑外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尿量等。

(2)有条件时还应进行颅内压、脑电图、脑氧饱和度等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围术期的继发性脑损害或并发症,改善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