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代舞蹈与戏剧因素,包括民间舞蹈及戏曲演出

宋代舞蹈与戏剧因素,包括民间舞蹈及戏曲演出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宋代舞蹈主要有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宋代舞蹈与戏剧因素,包括民间舞蹈及戏曲演出

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www.xing528.com)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器》。《鄮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