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玩世现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探析

《玩世现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探析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玩世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岳敏君也比较早的开始用大笑着的“自己”的形象作为作品的主题。当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用泼皮的形象消解掉作品的意义,这种无意义就成为他们存在的最大理由。(旁注)1“玩世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栗宪廷于1991年8月完成的名为《“无聊感”和“文革”后的第三代艺术家》的文章中。

《玩世现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探析

玩世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出现了“玩世现实主义”1的潮流,这股潮流几乎同时在文学电影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弥漫,在美术界以1991年“方力均、刘炜画展”为标志,同年曾梵志在武汉也举办了个人展览。他们和岳敏君、杨少斌、宋永红、王劲松等这些大都出生在60年代的艺术家和上一代的艺术家相比,突然失去了集体性的信仰,被抛入社会的变化大潮中,在他们的作品中缺失了理想主义的情调,不再直接指向某一种永恒之物,而直接面对生活,表现其中看似无意义之事,打哈欠、傻笑……。刘炜和方力均都是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毕业生,这二人1991年和1992年接连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两次合作展览。刘炜的作品主题十分丰富,除了频繁出现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姐妹等,一切他感兴趣的人或事都有可能出现,包括风景动物骷髅植物、古代图像等等,他戏谑地表现着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超越我们对美的认识,在不断的打破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刘炜相比,方力均更为直接,作品多由光头、水、婴儿这三个主题构成。从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起,方力钧就开始展出他以“光头”为主题的作品。光头在改革开放早期的中国社会似乎和流氓、小混混有着天然的观念上的联系,显示出明确的叛逆意识,但这种意识的流露又恰恰隐晦在无意义或无聊的表情之中,充满调侃的作品正是艺术家生活的真实再现,无聊生活中的青年被置于各种奇怪的背景之前,结合出强烈的荒诞感,是生活之景,却不是生活之时。1993年,方力钧参加了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同年他的作品《打哈欠的人》登上了《纽约时报》11月刊的封面,玩世现实主义逐渐被西方世界所接受,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潮流之一。玩世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岳敏君也比较早的开始用大笑着的“自己”的形象作为作品的主题。在岳敏君的自述中,他承认受到了“一些已开始做失落感觉的作品”的艺术家的影响,1993年他实验了几张一排排人的作品之后,开始在绘画中引入“自己”的形象,自此,大笑的自己成为岳敏君的作品符号。这种笑不代表任何的情绪,只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达。当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用泼皮的形象消解掉作品的意义,这种无意义就成为他们存在的最大理由。岳敏君2007年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玩世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表面上看,由于商业上的成功,他们的艺术表现风格被另一些艺术家所接受,流行一时。但实际上,他们对社会和生活不断反思的精神被以后的一些艺术潮流接续下来。

(旁注)1 “玩世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栗宪廷于1991年8月完成的名为《“无聊感”和“文革”后的第三代艺术家》的文章中。

岳敏君 WESTERTOREN 油画 120x80cm 1998(www.xing528.com)

方力钧 呐喊的人 油画 200×230cm 1991-1992

刘炜 看电视的父亲 油画 75×95cm 1991-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