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难:十二经寸口及其反应研究

第一难:十二经寸口及其反应研究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1],独取寸口[2],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当五脏六腑及其相应的经脉发生病变时,都会影响到肺经,而在寸口部位出现一定的反应。指脉内血液环绕遍行人身一次为一度。《难经》作者继承了“独取寸口”学派并创“寸关尺”三部之说,故开篇第一难首论“独取寸口”的内在机制。其中每一处常因处于或接近十二经脉循行乃至十二经穴位而得名。

第一难:十二经寸口及其反应研究

第一难

【原文】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1],独取寸口[2],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3]:寸口者,脉之大会[4],手太阴之脉动[5]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6],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7],脉行五十度[8],周[9]于身。漏水下百刻[10],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11],为一周也[12],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13],故法[14]取于寸口也。

【提要】

提出了“独取寸口”的切脉方法,并指出切按寸口脉能判断五脏六腑的疾病及预后,这是因为寸口脉为脉气汇合的重要部位,能反映全身经脉、脏腑气血的活动情况。

【注释】

[1]十二经皆有动脉:动脉,指十二经脉循行部位的浅表处能触摸到的搏动应指的脉段。中医学认为在十二正经的一定部位上,各有搏动应手的动脉,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神门;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阳三焦经的禾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冲、冲阳;足少阳胆经的听会、颔厌等经穴;触按在这些部位上,都能感觉到有动脉搏动,所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

[2]独取寸口:独,副词,仅、只、只有。寸口,《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这里指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是两手桡骨头内侧的诊脉部位。因它和手腕的鱼际相距一寸,故称寸口。通常把寸、关、尺三部,总称为寸口。本难的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也是指这三部而言。

[3]然:《说文》“然,烧也”,这里用作答辞。是,对。表示同意。《广韵·先韵》:“然,是也。”

[4]脉之大会:会,会聚。大会是形容总的会合之处。因寸口的部位,属于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故它和所有的经脉都有密切的联系。当五脏六腑及其相应的经脉发生病变时,都会影响到肺经,而在寸口部位出现一定的反应。因此这个部位,是十二经脉的经气汇聚之处,故称为脉之大会。《难经正义》注:“手太阴,肺之经,言肺主气,十二经之动脉,皆肺气鼓之,故肺朝百脉,而大会于寸口。”

[5]脉动:《脉经》《千金》均作“动脉”,可通。故历代注家多从之。作“脉动”亦通,意指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脉动”之处。

[6]定息:息,止也。定息,指一次呼吸的终止,一呼一吸为一息。

[7]一万三千五百息:是指一昼夜中呼吸的次数。《增韵·职韵》:“息,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根据《灵枢·脉度》篇和《灵枢·五十营》篇的记载,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各一,共计有二十四脉,再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跷脉,共合二十八脉,环绕全身一周,它的总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按每息气行六寸计算,环运二十八脉一周,需要二百七十息(270息×6寸=16丈2尺),所以一昼夜中,气行在全身运转五十周,共循行了八百一十丈,需要一万三千五百息(270息×50=13500息)。

[8]度:量词。回、次。指脉内血液环绕遍行人身一次为一度。

[9]周:动词。环绕、循环或遍周、遍及。(www.xing528.com)

[10]漏水下百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是用铜壶贮水,水滴下漏于水壶,壶上有刻度,标明时刻,滴水到一百刻为一天,作为计时标准。漏水下注百刻,就是经历了一昼一夜的时间。

[11]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阳、阴:指昼、夜。白昼为阳,夜晚属阴,故谓之阴、阳。《卢经哀腋》:“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荣与营通,荣卫即营卫。阳是指白天,阴是指夜间,度是指在全身环绕一个周次。营卫的循行,是循着不同的径路,分别在体内运行。行于阳、行于阴各二十五度,就是营卫在一昼夜之中,分别在全身运转了五十周,然后作总的会合。(详见《灵枢·营卫生会》等篇)。

[12]一周:此指脉中气血在一昼夜环绕人身五十次后,要在于太阴肺经于夜半子时大会一次,故曰一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常与营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也。”

[13]终始:指气血循环运行的起止点。因为气血营养着五脏六腑,是沿经脉循行的,手太阴肺经是其循环的起始点,也是各脏腑经脉环流的终止点(即大会点),而寸口既是脉之大会,又是手太阴肺之脉动处,为脉气变化的敏感点,故谓其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14]法:指诊脉取位方法。又,《难经正义》:“法,诊法也。”

【白话解】

一难问:十二经都有动脉搏动显现,而单独取按手部寸口的脉象,用以诊断五脏六腑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良恶,这是为什么呢?

答:寸口部位,是十二经脉之经气聚集、会合的部位,为手太阴肺经经脉的搏动处。正常人一呼脉气行三寸,一吸脉气也行三寸,一次呼吸终了,脉气共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脉气在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共行五十个周次,环周于全身。在昼夜百刻的时间内,荣卫在白天循行二十五周次,在黑夜也循行二十五周次,这就是营卫昼夜间运行的周遍情况;所以五十周次重又会合于手太阴肺的寸口。寸口的部位,是五脏六腑气血循环运行的起止点,所以诊脉依据气血运行法则可以独取于寸口。

【解析】

中医的脉法理论,在《内经》以前已经形成。但有不同的学派。《内经》中对于“遍诊法”“三部九候法”及“独取寸口法”均有记述。《难经》作者继承了“独取寸口”学派并创“寸关尺”三部之说,故开篇第一难首论“独取寸口”的内在机制。关于“十二经皆有动脉”,是指我们人体表浅部位有多处按之可得的动脉显现处,这是“遍诊法”和“三部九候法”的诊脉基础。其中每一处常因处于或接近十二经脉循行乃至十二经穴位而得名。诊得“十二经动脉”的变化,严格讲是较全面、较完备、获得信息较多的诊脉法;但此种方法受气候、封建礼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难经》以后逐渐趋向于“独取寸口”,对此有学者认为它使诊脉局限化了,所获得的病理信息也必然会不足。“独取寸口”,是基于寸口脉是手太阴肺经动脉,而肺又“朝百脉”通会全身的说法。此种说法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

1.“独取寸口”的内容 《难经》在古代十二经皆有动脉以切脉诊断的基础上,单独选择两手寸口太阴经的动脉,作为切脉部位,提出了“寸口脉为脉之大要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的理论,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及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并提出“脉有三部, 部有四经”以及十二经脉在寸、关、尺的相应部位等一整套切脉诊法,初步形成了“独取寸口”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独取寸口”主要见于《难经》第一难、第二难和第十八难。此难明确提出了“独取寸口”切脉法。寸口是手太阴经动脉搏动之处,在寸口部位切脉,可以测候全身经脉气血的基本情况。开篇立意。正如滑寿所云:“此越人立问之意,所以独取夫寸口,而后世宗之,为不易之法。著之篇首,乃开卷第一义也。”

2.“独取寸口”的机制 这段经文指明两点,一是寸口乃脉之要会,二是肺手太阴司呼吸。经脉的运行,因呼吸而行于全身,所以寸口脉可以候五脏六腑之气。《难经集注》曰:“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见于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逆顺,知其死生也。”寸口是“手太阴所历之处”,属于肺经的动脉。心主血脉,肺主气,血随气行,所以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都与肺气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五脏六腑有病,气血运行失常,可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独取寸口”的机制,《素问》中亦有论及,如《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脉之源始于胃,输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经历于五脏六腑,百脉又朝于肺,故脏腑之病变,可通过经脉而反映于寸口。综上所述,“独取寸口”以诊五脏六腑之病,其道理主要是:①肺主气,气为血帅,全身气血之盛衰及其运行失常必然见于手太阴之脉。②经脉起于中焦,循行五脏六腑,又复会于手太阴。中焦乃脾胃所居,脾胃为后天之本,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故五脏六腑之病变可以反映于寸口之脉。

3.“独取寸口”的源流 《内经》的诊脉方法,包括全身三部九候诊脉法和人迎寸口诊脉法,没有独取寸口的说法,但《素问》中有单纯讲寸口诊的地方。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欲知寸口脉太过与不及,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之脉中手长者,足胫痛。寸口脉中手如从下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中手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尺脉缓涩者,谓之解衣安卧。尺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这里以寸口脉与尺脉对举,寸口是寸关尺之寸口,尺亦是寸关尺之尺。杨上善注:“口者,气行处也。从关至鱼一寸之处,有九分之位,是手太阴气所行之处,故曰寸口。”“从关至尺取一寸以为尺部,尺部又阴,以阴气多,懈惰安卧也。”《内经》中亦有三部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此乃指人体全身上、中、下三部,九个动脉部位而言的“遍身诊脉法”。此与《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的“独取寸口诊脉法”迥异。《难经》在古代脉学基础上,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并逐渐取代了《内经》三部九候诊脉法。由于此法从理论到应用更简便易行,因此得到普遍应用。可以认为这是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在全面继承、系统整理前世脉学精华基础上,对“独取寸口”理论加以完善。如:对寸口三部定位方法,首次提出以腕后拇指侧高骨的部位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一定位法是对《难经》寸口三部定位法的重大改进。对于有关寸口三部脉分候脏腑问题,《脉经》在继承《难经》理论基础上,亦提出了新的见解。《难经》以右尺候心包络与三焦,而《脉经》以右尺候肾与膀胱,并隐然含有右尺候右肾命门之意,这一认识显然比《难经》前进了一步。总之,后世脉学之“独取寸口”理论,正是在《内经》《难经》《脉经》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完善的。

关于“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的说法,是源于《内经·灵枢》中的《营卫生会》《五十营》《卫气行》等多篇的理论。其中昼夜间呼吸定息的次数,古人计算与实际有误。呼吸而脉行,是基于“气推动血液运行”的理论,但“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显然是出于揣测。“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是源于《灵枢·卫气行》的说法。其观点是,昼夜之间,太阳绕黄道一周(地心说),历经二十八星宿。太阳每行一星宿(又称一舍),人体气血沿十二经脉循环运行一周又十分身之八周次(即1.8周)。五十周即二十八乘以一又十分之八而得之积(实为50.4),而余数不计。这种说法是出于“天人相应”思想的一种推测。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沿黄道附近标定日月运行的二十八组恒星坐标。有在黄道南纬,有在黄道北纬,其间距相差悬殊,但从《内经》原文分析,当时在计算中是把它等距离计算的。就其方法而论,由此来分析气血运行分度理论的依据有待研究。徐灵胎按云:“首发一难,即与《灵枢》《素问》两经不合。《素问·三部九候论》明以头面诸动脉为上三部,以两手之动脉为中三部,以股足之动脉为下三部,而结喉旁之人迎脉,往往与寸口并重,两经言之不一,独取寸口者,越人之学也。自是而后,诊法精而不备矣。又按:十二经之动脉,《明堂针灸图》《甲乙经》诸书,指称动脉者二十余穴,然与寸口之动微别。惟《灵枢·动输》篇帝问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何以独动不休,下文岐伯之意,盖指太阴之经渠、少阴之太溪、阳明之人迎言,则可称动脉者,唯此三穴,故亦用以诊候,其余不过因其微动以验穴之真伪,俱不得称动脉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