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针灸康复法,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

中医针灸康复法,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灸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针灸疗法主要有针法、灸法、拔罐及其他特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痛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领域的康复治疗中。针灸康复重在调节失常的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络功能,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之建立正常平衡,恢复缺失的功能。电针的适应证基本与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

中医针灸康复法,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

针灸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针灸疗法主要有针法、灸法、拔罐及其他特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痛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领域的康复治疗中。针灸康复重在调节失常的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络功能,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之建立正常平衡,恢复缺失的功能。针灸康复主要用于精神病老年病、慢性病、残疾病,以及许多急性病证愈后的康复治疗;如截瘫、中风偏瘫、面瘫、骨折后期、高血压病、软组织损伤、退行性骨关节病、冠心病、遗屎、尿失禁等疾病。

一、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穴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运行,以调整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常用疗法。针刺疗法多种多样,诸如毫针、颈针、手针、耳针、头针、火针、足针疗法等。近年来针刺疗法与其他治法相结合,又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如针刺与电刺激相结合而成为电针疗法,与药液相结合而成为穴位注射疗法等。

1.毫针疗法

毫针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针具,是针刺疗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不同穴位和病情的需要,毫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临床治疗时强调辨病证而取穴,注重采用相适应的手法,以增强疗效。毫针疗法具有调节全身气血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操作方便、起效迅速。

毫针操作时,持针之手称为“刺手”,另一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进针称为“压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将腕、臂、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柙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具能够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不致摇晃和弯曲,力达针尖;减少疼痛和协助调节、以利于进针、控制针感;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在针刺操作中,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施行补泻、获得针感、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效果、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方面。针刺作用的基础首先要得气,即使病患产生针刺感应。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涨、重等“经气”感应,谓之得气。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腧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既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和调气的目的。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患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min。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顽固性、慢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2.电针疗法

电针是指在针刺入人体穴位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脉冲电流,利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电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并提高对某些疾病的疗效。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但应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2~3对穴位为宜。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加以针刺。电针的适应证基本与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二、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灸穴位或患处,借助温热的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炷灸等。

(一)艾条灸

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每次灸15~30min,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患身上,以防烫伤。在腹、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灸盒;即病患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达到艾灸局部的目的。

(二)艾炷灸

将艾绒制成大小适宜的艾炷,点燃置于施灸部位而治病的方法称为艾炷灸。临床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于病患皮肤上施灸的方法。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癒后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化脓烧伤,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间接灸也称隔物灸,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是隔姜灸、隔蒜灸,根据需要准备切成薄厚0.2~0.3cm,直径2~3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数片,放于穴位并上置艾炷,点燃待病患感灼热时即更换艾炷,连灸3~5壮。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炷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他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为间接灸法。

(三)艾灸疗法在中医康复中的应用

虚寒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内关、足三里;脾虚型腹泻灸天枢(隔姜灸)、神阙(隔盐灸)、足三里、肾俞、脾俞;虚脱、四肢厥逆灸百会、神阙(隔盐灸)、涌泉;虚寒型痛经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虚寒性腰痛肾区放灸盒;风寒湿痹灸局部关节临近穴位。

三、其他针灸疗法

(一)耳针疗法

耳针是指使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以耳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几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已迅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耳甲;与胸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耳屏四周。耳针法临床常用的处方选穴原则主要有:

(1)辨证处方选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学说,选取相应耳穴,如骨痹、耳聋耳鸣、脱发等取肾穴;因肾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故取肾穴主之;又如偏头痛,取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可取胆穴治之。

(2)按部位处方选穴法,即根据病患患病部位,选取相应耳穴;如胃病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关节穴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如月经不调,可取内分泌穴位;消化道溃疡取皮质下、交感穴等。

(4)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取穴法,如神门穴有较强的止痛、镇静作用;耳尖穴对外感发热、血压偏高等有较好的退热、降压效果等。耳针法的刺激方法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压籽法、埋针法、毫针法、温灸法、刺血法等数种,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上述耳针处方选穴原则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互用。选穴时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用穴要少、要精。耳针在临床康复治疗的疾病很广,不仅用于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对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二)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主要依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和西方医学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理论,从而选取相应的头穴线来治疗疾病。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顶区、颞区、额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如顶颞前斜线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等相关病症,中2/5治疗上肢瘫痪等病症,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声障碍等。头针治疗时还可以和其他方法配合应用。

(三)火针疗法(www.xing528.com)

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祛腐生新等作用。施治时既可刺入穴位,亦可刺入某些病变的局部;临床常用于治疗痈疽、瘸疬、风寒湿痹、腱鞘肿痛、乳腺炎、脓肿已成及瘘管等病证。采用火针时要注意防止感染等副作用。

(四)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特定穴位,利用羊肠线在经络穴位内的持久刺激作用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应结合病证选穴,通常采用穿刺针埋线法、三角针埋线法、切开埋线法、穴位结扎法等方法埋线,主要用以治疗哮喘、胃痛、腹泻、遗尿、癫痫、痿证等病证。

(五)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中、西药注射液注入相应穴位中,以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效能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当归黄芪板蓝根、丁公藤等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B12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用水等。穴位注射疗法应用范围较广,凡针灸的适应证大多可用本法治疗。

(六)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对人体穴位施以外用药物刺激的一种穴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药物一般选择辛窜通窍、通经活络之品,如麝香、冰片、大蒜,或味厚攻伐之品如生南星、甘遂、巴豆、砒霜等,制剂包括散剂膏药、药饼等,如用膏药敷贴肺俞等穴治疗哮喘即是,主要用于腹痛、哮喘、咯血、跌打损伤、痹证、内脏下垂等病证。

(七)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疗法是用皮肤针叩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古代扬刺、毛刺、半刺等剌法的发展。采用皮肤针叩刺皮部,通过孙脉、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通行气血,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常用5支短针的梅花针、7支短针的七星针、18支短针的罗汉针叩刺病变局部,用于治疗内、儿科多种疾患和皮肤科常见病证。

四、针灸康复机制

中医经络内属脏腑,贯穿上下,外络肢节,通达内外,犹如网络,遍布全身,将人体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以利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针灸作用于各经络腧穴,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调理身体、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康复治疗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患年龄、身体虚实和机体功能障碍情况,在相应病变所属经脉及其相关经脉上选取腧穴,并进行相应虚实补泻刺激,以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促进脏腑、肢体功能恢复和改善。临床治疗中,针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调节经络功能

疾病发生,气血不和,外邪入侵,经络闭塞,不通则痛,就会产生疼痛、麻木、肢体不遂等一系列症状。如《素问》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通过腧穴经络的良性刺激,增强经络运行气血的能力,经筋、皮部、肌肉、骨骼和机体各部得以正常濡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由此得到改善或恢复。如针灸对中风偏瘫、痹证等的治疗主要是疏通经络、增强气血循环、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二)补虚泻实,调畅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整个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此消彼长的结果。脏腑功能与人体正气功能有直接关系,中医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有受纳排浊、化生气血、贮藏精气的功能。当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则受纳有限、生化无源、难以排浊,而致正气虚弱、邪气壅盛。脏腑疾病可以反映在经络腧穴上,经络肢体气血运行不畅也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针灸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经络腧穴,可以起到调和脏腑的作用。如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常有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及情志不畅等症状,可通过针灸心经、心包经及肝经的腧穴进行治疗。而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症、痛经、闭经等,可针灸肝经、肾经及任脉、督脉、带脉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时,针灸治疗对脏腑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机体内的抗病因素,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恢复肢体功能

诸多疾病均可造成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使病患不能正常活动。针灸可以通经活络,强筋壮骨,舒筋活血,使经筋、皮部、肌肉和骨骼得以濡养,使相应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如痹证所致的颈肩腰部疼痛、麻木和关节活动不利等都可以采用针灸相应经络腧穴进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肢体功能运动障碍、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等病证的康复,针灸疗法有肯定的疗效。

(四)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调节神志

神志功能包括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其正常与否与心、脑关系密切。针灸在调节人的神志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针灸相应的穴位,尤其是心经、心包经的井穴和督脉的百会、水沟等穴有醒神开窍、益智健脑和宁心安神的作用,可以使病患的神志功能恢复正常。如失眠、健忘可以通过针刺心经等相关腧穴进行治疗,有改善睡眠、消除健忘的功效。另外对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小儿脑瘫等证,针灸疗法可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附】现代研究

针灸疗法是中医康复医学的重要康复手段,同时也是现代康复医学中一门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机体功能,促进残障恢复。目前针灸康复治疗最多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疾患,有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电针治疗足三里、外关等穴后,能显著升高再灌注;运用头针刺激小儿脑瘫病患,可提高病灶血流量,改善大脑皮质的缺血状态,提高脑组织的摄氧能力,迫使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苏醒,促进受损的神经元修复和再生,激发大脑的代偿功能,使病患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针灸治疗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如治疗坐骨神经痛能够促使病变部位加快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减轻炎症刺激,减少纤维瘢痕的形成,为神经功能和组织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穴位电针刺激对损伤的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针刺“足三里”穴,使脾虚大鼠血清中胃泌素、皮质醇的水平升高;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促进胃肠蠕动治疗消化不良,又可缓解胃痉挛而止痛;针刺天枢穴既可促进便秘病患的肠蠕动,又可使腹泻病患肠蠕动减缓。针刺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性,研究发现可有效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患机械胃扩张的内脏敏感性。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艾灸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如灸百会、气海等穴可使虚脱病患的血压回升,温灸病患足三里、石门等穴可降压;针刺曲池、足三里、风池、太溪等穴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线粒体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中显示,电针动物“内关”、“郄门”穴可明显减轻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呼吸针刺治疗可提髙不同病情程度哮喘病患的肺功能。

在免疫系统方面,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小鼠任脉“腋中”、“五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六穴可以提高应激状态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胸腺的影响,进而提高小鼠的NK细胞活性和白介素-2的活性,从而显现出针刺的促防卫免疫效应。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提高正常大鼠和免疫抑制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针刺治疗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与相应脑啡肽的合成和释放增多有关,并通过这些免疫递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发挥调节作用;艾灸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海马多巴胺系统是灸疗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中一条重要的神经体液性途径。针刺足三里、脾俞、肾俞、太溪等穴能提高女性血清雌激素水平;针刺大赫等穴可以改善女性的黄体功能,促进排卵,治疗月经不调和不孕;灸肾俞、足三里、大椎、关元等穴能增强甲状腺、垂体的合成分泌功能,促进机体代谢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