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讨中国传统前生学:气血津液学说

探讨中国传统前生学:气血津液学说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气血津液学说一、气气,《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云:“何谓气?……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虚则病虚劳,气尽则生命终止。可见气血关系之密切。古人有气旺生津、气随液脱、水停气阻之说,说明气与津液相互为用,相互影响。二者均源于饮食水谷,均属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津液又是血的组成成分,故又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之说。

探讨中国传统前生学:气血津液学说

第七节 气血津液学说

一、气

气,《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云:“何谓气?……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形体各个部分的精微物质。历代养生家、医学家均十分重视气,认为气是人之根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景岳全书》)。气属阳,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2.温煦作用

气属阳,将全身血液精微物质运行、充养周身,温煦肌肤体表,气血充沛则人体四肢温暖,反之则手足不温,畏寒肢冷。

3.防御作用

气卫于体表,有固密肌腠、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卫气不足,则外邪直趋于里,导致经脉气血脏腑疾病。

4.固摄作用

气有固摄血液正常行于脉中的作用,气虚失其固摄时,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表现为出血等证。

5.气化作用

人体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饮食物之精华转化为水谷之精气,再化生成气、血、津液;饮食物之残渣转化为糟粕;津液经过代谢转化为汗液尿液等,无一不是通过气的气化作用而得以实施。

此外,精、气、神的相互转化,也是气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升、降、出、入4种基本运动形式。气机调畅,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条件,气机不畅或逆乱,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故有“百病生于气”之说。(www.xing528.com)

人之主气,务必充沛。气虚则病虚劳,气尽则生命终止。几千年的养生实践证明,养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养生气功就是以气为契机,行气养生,治病强身,并总结出一整套气的理论和养气、练气的方法。

二、血

血,是脉中流动着的赤色液体,来源于水谷精微,化生于中焦脾胃。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血脉循行周身,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作用。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外,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藏神,主血脉。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以血脉为物质基础的。

血的生成、运行及其机能活动,与气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相依附,互相调和,互相制约,故在中医理论中常气血并称。《张氏医通》中云:“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血证论》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而血走。”可见气血关系之密切。

养生锻炼可以调养气血,使气血和畅,经脉流通,神气得使,形气得充,故养生得道者常见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三、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泪、涕、唾等。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肺之宣降,肾之蒸腾、气化,经三焦水道输布于全身。

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为滋润营养皮毛肌肤、五脏六腑,并有灌注孔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之功。其排泄液则对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起调节作用。

津液的产生与输布与气有密切关系。《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古人有气旺生津、气随液脱、水停气阻之说,说明气与津液相互为用,相互影响。

津液与血的关系更为密切。二者均源于饮食水谷,均属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津液又是血的组成成分,故又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之说。《灵枢·营卫生会》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历代养生家均十分重视津液,如在锻炼时注意如何使口中津液增多,并分口吞咽。还将此津液称作“琼浆”、“金津玉液”、“华池圣水”等。如古代功法十二段锦中,专门有“赤龙搅水津”、“神水再吞咽”等以漱津、吞津为主的功法。内丹术中的“玉液还丹”,就是将口中产生的津液,用意念缓缓吞咽入下丹田。现代研究证明,唾液中除含有淀粉酶外,还含有一些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养生气功不仅能促使唾液分泌量增加,而且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活性也增加,这对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