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血津液辨证方法详解

气血津液辨证方法详解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类: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辨证二、气病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1.气虚证是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气血津液辨证引起。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则妇女可见经闭。

气血津液辨证方法详解

一、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分类: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辨证

二、气病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1.气虚证 是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气血津液辨证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功能旺盛,气衰则功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2.气陷证 是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气而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旺盛,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肋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脏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3.气滞证 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引起气滞的因素很多,凡是病邪内阻,七情郁结,以及阳气虚弱,温运元力等,均能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

证候分析: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限于局部的胀痛,或疼痛攻窜移动的不同表现,故常称“胀痛”、“窜痛”、“攻痛”、为气滞疼痛的特征。人体气机以通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无论脏腑经络肌肉关节,皆能反应这一现象。气机郁滞,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因而在辨证时,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首先辨别病因。如食积胃脘,而致胃气郁滞;瘀阻经脉,可使脉道之气阻滞等。其次要联系病位,如胸痛以心肺病变居多,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四肢关节痛,多见于经络病等。所以对气滞证的诊断,除掌握胀闷疼痛的病理反应特点外,还须辨明病因,确定病位,才有实际意义。

4.气逆证 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5.气脱证 是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三、血病辨证

1.血虚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证,以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为特征。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至闭经。

2.血瘀证

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徵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证候分析: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气机受阻,不通则痛。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按压则气机更窒,故疼痛益甚而拒按;夜间阳气入脏,阴气用事,阴血凝滞更甚,所以疼痛更剧;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紫色主瘀,肿块在肌肤组织之间者,可见青紫色;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触及竖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为徵积。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得循经而外溢。其离经之血,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转而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因而瘀血引起的出血,其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血色多见紫暗,且有血块夹杂其中。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则口唇爪甲紫暗。由于瘀阻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致,如瘀阻皮下,则皮下紫斑;瘀阻肤表络脉,则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腹部青筋暴露,瘀阻下肢,常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则妇女可见经闭。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常为瘀血之征。

3.血热证

临床表现:咯血,吐血,尿血、衄血,舌红络,脉弦数。

证候分析: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审证要点。血之运行,有其常道,脏腑火热,内迫血分,血热沸腾,致络伤不能循其常道而血溢,由于所伤脏腑不同,故出血部位有异,如肺络伤则多见咯血;胃络伤则多见吐血,膀胱络伤则多见尿血。衄血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不同,皆与所属脏腑之火热炽盛,络脉损伤有关。血热为实证,气血充盈脉络,故舌质红绛,脉行加速,血流涌盛,故脉象弦数有力。

4.血寒证

临床表现:疼痛多见于手足,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涩。

证候分析:血寒证,以手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主要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得畅达,而见局部冷痛,肤色紫暗。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此证还常见于妇女,在经产期贪凉饮冷,致寒客血脉,宫寒血瘀,而见少腹冷痛;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则形寒肢冷;瘀滞胞宫,经血受阻,所以月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营于舌,故舌质淡暗苔白。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涩脉主瘀,脉沉迟涩,为血瘀证的脉象。

四、气血同病辨证

1.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出现的疼痛痞块为审证要点。肝主疏泄,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导致疏泄失职,肝气郁滞而致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肝性失制,则性情急躁易怒。肝郁日久不解,脉络失和,血行不畅,终致瘀血内停,渐成胁下痞块。气滞与血瘀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瘀,终因瘀阻而反碍气机,故疼痛益甚,如针刺刀割,部位不移而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经血不畅,继发闭经。肝脉绕阴器,抵小腹,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而致痛经。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2.气虚血瘀证(www.xing528.com)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元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3.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血两虚证,以气虚与血虚的证候共见为审证依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不得外养肌肉致形体瘦弱。

4.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如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5.气随血脱证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气随血脱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诊断依据。气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出血,则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失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五、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临床表现: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津液不足证,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现象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机体内而脏腑,外至肌肤,均有赖于津液的濡养。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外不能濡养肌肤,则皮肤干燥枯槁,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则溲少便干。津液不足,血液化生亦减少,津血亏虚致生内热,故舌红少津,脉见细数。

六、阳水、阴水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1.阳水 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头面水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常伴见恶风、恶寒,发热,肢节酸重,苔薄白,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感受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水津失布,泛溢肌肤,风与水合而成水肿,故又称风水相搏证。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所以水肿先见眼睑头面,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本病上焦失宣,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所以来势猛疾,很快蔓延全身,肤表发薄光亮。由于风邪引发,故首先出现恶风、恶寒、发热、肢节酸重,咽痛等卫表症状。风水相搏,其证属实,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

若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职,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范畴。其肿逐渐遍及全身,来势较缓。脾主四肢肌肉,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沉重困倦,脾气受困,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脾胃相为表里,脾病及胃,湿蕴中焦,不能腐熟水谷,则脘闷纳呆;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白腻苔,沉脉,皆为湿邪内盛的征象。

2.阴水 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由病久正虚,劳倦内伤,房室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阴水以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要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而为阴水。水势趋下,故肿从足部开始,尤以腰以下为严重,按之凹陷不起。脾虚不能温运水湿,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脾病及胃,中焦健运失常,则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脾主肌肉,脾虚水湿内渍,则面色白,神疲肢困。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舌体则舌淡,水湿内盛苔白滑,病本在里,故见沉脉。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或肾阳亏虚,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均能成为阴水。阳虚的水肿,较脾虚水肿更为严重,故肿势日益加剧。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肾阳虚不能温养腰膝,则酸痛而冷;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面色白,为阳虚水停之象,灰滞为肾虚水泛之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肾阳虚衰,水寒之气内盛,气血失温运之力的表现。

七、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临床表现:

痰饮:饮留胃肠,为痰饮。症见脘痞腹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食欲减退。

悬饮:饮留胸胁,为悬饮。症见胸胁胀闷作痛,咳喘引痛。

溢饮:饮溢四肢,为溢饮。症见身重困倦,下肢水肿。

支饮:饮停胸肺,为支饮。症见咳逆喘息,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

上述均可见舌苔白滑或厚腻,或舌淡体胖,脉沉弦而滑。

证候分析: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胸闷;饮为阴邪,质地稀薄,故痰液清稀色白量多;饮阻气道,肺气逆而不降,故喉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本证往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导致心阳受伤,水饮凌心而见心悸;脾胃阳虚,可见下肢水肿,饮停胃肠,气机不畅,故脘痞腹胀。水在胃,胃中有振水声,水在肠,肠间有漉漉水鸣声。由于水饮内停,腐熟功能失常,胃气逆而向上,故见泛吐清水,食欲减退,饮停胸胁,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气道受阻,络脉不利,故胸胁胀闷作痛。饮邪内阻于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弦脉主饮,为水饮病常见的脉象。

八、痰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临床表现:咳喘咳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疠气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

证候分析:判断依据为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咳痰,气为痰阻,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痰滞于胃,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涎随之升越。由于胃气为痰所遏,清阳不得上升,所以头晕目眩。痰迷于心,心神受蒙,可见神志昏糊。癫证,狂证,亦与痰迷心窍有关,但癫证多为痰浊,狂证多为痰火,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痰迷心窍,喉中大多也有痰声,这是痰随气逆的缘故。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局部气血不畅,凝聚成块,在颈多见瘰疠,气瘿,在肢体多见痰核,在乳房多见乳癖,在咽喉多见梅核气,即喉中有异物梗阻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证舌苔多腻,白腻为痰湿,黄腻为痰火,滑脉为有痰之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