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极简中医: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极简中医: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血、津液三者的形式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津液三者的生理功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由血的含义可知,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气的功能贯穿于津液生成的全过程。而当气的功能失常时,就会出现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而受阻,中医称之为气滞水停。临床治疗时,需采用补气摄津之法。

极简中医: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三者的形式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津液三者的生理功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它们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和血能载气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其中,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称为“气为血帅”。血能载气成为“血为气母”。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的作用。由血的含义可知,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水谷,转化成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最后转化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作用。所以叫做气能生血。气的功能强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气的功能不足,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在临床中,经常有患者一开始是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如果没有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就会导致血虚,出现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等症状。那么在实际临床中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可达到气能生血的作用。如当归补血汤的中当归与黄芪。当归的作用是补血和血,而黄芪的作用就是补气而生血。

2.气能行血 根据阴阳理论,气属阳主动,血属阴而主静。气的功能正常,则血液通过气的推动作用循行到身体各处。如果气虚或气滞,则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推动血行的力量随之减弱,导致血行阻滞,即为临床所称之为“气虚血瘀”与“气滞血瘀”。那么临床治疗因气虚或气滞导致的血瘀时,除了用活血药之外,还要配合使用补气、行气的药物。如血府逐瘀汤,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理气行滞,辅助其活血之作用。即行气活血化瘀。

3.气能摄血 气具有固摄作用。气能摄血,是气的固摄作用作用于血液的具体体现。气的功能正常,可以维持血液循行于脉中而不逸出脉外。如果气虚,则对血的固摄功能减弱,可能导致血不循经而行,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即为“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气不摄血的出血病证时,要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治疗。如气虚导致的崩漏下血,除了用固摄止血的陈棕炭、血余炭等止血指标之外,必须要用补中益气汤来固摄止血。能够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

4.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载体,气推动血并随着血一起运行到全身各处,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属阳易动,如果没有阴的约束很容易外脱,因此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血虚不足以约束气,或在大出血时,气失去了阴的约束,很容易发生脱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由于津液、血均属于阴,因此气与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类似,也存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以及津能载气的关系。(www.xing528.com)

1.气能生津 与气能生血类似,气能生津,是指气对津液的化生能力。津液的生成,与血同样来源于摄入的水谷而化生的精微物质。气的功能贯穿于津液生成的全过程。因此,气的功能正常,则津液充足,反之则津液匮乏。因此,当津液生成不足而出现口干、眼干、皮肤干燥时,滋阴补津液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通过补气生津的方法治疗。

2.气能行津 津液可以通过气的作用输布于全身各处,并且可以化津为汗、尿等排出体外。这个作用称为气能行津。因此,当气的功能正常时,津液可以顺利的输布至全身各处,使得脏腑、关窍、骨节、皮肤等到润泽,使得汗液、尿液可以正常排泄。而当气的功能失常时,就会出现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而受阻,中医称之为气滞水停。而水停以后,又会加重气的阻滞,进入恶心循环。因此,在治疗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时,要时时考虑气的功能是否正常。

3.气能摄津 津液能够正常的输布和排泄,与血一样,同样依靠气的固摄作用。在气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津液可以不过度的疏布和排泄,表现在人体可见汗与尿的正常排泄。而在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出现体内津液的过度流失,发生多汗、多尿、遗尿、流涕、流泪等病理表现。临床治疗时,需采用补气摄津之法。

4.津能载气 津液同血一样同属阴,也是气的载体,气也需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因此,当发生多汗、多尿及等津液流失的情况时,气也会随之流失,从而形成“气随津脱”之证。治疗时,需用滋阴纳气治法止汗和尿。如用山茱萸止汗、缩尿。

(三)血与精的关系

精与血可以相互化生,此谓之“精血同源”。临床常见血虚甚则出现肾精亏虚之证,而肾精亏虚也常常能导致血虚。因此在治疗量上往往补血与填精相伍为用。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有“津血同源”的说法。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属于液态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血与津液都属于阴。同时,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也常相互影响。津液与血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果血容不足如失血等情况出现时,津液会渗入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如果血液容量过多时,血液中的津液又会渗出血管。从而调节血量。因此,对于失血病证,不宜采用发汗方法,伤津则更伤血。而对于多汗或吐泻等津液耗伤的患者,也同样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以防更加耗伤津液。因此对于失血病证,要注意补阴生津,而对于伤津的病证也要适当配合养血补血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