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崩漏是月经病的表现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崩漏是月经病的表现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故本节将崩漏限定在月经疾病范围。崩漏为经乱之甚,其发病常非单一原因所致。崩漏的出血无定时,且持续出血不能自然停止。崩漏可表现为先有停经史,后出现阴道出血,但无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阴性,出血时有脱落成片成块的子宫内膜,但无胚胎物。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崩漏是月经病的表现

第八节 崩  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诸病源候论》首次简要概括了崩中、漏下的病名含义,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候·漏下候》云:“非时而下,淋漏不断谓之漏下。”《崩中候》云:“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有关崩漏的范围,古代多认为凡阴道下血证,其血势如崩似漏的皆属崩漏范围,至明代始有不同看法,如《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故本节将崩漏限定在月经疾病范围。至于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妊娠期、产褥期表现为如崩似漏的下血证,在诊断崩漏时应进行鉴别。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之无排卵性功血可参照本病治疗和处理。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虚、热、瘀三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常见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

1.脾虚 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气亏虚,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如《妇科玉尺·崩漏》云:“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2.肾虚 少女禀赋不足,天癸初至,肾气稚弱,冲任未盛;育龄期因房劳多产伤肾,损伤冲任胞脉;绝经期天癸渐竭,肾气渐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调摄和制约经血,因而发生崩漏。若肾阴亏损,则阴虚失守,虚火内生,扰动冲脉血海,迫血妄行而成崩漏。如《兰室秘藏·妇人门·经漏不止》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3.血热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内热,虚火内炽,扰动血海,加之阴虚失守,冲任失约,故经血非时妄行;血崩失血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素体阳盛,肝火易动;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温香燥助阳之品,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而成崩漏。如《傅青主女科·血崩·血海太热血崩》云:“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

4.血瘀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受寒、热邪气,寒凝热灼而致血瘀,瘀阻冲任,旧血不去,新血难安,发为崩漏。也有因元气虚弱,无力行血,血运迟缓,因虚而瘀或久漏成瘀者。

崩漏为经乱之甚,其发病常非单一原因所致。如肝郁化火之实热,既有火热扰血、迫经妄行的病机,又有肝失疏泄、血海蓄溢失常的病机。如肝气乘脾,或肝肾亏虚,可有脾失统摄、肾失封藏而致冲任不固的病机夹杂其中。又如阴虚阳搏,病起于肾,而肾阴亏虚不能济心涵木,以致心火亢盛,肝肾之相火挟心火之势亦从而相煽,而成为心、脾、肝、肾同病的崩漏证。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需排除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病变以及全身性和器质性疾患。a.既往多有月经先期、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病史。b.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c.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以及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

②症状:主要是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如山之崩,或量少淋漓漏下不止。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流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常继发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病因病机示意图

③检查:目的是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以及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各种病变,判断病情轻重及有无恶性病变。

妇科检查:出血来自子宫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无妊娠迹象。

辅助检查:a.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排除妊娠、生殖器官肿瘤或赘生物等;b.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功能检查等以了解贫血程度并排除血液病;c.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基础体温呈单相型;血清雌、孕激素及垂体激素测定等;d.有性生活史者,应做妊娠试验;e.诊断性刮宫:可止血并明确诊断。对育龄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可在出血前数天或出血6小时之内诊刮;对大出血或淋漓不净或不规则出血者,可随时诊刮取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有无排卵及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但对未婚患者,仅在药物治疗失败或疑有器质性病变、并征得本人或其家长知情同意后方可诊刮。

(2)鉴别诊断

①月经先期:仅表现为月经周期的缩短(少于21天),而经期与经量均正常。崩漏则表现为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三者全部异常改变。

②经期延长:仅表现为出血期的延长(>7天),似漏,但出血应在2周之内自然停止,而周期与血量无异常。崩漏的出血无定时,且持续出血不能自然停止。

③月经过多:表现似崩(量多、势急),但仅仅是单位时间内出血量多(7天以内),月经周期、经期均正常。崩漏的出血则表现为出血量多、势急,无周期性,常常先停经数月而又突然大下,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不能自然停止。

④经间期出血:周期时间很有规律性,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期(排卵期),出血时间多持续2~7天,能自然停止,出血量少于月经量。崩漏的出血,无明显的周期性,经量亦多,持续时间很长而不能自然停止。

⑤胎漏:先有停经,后出现阴道出血,但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宫腔内有孕囊、胎芽、胎心搏动等。漏下先有停经,后出现阴道出血,则无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宫腔内无孕囊、胎芽、胎心搏动等。

⑥异位妊娠:有停经史与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少腹疼痛后阴道有少量出血。B超检查可见孕囊在子宫腔以外部位(输卵管、卵巢、腹腔),若有盆腔内出血时,后穹隆穿刺阳性。崩漏可表现为先停经后阴道出血,但出血量多势急,虽有时有少腹疼痛,但不剧烈,无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无异常。

⑦堕胎、小产:先有停经史与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继而有阴道出血伴有阵发性小腹疼痛,有胚胎物排出。崩漏可表现为先有停经史,后出现阴道出血,但无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阴性,出血时有脱落成片成块的子宫内膜,但无胚胎物。

⑧赤带:虽带有血色,但质地为黏液而滑,有正常的月经周期和经期,赤带有臭气且伴有下腹坠胀,腰骶痠痛。若阴道炎则妇科检查见阴道壁充血,抓痕;若宫颈炎,则妇科检查见宫颈肥大、糜烂、充血、触血。漏下是月经血非时而下,有血液,色红,无黏液。血液从宫腔内流出。

2.辨证思维 辨证要点崩漏辨证首先要根据出血的期、量、色、质辨明血证的属性,以分清寒、热、虚、实。一般经血非时崩下,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稀多属虚;经血非时暴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地稠黏多属实热;淋漓漏下,血色紫红,质稠多属虚热;经来无期,时来时止,时多时少,或久漏不止,色暗夹血块,多属瘀滞。出血急骤多属气虚或血热,淋漓不断多属虚热或血瘀。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即便是热亦是虚热为多,但发病初期可为实热,失血伤阴即转为虚热。

(三)治则思维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即是止血 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2.澄源即是求因治本 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

3.复旧即是调理善后 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四)辨证论治

1.脾虚

【证候】 经血非时而至,崩中暴下,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img16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

【辨证】 脾虚气陷,统摄无权,故忽然暴下,或日久不止而成漏下;气虚火不足,故经血色淡而质薄;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故气短神疲;脾阳不振,则四肢不温、面色img17白;脾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舌淡、脉弱均为脾虚阳气不足之象。

【治法】 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主方】 举元煎合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炮姜炭。

【处方举例】 黄芪12g,白术12g,生地黄9g,白芍9g,续断12g,海螵蛸15g,茜草12g,龙骨15g,牡蛎15g,炮姜炭5g。

2.肾虚

肾阴虚

【证候】 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 肾阴亏虚,阴虚失守,封藏失司,冲任不固,故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尽;阴虚生内热,热灼阴血,则血色鲜红、质稠;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耳鸣;阴精亏虚,外府不荣,作强无力,则腰腿酸软;水不济火,故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亦为肾阴亏虚之象。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主方】 左归丸(《景岳全书》)去牛膝,合二至丸。

【处方举例】 熟地黄12g,山药12g,枸杞12g,山茱萸12g,菟丝子12g,鹿角胶9g,龟胶9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

阳虚

【证候】 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肾阳虚弱,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冲任不固,故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阳虚火衰,胞宫失煦,故经血色淡质清。余证均为阳虚失煦之象。

【治法】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主方】 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

【处方举例】 制附子6g,熟地黄9g,山药9g,山茱萸9g,枸杞9g,菟丝子12g,鹿角胶9g,当归9g,杜仲12g,补骨脂9g,淫羊藿9g。

3.血热

①虚热

【证候】 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燥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 阴虚失守,冲任不固,故经血非时而下;阴虚生热,虚热扰血,热迫血行,阴虚血少则量少淋漓,质黏稠;心烦潮热,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虚热之象。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主方】 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山茱萸、阿胶

【处方举例】 生地黄9g,熟地黄9g,麦冬9g,白芍9g,知母9g,地骨皮9g,甘草6g,山茱萸12g,阿胶9g。

②实热

【证候】 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净又时而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唇红目赤,烦热口渴,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 阳盛血热,实热内蕴,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迫血妄行,故血崩暴下或淋漓不净;血热则色鲜红或深红,热灼阴津则质稠或有块;舌脉均为实热之象。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主方】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科学》)。

【处方举例】 黄芩8g,焦栀子8g,生地黄9g,地骨皮9g,地榆9g,阿胶9g(烊化),生藕节9g,陈棕榈炭9g,炙龟甲9g,牡蛎粉12g,生甘草6g。

4.血瘀型(www.xing528.com)

【证候】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有块;或有小腹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或细弦。

【辨证】 胞脉瘀滞,旧血不去,新血难安,故经乱无期,离经之血时停时流,故经血时来时止;冲任瘀阻,新血不生,旧血蓄极而满,故经血非时暴下;瘀阻则气血不畅,故小腹作痛;血色紫黑有块,舌紫暗,脉涩均为有瘀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主方】 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

【处方举例】 桃仁6g,红花6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熟地黄9g,三七粉9g,茜草炭9g,炒蒲黄9g。

血止后治疗

血止后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1)辨证求因、治本调经:在崩漏发病过程中常因病机转化而气血同病,多脏受累,甚而反果为因,故在治疗过程中除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外,更要抓住本病肾虚为主的基本病机,始终不忘补肾治本调经。一般说来,可在血止后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运用中药调整月经周期、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多以调补肝肾佐以理气和血之法,方用大补元煎合寿胎丸、二至丸加减;通过B超监测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佐以活血通络之品,如茺蔚子、红花、路路通、鸡血藤、丹参等,同时酌加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等温补肾阳。如BBT监测体温上升,说明已排卵,此时当温肾暖宫,调肝养血以维持黄体功能,方用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化裁,药用肉苁蓉、菟丝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当归、桑寄生、淫羊藿、艾叶、台乌药、巴戟天、砂仁等。

(2)中药周期疗法:中药周期疗法简称“中周法”,是根据月经周期中脏腑阴阳气血的生理性变化,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因势利导,以达到调整月经周期和恢复排卵的目的。“中周法”周期性用药的原则为:经后期着重补肾调肝养血,促进卵泡发育成熟;经间期着重助阳活血,促进阴阳转化,诱发排卵;经前期着重补肾助阳养肝,维持黄体功能;经行之际,着重活血调经,根据经量多少随证用药。一般连续治疗3~6个周期,可望逐渐建立正常月经周期,并恢复排卵。临床运用“中周法”时,应根据患者的证候与体质特点,辨病与辨证结合,因人、因证、因时制宜,以补肾、养肝、扶脾和调理气血为治疗大法,调经治本。用“中周法”调经和促排卵时,要针对卵泡发育和排卵障碍的根本原因,借助卵巢功能检查的方法动态监测卵泡发育、成熟与排卵情况,适时调整方药。若仅通过机械地计算周期时间来用药,则可能难以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五)病程观察

1.在脾虚证型中,久崩不止,证见头昏、乏力、心悸、失眠者,酌加制何首乌、桑寄生、五味子养心安神;脘腹胀闷者,加黑荆芥、煨木香、炒枳壳宽中行气;崩中量多者,加山茱萸、仙鹤草、血余炭敛阴涩血止血。

2.在肝肾阴虚证型中,如胁胀痛者加柴胡、香附、白芍疏肝解郁柔肝;咽干、眩晕者,加玄参、牡蛎、夏枯草养阴平肝清热;心烦、眠差者,加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阴虚生热而热象明显者,参照崩漏虚热证治疗。

3.在虚热证型中,如暴崩下血者,加仙鹤草、海螵蛸涩血止血;淋漓不断者,加茜草、三七化瘀止血;心烦少寐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烘热汗出,眩晕耳鸣者,加龟甲、龙骨育阴潜阳;血久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血色淡而质清者,加黄芪、枸杞子、当归益气养血。

4.在血热证型中,因外感热邪或过服辛燥助阳之品酿成实热崩漏,证见暴崩、发热、口渴、苔黄、脉洪大有力者,加贯众炭、蒲公英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实热耗气伤阴,出现气阴两虚证者,合生脉散加沙参益气养阴;如实热已除,血减少而未止者,当根据证候变化塞流佐以澄源,随证遣方中酌加仙鹤草涩血止血,茜草、益母草化瘀止血。

5.在血瘀证型中,若崩漏患者月经久闭不行,B超提示子宫内膜较厚者,加川牛膝、泽兰、莪术活血通经;少腹冷痛,经色黯黑夹块,为寒凝血瘀,加艾叶炭、炮姜炭温经涩血止血;血多者,暂去当归、红花,加海螵蛸、仙鹤草、血余炭收涩止血;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黄者,为瘀久化热,加炒地榆、贯仲炭、夏枯草凉血止血;气血虚兼有瘀滞者,改用八珍汤加益母草、鸡血藤、香附调补气血,化瘀生新。

(六)预后转归

崩漏就病之新久而言,“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就其疗效而言,止血塞流稍易,调经复旧较难。正如《女科证治约旨》所谓“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崩漏虽属妇科危急重症,但只要治疗得当,并坚持善后调理,预后一般较好。

(七)预防与调护

崩漏是可以预防的,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早期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预防发展为崩漏。崩漏一旦发生,必须及早治愈,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崩漏调摄首重个人卫生防感染,次调饮食增强营养,再适劳逸畅情怀。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月经恢复正常达3个月经周期以上。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 月经基本恢复正常,未达3个月经周期,偶仍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表现,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崩漏仍作,月经失调,必要时手术治疗。

二、名家医案

1.陈丹华医案——热瘀互结,冲任不固

范某,女,36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85年5月12日。

【主诉】 阴道出血40余天

【现病史】 患者于2年前患崩漏,经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而愈。1个月前旧病复作,月经非时而下,或崩或漏,迄今四十余天未净,经西医用止血药物治疗效不显。1周来经量再次增多,色泽鲜红,夹见大血块,伴头晕头胀,心烦易怒,口干味苦,少腹坠胀而痛,大便干结。平时带下黄白相兼,气味腥秽。

【查体】 舌质红,苔黄微腻,脉象弦数。

【诊断】 崩漏。

【辨证】 热瘀互结,冲任不固。

【治法】 清肝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 马鞭草、鹿衔草、马齿苋各30g,茜草、益母草、丹参、赤芍、失笑散、黑栀子,大黄炭各10g,龙胆草5g,生地榆15g。5剂,煎服。

二诊:5剂后头晕胀痛好转,经血减少,血块趋小,腹坠胀痛减轻,大便不干,苔薄黄中腻,脉弦数。原方去失笑散,加女贞子、枸杞子各10g。继进5剂。

三诊:经事即净,唯头晕乏力,腰腿酸软,纳谷欠馨,舌转淡红,脉细弦。血虚气耗,务当复旧,再拟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处方:太子参、炙黄芪、准山药各15g,生地黄12g,炒白术、白芍、枸杞子、桑椹子、沙苑子、制何首乌、炒川续断、杜仲各10g。嘱服5剂调治,诸症消失。续以六味地黄丸巩固治疗,崩漏已愈,后询知经事正常。

【按语】 患者平素带下色黄,气味腥秽,乃下焦湿热偏重。加之育龄妇女,往往处于血少气多状态,血不养肝,本失滋养,肝阳偏旺,肝旺则易于化火动血,滞血生瘀,浊瘀互结,蕴久化热,血海沸腾,迫血妄行,因果交替,缠绵难愈,可见瘀热、湿浊是本例患者崩漏形成的关键。陈老用四草汤加味,方中马鞭草配鹿衔草清肝凉固,活血散瘀,茜草伍益母草清热止血,祛瘀生新。加用牡丹皮、赤芍清营凉血,活血化瘀,遣以龙胆、山栀苦寒泻火,清化湿热。选用生地榆配马齿苋清中有固,止而不守,导下焦湿热,出于溺窍,使邪有出路,常用大黄炭、失笑散逐瘀止血,又能辅助诸药加强化瘀作用。傅氏尝云:大黄“逐瘀如扫,止血如神”。待崩势减缓,稍加女贞子、枸杞子以养肝气,平肝火。至若塞流之后,血去气耗,又当复旧,本“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诸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以养先后二天。

[选自李红.陈丹华妇科验案.四川中医,1992,10:39]

2.何嘉琳医案——脾肾气虚,冲任失固

李某,女,20岁,未婚。

【就诊日期】 2002年6月7日。

【主诉】 阴道流血量多8天。

【现病史】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周期紊乱,先后不定,经期延长,性激素检测提示青春期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就诊时阴道再次流血8天,出血量仍多,色鲜红,伴头晕乏力,面色欠华,右下腹隐痛,大便溏烂。

【查体】 舌红、苔薄,脉细。查血红蛋白80g/L。

【诊断】 青春期功血。

【辨证】 脾肾气虚,冲任失固。

【治法】 益气健脾固冲。

【方药】 生黄芪、党参、血见愁、地锦草各15g,阿胶珠、白术、龟甲、生地黄炭各12g,附子炭、茜草炭、升麻炭各6g,鹿衔草30g。4剂。

二诊:阴道出血已止,仍感头晕,面色少华,腰酸,乃出血过多,气阴两亏,再拟益气养阴,滋肾调冲。处方:生黄芪、鹿角霜、太子参、桑寄生各15g,龟甲、白芍、牡丹皮、生地黄、枸杞子各12g,五味子、甘草各5g,菟丝子30g。

上方加减调治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中等,基础体温双相,复查血红蛋白上升至120g/L。随访半年月经正常。

【按语】 中医对崩漏的诊治大多推崇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但何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这三法虽有其一定的临床意义,但亦不能墨守成规。何师认为在塞流的同时应结合澄源,分清病因则更能提高疗效。功血虽然只是子宫出血,但与全身脏腑、气血、经络皆有密切联系。青春期少女功血大都责之于脾肾两脏及冲任两脉的虚损。脾肾两虚,冲任损伤,统摄无权,封藏失司,则见暴崩下血。该病人诊治时阴道出血仍多,而血红蛋白只有80g/L,故急拟益气健脾固冲为主,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生地黄炭、升麻炭、茜草炭、地锦草、附子炭、鹿衔草、血见愁等大剂止血固冲,龟甲滋阴补肾,阿胶珠补血。二诊时出血已止而呈肾虚气阴两伤之证候,故予滋肾益气养阴,药用鹿角霜、太子参、菟丝子、桑寄生、枸杞子、五味子等;之后数诊虽药物有所出入,但宗旨则一,不离健脾肾、固冲任之意,如此调理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而血红蛋白亦上升至正常水平。

[选自崔林.何嘉琳妇科杂病验案4则.浙江中医杂志,2004,6:264]

3.哈荔田医案——脾肾亏虚、冲任不调

王某,女,20岁,未婚。

【就诊日期】 1989年3月2日。

【主诉】 月经周期紊乱8年余。

【现病史】 患者12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延长,至今已8年余。妇科检查(肛检)未见明显异常,在某妇产科医院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近5个月来病情加重,每次月经淋漓不断达20余天。刻诊时正值经期第10天,量不多,色暗红无块,腹不痛,伴腰酸乏力,纳差。

【查体】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诊断】 崩漏。

【辨证】 脾肾亏虚、冲任不调。

【治法】 益肾调冲止血。

【方药】 仙茅9g,淫羊藿12g,当归9g,知母10g,黄柏16g,巴戟天12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金樱子10g,荆芥穗炭6g,4剂。水煎服。

二诊(4月1日):服上药后经血净,仍腰膝酸软,头晕、纳差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此时脾虚之象明显,遂拟脾肾双补,处方: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9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菟丝子15g,砂仁3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甘草6g。5剂,水煎服。连服2剂后隔日1剂。

三诊(4月21日):服上方15剂后,腰酸乏力,纳差诸症消失,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但较二诊有力。现经期将尽,为防止复发拟服下方:当归12g,杭白芍10g,川芎6g,茜草12g,刘寄奴12g,益母草12g,香附12g,桑寄生10g,川续断12g,丹参10g,熟地黄12g,甘草6g。日1剂,至经净停服。

守上方调理2个月经周期后停药。以后月经按时来潮至今。

【按语】 哈老认为,崩漏病证病因多端,病机复杂,但先天藏精之肾与后天生化之源脾胃则是病机关键所在。如叶天士所云:“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任隶属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阖”。治须首调冲任,而调冲任舒经,又必从治脾肾入手。脾主统摄,肾主固藏,若脾肾亏损,统藏失职,则冲任不摄,血不循经而致崩漏。本例患者属脾肾亏虚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主运化,脾虚则失健运而纳少,四肢乏力。施治首先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肾固冲,金樱子、荆芥穗炭收涩止血。药后血净,改为脾肾双补之法,加强增补后天之本,遵李东垣“下血症须用四君子补气药收功”之意遣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启动后天生化之源,另用山茱萸、枸杞子、二至丸以加强统摄之力,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选自孙文墅.哈荔田教授妇科验案3则.陕西中医函授,199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