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月经过多的病机及防治方法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月经过多的病机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放环后月经过多、子宫肌瘤、血液病等,可按本病治疗。月经过多可引起继发性贫血。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胞宫藏泄失职。故情绪舒畅可防止月经失调和月经过多。同时平时还应注意饮食调养,保持机体正气充足,也可防止月经过多。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月经过多的病机及防治方法

第四节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每次经量超过80ml以上,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常伴月经先期,属月经病。可见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放环后月经过多、子宫肌瘤、血液病等,可按本病治疗。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育龄期及更年期妇女。本病预后要看其出血原因,如由子宫肌瘤或血液病引起的月经过多,则单用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差。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血量多。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血热和血瘀。

1.气虚 素体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遂致经行量多。

2.血热 素体阳盛,或恣食辛燥,感受热邪,七情过极,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遂致经行量多。

3.血瘀 素性抑郁,或愤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遂致经行量多。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症状:月经量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且连续2个月经周期或以上。可伴有月经周期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的周期。月经过多可引起继发性贫血

②检查:盆腔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B超、宫腔镜、诊断性刮宫等其他检查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2)鉴别诊断

崩漏:与月经过多都表现为阴道下血量多,但经崩者,月经周期紊乱,非时下血,不能自止;月经过多者,经行虽量多,但能自止,月经周期尚有规律。

②癥瘕:可伴有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月经量往往增多。通过盆腔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卵巢的肿物,或借助宫腔镜、诊断性刮宫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均可引起月经过多,但常有全身的出血症状,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通过血液分析可作鉴别。

2.辨证思维 以月经量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以及全身的证候分辨虚实、寒热。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胞宫藏泄失职。要根据月经情况及全身症状与舌脉辨别气虚、血热或血瘀。

(三)治则思维

其治法则需区分经期与平时。经期重在止血、减少月经量;非经期则主要针对病因病机、固冲任以治本。止血之法,应根据辨证,气虚者宜益气摄血;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血瘀者宜活血调经,以达到阴平阳秘、胞宫藏泻有度。还应察病情之轻重缓急,月经量甚多时,急以止血为先,虚证可针刺隐白、三阴交,配太冲、气海、血海;或灸神阙、关元;血热或血瘀证可口服云南白药、龙血竭胶囊等。慎用温行辛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加重病情。

(四)辨证论治

1.气虚型

【证候】 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img10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证】 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故小腹空坠;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img11白。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气虚之象。

【治法】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主方】 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升麻

【处方举例】 白术9g,黄芪12g,龙骨18g,牡蛎18g,生地黄9g,白芍9g,海螵蛸18g,茜草根12g,续断12g,升麻9g。

2.血热型

【证候】 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 阳热内盛,伏于冲任,经行之际,热迫血行,故经行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热邪伤津,则口渴饮冷,尿黄便结;热扰心神,故心烦多梦。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征。

【治法】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 保阴煎(《景岳全书》)加炒地榆、槐花

【处方举例】 生地黄12g,熟地黄12g,黄芩9g,黄柏9g,白芍9g,山药12g,续断12g,甘草6g,炒地榆12g,槐花9g。

3.血瘀型

【证候】 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辨证】 瘀血阻于冲任,新血难安,故经行量多;瘀血内结,故经色紫黯有块;瘀阻胞脉,“不通则痛”,故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主方】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三七、茜草。

【处方举例】 当归9g,熟地黄9g,白芍9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三七9g,茜草12g。

(五)病程观察

1.在气虚证型中,若经行有瘀块或伴有腹痛者,酌加泽兰、三七、益母草;兼腰骶酸痛者,酌加鹿角霜、补骨脂桑寄生;兼头晕心悸者,生地黄易熟地黄,酌加制何首乌五味子

2.在血热证型中,若经血黏稠有腐臭味,或平时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重用黄芩、黄柏,酌加马齿苋、败酱草、薏苡仁;热甚伤津,口干而渴者,酌加天花粉、玄参麦冬生津止渴

3.在血瘀证型中,若经行腹痛甚者,酌加延胡索、香附;血瘀夹热,兼口渴心烦者,酌加黄芩、黄柏、炒地榆。

(六)预后转归

月经过多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伴发月经周期和经期紊乱,则可发展为崩漏。

(七)预防与调护

精神情绪可以影响丘脑下部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导致月经失调,经量过多。故情绪舒畅可防止月经失调和月经过多。同时平时还应注意饮食调养,保持机体正气充足,也可防止月经过多。有内科疾病者,如肝病、血液病者应同时治疗内科病。因为这类病人的月经病是由内科病引起的,所以当先以治病为主,病愈经亦能自调。提倡劳逸结合,尤其在经期更要适当休息。平时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脏腑功能。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月经量恢复正常,各项检查正常。(www.xing528.com)

2.好转 月经量明显减少,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月经量仍多,反复发作发展成为崩漏。

二、名家医案

1.朱南松医案——血凝瘀滞,冲任不固

唐某,女,14岁,学生。

【初诊日期】 1992年7月29日。

【主诉】 月经量多10天。

【现病史】 1992年初潮,行经4次,汛潮尚准。此次经转时值盛夏,经期入水游泳以致月经量如冲,10天未净,已用卫生巾3包,小腹胀痛不适,少许血块,纳可便调。

【查体】 脉细滑,舌暗红,苔薄。

【诊断】 月经过多。

【辨证】 血凝瘀滞,冲任不固。

【治法】 急予祛瘀生新。

【方药】 蒲黄炭(包)12g,五灵脂(包)12g,熟大黄炭6g,炮姜炭6g,焦茜草炭12g,陈棕榈12g,海螵蛸12g,三七粉(吞)2g。4剂。

二诊(8月4日):经血已减,略有瘀下(不用卫生巾),唯感腰酸,神疲,纳呆,便结,脉细数无力,舌偏红,苔薄,根部白腻。气血耗损,脾肾两虚,治拟健脾和胃,补肾摄冲。方药:党参12g,白术、白芍(各)9g,茯苓12g,炙甘草6g,豆蔻仁3g(后下),巴戟天肉12g,桑寄生12g,桑螵蛸、海螵蛸(各)12g,仙鹤草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4剂。

三诊(8月9日):瘀下已止,精力渐充,大便亦畅,食纳仍少,脉细软,舌偏红,苔薄。经血已净,继以健脾益肾摄冲,以善固本。方药:党参15g,白术、白芍(各)9g,茯苓12g,炙甘草6g,陈皮6g,焦谷芽、麦芽(各)9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续断12g,杜仲12g,桑螵蛸12g,二至丸6g。7剂。

【按语】 天癸始至,肾气初盛,经期涉水,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而妄行,予以澄源塞流,祛瘀止血。取验方“将军斩关汤”出入,通涩并举,寒热兼施,补而无滞,行中有止。瘀去血止,净后转补脾肾以复其本,缘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冲任之根。经前酌加涩冲之品,如芡莲须、桑螵蛸、海螵蛸等。患者于8月22日经候如期,量中经畅,恢复正常。

[选自朱南松.朱南松妇科临床秘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2.丁启后医案

杨某,女,25岁,未婚。

【就诊日期】 2004年12月03日。

【主诉】 月经量多8年,阴道流血10天。

【现病史】 初潮14岁,月经正常来潮3年,8年前开始来潮逐渐量多。28~30天一至,7天内可干净,到医院检查多次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对症处理治疗,病情时好时坏。3年前开始月经来潮量增多明显,可持续十余日,每次用纸数包。多次住院,给予“大量雌激素及其他止血药”治疗,血止后出院,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复发。常贫血到70g/L左右,8个月前到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就诊,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最低时22×109/L。给予“中药及升血小板药治疗”,月经量仍多,但周期基本正常。26~30天一至。就诊时月经来潮10天未净,量多,白天用纸大半包,夜间用“尿不湿”3张,色淡红,无血块,无腹痛,面色苍白,口唇爪甲黏膜苍白,神软乏力,头昏欲仆,口干。

【查体】 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诊断】 月经过多。

【辨证】 气血亏虚。

【治法】 益气固崩止血。

【方药】 炙黄芪30g,白术15g,山药15g,阿胶15g,鹿角霜15g,墨旱莲15g,仙鹤草15g,血余炭15g,陈棕榈15g,茜草10g,龙骨、牡蛎(各)30g,海螵蛸15g,熟地黄15g,益母草1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12月9日):服药2天后流血明显减少,4天止血,头昏神疲等症稍有好转。上方去血余炭,加续断15g,续服4剂,服法同前。

三诊(2004年12月14日):流血已尽1周。“当归补血汤”合“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调理冲任。方药:炙黄芪30g,当归10g,白术15g,山药15g,阿胶15g,鹿角霜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5g,杜仲15g,墨旱莲15g,砂仁(后下)10g。上方服至经来改服初诊方。

四诊(2005年1月5日):述月经12月22日来潮,经量已减少1/3,8天净,头昏神疲好转,仍有口干。二诊方服至经来,改服一诊方。服法同前。

五诊(2005年2月6日):述月经量已减少一半,用纸不足2包,余症明显好转(查血小板:102×109/L)。续按上法服药3个月。

3个月后随访月经正常。

【按语】 患者本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致月经量多,就诊前一直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属误治。有5年病史,月经量多,此为他病致经病。血小板减少属中医“血证”,发病原因多为脾虚气弱,阴虚火旺。如明代《证治准绳·妇科·调经门》所曰:“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清代《傅青主女科·调经》认为本病为血虚而不归经所致。按古人对该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经验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月经期“益气固冲,塞流止血”,月经后“益气养血调理冲任”。初诊固冲汤加减。方中炙黄芪、白术、山药补气摄血固冲;鹿角霜、熟地黄滋补肝肾,养精血,益冲任;阿胶、墨旱莲、仙鹤草、血余炭、陈棕榈炭、茜草、龙骨、牡蛎、海螵蛸收敛固涩止血;益母草祛瘀止血,防血止留瘀。全方共奏益气、固崩、止血之功。止血药中喜用“鹿角霜”温阳止血,补益药中重用“黄芪”益气摄纳,众多补益药中善用“砂仁”醒脾,补而不腻。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王子瑜医案

李某,女,31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90年09月11。

【主诉】 月经量多,经期延长5个月。

【现病史】 既往月经尚规律,1990年因家人病故,情绪抑郁,月经周期错后20多天来潮,量较前增多,月经9天方净,近3次月经来潮前心烦易怒,胁胀乳痛,口干苦,夜寐多梦,Lmp:于前天来潮,量多伴血块,面色苍白。

【查体】 苔薄黄,脉细弦数。

【诊断】 月经过多。

【辨证】 肝郁化热,迫血妄行。

【治法】 疏肝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化瘀止血之品治之:生地黄20g,柴胡10g,白芍15g,牡丹皮10g,焦山栀10g,山药15g,海螵蛸15g,炒蒲黄(包)g,地榆炭15g,益母草15g,三七粉(冲)3g。7剂,水煎,每日1剂。并嘱畅情志,忌辛辣。

二诊(1990年9月18日):服前方后,经量渐少,带经7天净,舌暗淡,苔薄黄,脉虚弦。前方去地榆、海螵蛸、蒲黄、益母草,加当归10g,阿胶(烊)10g,党参15g,黄精15g。继服7剂。

随访:经前两胁乳胀痛,仍以丹栀逍遥散为主,加橘叶、橘核调治3个月恢复正常。

【按语】 患者因情志所伤,肝气不舒,气机阻滞而致月经后期。由于气郁化热,热迫血行,故月经量多。方中牡丹皮、栀子、生地黄凉血清肝;柴胡、白芍疏肝养血,去当归之辛温;炒蒲黄、地榆炭、益母草、三七粉化瘀止血。经后气血虚弱,故加党参、当归、黄精益气养血扶脾,以补肝体、和肝用;经前加疏肝之橘叶、橘核等,治疗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