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月经后期病论及鉴别诊断-中医妇科诊疗思维

月经后期病论及鉴别诊断-中医妇科诊疗思维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如月经周期仅延后3~5天,且无其他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病论。鉴别诊断①早孕:育龄妇女月经后期,应首先考虑妊娠。尤其是原有月经后期或月经先后无定期病史者,更须注意,不可忽略妊娠的可能。月经后期的病机有虚有实。

月经后期病论及鉴别诊断-中医妇科诊疗思维

第二节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称为“月经后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如月经周期仅延后3~5天,且无其他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病论。如偶见一次后期,或青春期初潮后半年内,或更年期月经失调,有时后期,但都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者,不属于病证。月经后期以青年期及育龄期妇女多见,本病一般情况下预后较佳,经治疗后大部分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少数患者因冲任提早衰竭(卵巢功能早衰),则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比较困难,终致闭经或提早绝经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主要发病机制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

1.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不节房事,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2.血虚 数伤于血,或产多乳众,病后体虚,饮食减少,化源不足,营血衰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3.血寒

(1)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2)实寒:经产之时,感受寒邪,或过服寒凉,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凝,胞脉不畅,血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4.气滞 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气不宣达,血为气滞,冲任不畅,气血运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症状:月经错后7天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可伴有经量或经期的异常。

②检查: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其他检查如基础体温、性激素测定及B超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

①早孕:育龄妇女月经后期,应首先考虑妊娠。尤其是原有月经后期或月经先后无定期病史者,更须注意,不可忽略妊娠的可能。早孕者,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反应,B超探查可见子宫增大,宫腔内有胚囊、胚芽、胎动等。

②妊娠出血:尤其是异位妊娠出血(未破裂期)。尿妊娠试验、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及盆腔B超、妇科检查等可以鉴别。

2.辨证思维 以月经错后、经期基本正常为辨证要点。月经后期的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肾虚、血虚;实者有血寒、气滞。可发展为闭经,甚者可影响孕育。

(三)治则思维

治疗原则是根据辨证,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滞者行之,疏通经脉以调经。治疗须辨明虚实,虚证治以温经养血,实证治以活血行滞。

(四)辨证论治

1.肾虚型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肾虚精血亏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肾气虚,水失气化,湿浊下注,带脉失约,故带下清稀;肾主黑,肾虚则肾色上泛,故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为肾虚之征。

【治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主方】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处方举例】 人参12g,山药12g,熟地黄9g,杜仲12g,当归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炙甘草6g。

2.血虚型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辨证】 营血虚少,冲任不能按时通盛,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故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质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空痛;血虚上不荣清窍,故头晕眼花;血虚外不荣肌肤,故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血虚内不养心,故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也为血虚之征。

【治法】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主方】 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处方举例】 人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当归9g,白芍9g,熟地黄9g,肉桂6g,黄芪12g,五味子6g,远志6g,陈皮8g,生姜10g,大枣10g。

3.血寒型

①虚寒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img6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辨证】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脏腑虚寒,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能按时通盛,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色淡,质稀;胞中虚寒,胞脉失于温养,故经行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阳气不布,故面色img7白;膀胱虚寒,失于温煦,故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征。

【治法】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主方】 大营煎(《景岳全书》)

【处方举例】 当归12g,熟地黄9g,枸杞子12g,炙甘草6g,杜仲12g,牛膝6g,肉桂5g。

②实寒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辨证】 寒邪客于冲任,血为寒凝,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期满溢,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寒凝血滞,故经色紫黯有块;寒邪客于胞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得热后气血稍通,故小腹痛减;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也为实寒之征。

【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主方】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处方举例】 人参12g,当归12g,川芎6g,白芍9g,肉桂6g,莪术6g,牡丹皮9g,甘草6g,牛膝9g。

4.气滞型(www.xing528.com)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象正常,脉弦。

【辨证】 血为气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错后,量少;气滞血瘀,故经色黯红,或有小血块;气机不畅,经脉壅滞,故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脉弦也为气滞之征。

【治法】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主方】 乌药汤(《兰室秘藏》)。

【处方举例】 乌药9g,香附9g,木香9g,当归12g,甘草6g。

(五)病程观察

1.在肾虚证型中,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紫河车、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过久者,酌加肉桂、牛膝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2.在血虚证型中,若月经过少者,去五味子,酌加丹参、鸡血藤;若经行小腹隐隐作痛者,重用白芍,酌加阿胶、香附。

3.在实寒证型中,若经行小腹痛者,酌加巴戟天、小茴香、香附;虚甚者,加人参。4.在虚寒证型中,若经行腹痛者,加小茴香、香附、延胡索以散寒止痛;月经过少者,酌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养血活血调经。

5.在气滞证型中,若小腹胀痛甚者,酌加莪术、延胡索;乳房胀痛明显者,酌加柴胡川楝子王不留行;月经过少者,酌加鸡血藤、川芎、丹参。

(六)预后转归

月经后期及时治疗,一般情况预后良好,可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如不按计划治疗,本病可发展成闭经,尤其是40岁以上妇女,多次人工流产手术,影响子宫内膜功能和卵巢功能,久而卵巢功能早衰,提早绝经。本病如经过较长时间中药治疗无效,血内分泌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促卵泡激素增多,雌二醇减少,应予中西药结合治疗。若月经后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七)预防与调护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调摄寒温,经期身体卫外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

3.调情志 经期要情绪稳定,心境安和,避免七情过度。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2.好转 正常月经周期尚未完全恢复,基本接近正常周期。

3.未愈 仍然为月经后期,甚至闭经、不孕等。

二、名家医案

1.于已百医案

侯某,女,27岁,未婚。

【就诊日期】 2006年5月20日。

【主诉】 月经40~50天一行14年。

【现病史】 自述13岁月经初潮以来常40~50天一行,经期5~6天,经期乳房胀满不适,近1个月来伴有腰酸,乏力,经行头两天有小腹胀满疼痛感。经量少、色暗淡、有血块,伴小腹冷痛,腰酸无力。

【查体】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诊断】 月经后期。

【辨证】 气血亏虚,气滞血瘀。

【治法】 养血理气,祛瘀通经。

【方药】 温经汤加减:当归12g,杭白芍15g,川芎10g,桂枝10g,党参20g,炙甘草10g,生姜10g,吴茱萸6g,红花10g,桃仁10g,川牛膝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用前方后小便多,爱矢气,晨起恶心,月经未至,腰酸,乏力,伴下腹胀,但较前有所减轻。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方已奏效,前方加强补肾之牛膝15g,续断20g,狗脊20g。6剂,调护,医嘱同前。

三诊:服用前方后腰酸已经明显减轻。此次来诊乳房两侧、小腹胀痛不愈,月经未至。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病情继续好转,前方加强理气之香附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调护,医嘱同前。

四诊:月经于6月5日至,经行3天,量中等偏少,月经前2天仍感有不适,腰酸比上次好转,大便偏稀成形。嘱下次月经来潮前5天来诊,连续调治2个月,月经恢复正常,诸症悉除。

【按语】 温经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虚寒挟瘀”所致崩漏的主方,由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冬共12味组成,除治崩漏外,方后注云亦治疗“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月水来过多不及至期不来”等病证,其实由四物汤、桂枝汤、吴茱萸汤三首方剂加减而成;即四物汤(去滋之地黄)补血养血;桂枝汤(去壅滞之大枣)温经通脉;吴茱萸汤(去大枣)温经散寒止痛,补脾益气暖中;又有人参、甘草益气补中,阿胶、麦冬、牡丹皮补血养阴,清退虚热,活血祛瘀;半夏、生姜温中和胃,降逆散结以助祛瘀调经。本方温清消补并用,却以养血散寒,祛瘀通经为主,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而成温养、温通之剂,符合女子“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生理特征与“血气喜温恶寒,经病多属寒邪为病”的病理特点,经少能增、经多有止、痛经能解、子宫虚寒者能孕,是妇科调经的主方。以本方灵活加减,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不孕症等妇科病证,多有良效。本例月经后期,属气虚血少,复感寒邪,寒凝血瘀,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不得按时而产生诸症。治疗以温经汤养血温阳散寒、祛瘀行气通经,又根据腰酸、两侧乳房、小腹胀痛不舒的情况,先后加强补肾之牛膝、续断、狗脊与理气之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诸药合用,养血理气,祛瘀通经,月经复常,诸症皆消。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刘奉五医案——血虚肾亏,下焦寒冷

李某,女,27岁。

【初诊日期】 1972年5月19日。

【主诉】 月经周期错后、行经腹痛2年余。

【现病史】 1970年底开始月经周期错后八九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结婚1年多未孕。

【查体】 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苔薄白,脉细缓。

【诊断】 无排卵性月经(中医:月经后期)。

【辨证】 血虚肾亏,下焦寒冷。

【治法】 养血补肾,温暖下焦。

【方药】 当归9g,炒白芍9g,川芎3g,熟地黄12g,覆盆子12g,菟丝子12g,山药15g,巴戟天9g,荔枝核9g。

复诊(7月5日):于5~6月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常,血块减少,无腹痛。

【按语】 月经后期,常错后八九天而经色黑紫、有血块,西医诊为无排卵性月经。刘氏诊为血虚肾亏,下焦虚寒,治以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法。方标本兼治,最后获得月经期正常(有排卵)的满意效果。

[选自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