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带下病的症状与诊治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带下病的症状与诊治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章带下病妇女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中医妇科诊疗思维:带下病的症状与诊治

第2章 带 下 病

妇女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黏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除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主要病因是湿邪,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热毒蕴结五种。

1.脾阳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2.肾阳虚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3.阴虚夹湿 素禀阴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4.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5.热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热毒,损伤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②症状:带下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可伴有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疼痛等症。

②检查:妇科检查:可有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体征。其他检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见大量白细胞,或滴虫、假丝酵母菌病原体。可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或宫颈活组织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2)鉴别诊断

①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止;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能自行停止,均出自胞宫。赤带出自阴道、子门,为赤白色黏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②白带与白浊鉴别:白浊出自尿窍,混浊如米泔;带下出自阴道。

③黄带与阴疮鉴别:阴疮为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2.辨证思维 带下辨证,首先在于辨别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一般而言,带下色深(黄、赤、青绿),质黏稠,臭秽者,多属实、属热;带下色淡(白、淡黄),质稀,或有腥气者,多属虚、属寒。久病阴液耗损,湿邪黏着缠绵,可致虚实错杂,或虚者更虚。临证时,应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等进行全面分析

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治则思维

治疗以除湿为主。一般治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湿热宜清、宜利;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外治。

(四)辨证论治

1.脾虚

【证候】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img37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辨证】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荣而呈img38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也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主方】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处方举例】 白术9g,山药9g,人参12g,白芍9g,苍术8g,甘草8g,陈皮7g,黑芥穗8g,柴胡9g,车前子9g。

2.肾阳虚

【证候】 白带量多,清冷,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辨证】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故带下量多,清冷,终日淋漓不断;肾阳虚,不能下暖膀胱,故小便频数清长;不能上温脾阳,故大便溏薄;腰为肾外之府,肾虚失养,故腰酸如折;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胞宫,则小腹有冷感。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亦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法】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主方】 内补丸(《女科切要》)。

【处方举例】 鹿茸5g,菟丝子9g,潼蒺藜9g,黄芪12g,肉桂5g,桑螵蛸9g,肉苁蓉8g,制附子6g,白蒺藜8g,紫菀茸8g。

3.阴虚夹湿

【证候】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或阴部瘙痒,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或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略数。

【辨证】 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或复感湿邪,损伤任带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酸膝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阴部灼热或瘙痒;阴虚不能潜阳,虚阳上扰则头晕目眩,烘热汗出;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则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均为肾虚夹湿之象。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利湿。

【主方】 知柏地黄丸(方见月经前后诸证)加芡实、金樱子。

【处方举例】 熟地黄12g,山茱萸9g,山药9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8g,知母8g,黄柏8g,芡实9g,金樱子9g。

4.湿热下注

【证候】 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外阴瘙痒;胸闷纳呆,口苦而腻,或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辨证】 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气;湿热内阻则胸闷口腻,纳食较差;湿热伤津,则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均为湿热之象。偏于湿重者,可见带多色白,质稠如豆腐渣状,阴痒等症。

【治法】 清利湿热。

【主方】 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处方举例】 猪苓8g,茯苓9g,车前子9g,泽泻9g,茵陈9g,赤芍8g,牡丹皮8g,黄柏8g,栀子6g,牛膝8g。

5.热毒蕴结

【证候】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烦热头晕,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辨证】 热毒损伤任带,故带下赤白,甚或五色杂下;热毒蕴蒸,则带下质黏如脓样,臭秽难闻;热毒伤津,故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尿黄便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均为热毒之征。

【治法】 清热解毒。

【主方】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白花蛇舌草、樗白根皮、白术。

【处方举例】 蒲公英9g,金银花9g,野菊花9g,紫花地丁9g,天葵子9g,白花蛇舌草8g,樗白根皮8g,白术9g。

(五)病程观察

1.在肾阳虚证型中,若肾虚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以固肾气;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龙骨、芡实、海螵蛸以固涩止带。

2.在阴虚夹湿证型中,若湿蕴化热者,症见带下黏稠色黄,治宜清热利湿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3.在脾阳虚证型中,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若带下如脓血而臭秽者,加土茯苓、败酱草、苦参清热祛湿解毒。

4.在湿热下注证型中,若肝经湿热下注,证见带多色黄,或黄绿,质黏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户或阴道痒痛,头痛,口苦,烦躁易怒,宜清肝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5.在湿毒蕴结证型中,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藿香

6.在脾肾阳虚的证型中,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者,可加黄芪以扶正解毒;若腰骶酸痛,带下臭秽难闻者,可加穿心莲、半枝莲、鱼腥草清热解毒除秽。

(六)预后转归

带下病经过治疗多可痊愈,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病情加重,可引起癥瘕、不孕等。若由于癥瘕恶疾复感邪毒所致之带下病,五色杂下,臭秽难闻,形体消瘦者,预后不良。

(七)预防与调护

1.对于素体阴虚或湿热偏盛者,忌服辛辣之品,以免热灼阴液,导致阴虚火旺。

2.发现赤带时,首先应查明原因排除癌症,可做妇科检查、B超及活检等。对于伴有重糜之宫颈炎,应积极治疗,并定期组织普查,必要时做宫颈活检,排除宫颈癌。(www.xing528.com)

3.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下腹部要保暖,防止风冷之邪入侵,饮食要有节制,免伤脾胃。经期禁止游泳,防止病菌上行感染;浴具要分开;有脚癣者,脚巾与洗会阴巾分开;提倡淋浴,厕所改为蹲式,以防止交叉感染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带下正常,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 带下量、色、质明显好转,带下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带下仍异常,症状无改善,检查发现合并其他病证。

二、名家医案

1.朱南松医案——脾肾气虚,带脉失司

洪某,39岁,已婚,营业员。

【初诊日期】 1992年4月9日。

【主诉】 经期白崩近1年。

【现病史】 从1991年5月起每至经期带下如崩,所下之带质稀如水无臭味,且与经血不混杂,甚时1日须换2~3次内裤,经量中等,6天经净则白崩亦同时而止。经后则觉头晕心慌,肢软乏力,工作以站立为主。生育1胎,8年前人工流产1次并放置宫内节育环,平素无带多之象。曾在妇产科医院检查,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报告均未见异常,予取出节育环,取环后2个月白崩自止,第3个月又症起如故。末次月经4月1日。

【查体】 舌质暗,苔薄少津,脉沉细小。

【诊断】 带下病。

【辨证】 脾肾气虚,带脉失司。

【治法】 健脾益肾,托固带脉。

【方药】 党参15g,炙黄芪15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熟附子9g,补骨脂9g,鹿角片9g,煨肉豆蔻12g,覆盆子12g,煨金樱子12g,芡实须、莲子须(各)12g。7剂。

二诊(4月30日):经期带下如崩,经上方调治后,4月27日经转,白崩大减,仅在经水将净时见少量带下,经量中等且畅,伴小腹隐痛,神疲嗜睡,药后觉口干。舌质暗,苔薄,脉细小软。仍属肾弱,肝统失司,带脉固摄乏力。再宜补肾健脾,托固带脉。

党参12g,炙黄芪12g,淮山药12g,补骨脂12g,煨肉豆蔻12g,芡实须、莲子须(各)12g,菟丝子12g,覆盆子12g,金樱子12g,煅龙骨、牡蛎(各)30g,白果(打)7只。12剂。

半年后随访,白崩基本见止,至1993年初因劳累经行时症情反复,但量较为少,仍予前法投治,后未再反复。

【按语】 白崩为临床非常见之症,而于经期伴随而下者更少见。古医籍中对此症记载亦不多,《诸病源候论》云:“白崩者,是劳伤胞络,而气极所为。”本症为带下病之甚者。患者带下如崩,质清稀如水无臭味,经后头晕心慌、肢软乏力,脉象沉细少,是脾肾不足,阳气虚衰,致带脉不固。盖脾气主升,肾主闭藏,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内留,肾气虚则封藏失司,不能固气摄精而下泄,是以治予温脾益肾,补气固托,一投即中,获效甚捷。

[选自:朱南松.朱南松妇科临床秘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2.朱南松医案——清肝益肾,约束带脉

张某,51岁,已婚。

【初诊日期】 1993年3月3日。

【主诉】 绝经后带下量多2年。

【现病史】 正产2胎,人工流产1次,形体健硕。七七之年绝经,于停经前一度经乱,曾因经淋不止诊断性刮宫、取环,术后休息1周,事后病理报告提示为妊娠。停经2年来带下绵绵不绝,色白质稀如水,伴小腹作胀及酸楚,口干唇红,神疲乏力。

【查体】 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沉细。

【诊断】 带下病。

【辨证】 肝热素盛,肾气虚弱,带脉失司。

【治法】 清肝益肾,约束带脉。

【方药】 生地黄12g,侧柏叶12g,地榆12g,椿根皮12g,淮山药12g,白头翁12g,芡实须、莲子须(各)9g,玉米须20g,金樱子12g,钩藤12g(后入),夏枯草12g。7剂。

二诊(3月10日):药后带下遂止,大便干结,鼻中干燥,口苦且渴。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带脉失司。治宜清肝益肾固带。

生地黄15g,白芍9g,淡黄芩6g,知母12g,川黄柏9g,地榆12g,侧柏12g,白头翁12g,杜仲12g,桑寄生12g,太子参15g。12剂。

三诊(3月24日):带下之症已瘥,诸症亦平,仍如前法调治以资巩固。

【按语】 任脉损伤,带脉始病。患者体质素健,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出现经乱,漏下日久不止,经诊断性刮宫方知为胎漏所致,术后未得适当调养,肝肾耗损,湿热之邪入侵,客于胞宫胞络,带脉不固,故带下绵绵不绝,伴小腹酸胀。口干唇红、舌质红、苔薄黄少津示肝热偏盛。立清肝益肾,约束带脉法调治,用生地黄、淮山药、地榆、侧柏、钩藤、夏枯草清肝热,滋肾水;椿根皮、芡实须、莲子须、金樱子、白头翁固涩带脉。7剂症平,再12剂巩固,以滋养肝肾调治善后。

[选自朱南松.朱南松妇科临床秘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3.于己百医案——湿热下注

辛某,女,26岁,未婚。

【就诊日期】 1997年11月26日。

【主诉】 带下量多伴腰痛腹痛反复发作2年。

【现病史】 患者自诉2年前开始带下量增多,色白稍黄,月经错后,量中等,色暗紫,伴有小腹胀痛,腰酸困痛,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在其他医院检查诊为慢性盆腔炎,曾服消炎药医疗,效果不显,症情时好时坏而求治。

【查体】 舌淡暗,苔薄白腻,脉弦滑。

【诊断】 带下。

【辨证】 湿热下注。

【治法】 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利湿清热,止带固带。

【方药】 柴胡12g,芍药20g,当归12g,茯苓12g,苍术15g,炙甘草10g,薏苡仁20g,败酱草20g,木香12g,白芷12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续断30g,狗脊30g,桑寄生20g,陈皮10g,炒麦芽15g,枳实10g,郁金1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1997年11月30日):服药4剂,带下色变白,量减少,腹痛腰痛减轻,诸症好转,因临近经期,前方加香附10g,益母草15g,再服4剂。

三诊(1997年12月2日):服药2剂,月经来潮,量中等,色暗,无血块,腹痛、腰痛较服药前为轻。又以原方治疗半月,带下明显减少,腹痛、腰痛缓解,纳食增加,二便自调,疾病基本缓解。为巩固疗效,又改汤剂为丸药,服用1剂。

半年后随防,带下未再复发,月经也已复正常。

【按语】 带下的病因《傅青主女科》曾说“带下俱是湿症”。这里的“湿”,应包括脾虚生湿和外邪致湿两方面。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脾肾关系密切,盖脾为燥土,喜燥恶湿,主司运化,“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感受外湿,湿邪为病易于伤脾,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易致脾虚,脾气虚损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流注于下,可致带下;肾为水胀,主管冲任带脉,肾虚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不能固护任带,任脉损伤,带脉失约,也致带下。女子以肝为先天,按月行经,加之分娩,数脱于血,常有“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特殊生理状态,故肝气易郁易结,而肝郁又极易伤脾,所以带下过多除与脾肾关系密切外,亦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蔡小荪医案——肝火下迫

张某,女,30岁,未婚。

【就诊日期】 2005年10月14日。

【主诉】 经期延长伴经净后阴道排液2年。

【现病史】 12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6天,经期7~8天。8年前流产。近2年来每次月经干净后阴道不自主排出液体,质稀,略有腥味,量多,需垫护垫。经前乳胀烦躁。

【查体】 2003年10月曾在当地腹腔镜检查示双侧输卵管阻塞,行双输卵管伞端造口,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2005年8月9日B超示:子宫4.6mm×3.1mm× 4.3mm,右侧附件区可见1.9mm×2.3mm混合性包块。舌根苔黄,脉细弦。

【诊断】 带下。

【辨证】 肝火下迫。

【治法】 理肝肾,调冲任。

【方药】 云茯苓12g,生地黄10g,柴胡5g,白芍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2g,青皮、陈皮(各)5g,泽泻10g,椿根皮12g,鸡冠花12g,炒白术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每经行后2天又见阴道排液较多,约2天方止,畏冷,疲倦乏力,小腹胀,时届中期,基础体温未升,苔薄微黄,脉平。再拟育肾调理。

云茯苓12g,生地黄、熟地黄(各)9g,砂仁3g,仙茅9g,淫羊藿12g,巴戟天9g,肉苁蓉9g,鹿角霜10g,女贞子9g,青皮、陈皮(各)5g,木香3g。10剂。

三诊:经期将届,基础体温双相,略欠典型,较前好转,腹胀矢气,舌质红,边有齿印,脉细。拟理气调理。经来时服。

炒当归10g,生地黄10g,怀牛膝10g,川芎10g,白芍10g,制香附10g,生蒲黄10g,青皮、陈皮(各)5g,王不留行子10g,穿山甲片10g。7剂。

如此治疗,月经11月1日,11月30日,12月27日,1月21日来潮,基础体温双相略欠典型,阴道排液已明显好转。

【按语】 带下过多之病,因湿而起,病位在任带二脉及相关脏腑,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患者素有经前烦躁,乳房胀痛之症状,属肝气郁结征象。肝郁化火,疏泄失常,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故而湿热之气蕴积于下,任脉失司,带脉失约,见带色黄白,量多。《傅青主女科》谓:“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本案所患,源于肝经郁热,治疗以疏理清解主之。柴胡既疏肝气,又散肝热,泽泻利水渗湿,清泄里热,以使郁火得解,湿热得消;肝郁犯脾,脾虚湿气下陷,故以云茯苓健脾渗湿,扶正祛邪;椿根皮、鸡冠花清热解毒;肝肾同司下焦,女贞子、墨旱莲、地黄柔肝滋肾,以杜水不涵木之弊。本例患者经行期长,带下量多,乃肾虚不固,统运失权。肾气亏乏,封藏失职,带脉因此而迟缓,约束无力,阴液滑脱而下,绵绵不断。对此脾肾两虚之带下,每以扶正收涩为法而获效。因此,经后用云茯苓、生熟地黄、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补肾固涩,统摄精窍而固托带脉。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