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妇科诊疗:盆腔炎的病因与症状

中医妇科诊疗:盆腔炎的病因与症状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急性盆腔炎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盆腔炎”。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作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等。盆腔炎者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

中医妇科诊疗:盆腔炎的病因与症状

第二节 盆 腔 炎

盆腔炎妇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下腹痛、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等。妇科检查可扪及附件增厚、压痛或有包块。本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也有少数发生于未婚者。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在“热入血室”“带下病”“产后发热”“癥瘕”“不孕”等论述中,对其临床特征有所描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现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似乎与经行发热、带下病、癥瘕等有关。

急性盆腔炎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盆腔炎”。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作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等。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主要是产后或流产后摄生不慎,经期房事不洁,邪毒直中胞宫;或宿有瘀滞,因病体虚,或纵欲过度,劳倦所伤,以致复感外邪,引动宿疾,再次发病。其主要机制为湿、热、瘀、毒交结,邪正相争于胞宫、胞脉,邪与气血相搏结,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或在胞中结块,蕴积成脓。

1.热毒炽盛 经期、产后、流产后或手术后血室正开,体质虚弱,若摄生不慎,房事不洁,则邪毒乘虚内侵,直中胞宫,客于冲任,化热酿毒,或蕴积成脓。

2.湿热瘀结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阻滞冲任脉络;或宿有瘀滞,或素体脾虚,湿浊内蕴,因劳倦、房事所伤,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足以御邪,以致复感外邪,引动宿疾。则瘀血与湿热内结于胞宫、胞脉,或留滞于少腹而发病。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可有经行、产后房室不洁,或妇科手术,或既往有生殖道炎症病史。

②症状:主要有下腹痛,发热,带下增多。腹痛呈持续性,劳累或性交后加重;严重者有寒战、高热、头痛;月经期发病则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腹膜炎,则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尿痛,或排便困难;若在腹膜外可致腹泻、里急后重。

病因病机示意图

③检查

妇科检查: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阴道充血,分泌物呈脓血性,量多,有臭味;宫颈充血,抬举痛;宫体稍大,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或可触及包块;盆腔脓肿位置较低者,则后穹隆饱满,有波动感。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②血沉:>20mm/h;③宫颈管分泌物检查:涂片见白细胞,可做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④B超检查:可见盆腔积液或包块;⑤后穹隆穿刺:若B超检查显示直肠子宫陷凹积液,穿刺抽出脓液即可确诊。穿刺物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盆腔脓液培养结果比宫颈管分泌物培养更为可靠;⑥腹腔镜检查: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管壁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2)鉴别诊断

①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破裂者,腹腔内出血,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甚至晕厥,与急性盆腔炎相似。盆腔炎者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异位妊娠者HCG阳性。后穹隆穿刺,异位妊娠者可吸出不凝固的积血,盆腔炎则为脓液,可资鉴别。

②急性阑尾炎:与急性盆腔炎都有身热、腹痛、白细胞升高。盆腔炎痛在下腹部两侧,病位较低,常伴有月经异常;急性阑尾炎多局限于右下腹部,有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卵巢囊肿蒂扭转:常有突然腹痛,渐加重,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一般体温不甚高。B超检查或妇科盆腔检查可资鉴别。

2.辨证思维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

(三)治则思维

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治疗务求及时彻底,以免病势加重,危及生命;或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或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

(四)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

【证候】 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咽干口苦,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如脓血,质黏稠,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 热毒直中胞宫,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故高热寒战,腹痛拒按;任脉带脉损伤,则带下量多;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多;热毒炽盛,湿邪瘀阻,则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主方】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处方举例】 金银花15g,菊花6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紫背天葵6g,大黄10g,牡丹皮10g,芒硝7g,桃仁5g,冬瓜仁10g。

2.湿热瘀结

【证候】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厚,脉弦滑。

【辨证】 邪热与气血相搏于胞宫、胞脉,邪正交争,互有进退,则热势起伏,寒热往来;湿热与瘀血交结,气血阻滞,则腹痛胀满;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热迫血行,则经量多;热伤津液则便结,小便短赤;舌脉所见均为湿热瘀结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主方】 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处方举例】 金银花15g,甘草5g,当归尾6g,赤芍9g,乳香6g,没药9g,陈皮9g,天花粉9g,炙穿山甲9g,白芷9g,浙贝母9g,防风10g,皂角刺8g,薏苡仁12g,冬瓜仁10g。

(五)病程观察

1.在热毒炽盛证型中,若带下臭秽如败酱,加椿根皮、黄柏茵陈以清热利湿止带;若腹胀满,加厚朴枳实以行气;若大便不爽,里急后重,加槟榔枳壳清腑通便;月经量多不止者加地榆、马齿苋凉血止血;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角刺、白芷解毒排脓;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身热不退者加柴胡、青蒿退热。

2.在湿热瘀结证型中,若病在阳明,大热、大汗、大渴,面红,恶热,头痛、腹痛,脉洪数,可选白虎汤(《伤寒论》)加连翘、败酱草、蒲公英。

3.在热毒炽盛证型中,若热入营血,高热神昏,烦躁谵语,下腹痛不减,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宜清热解毒凉血,用清营汤。

(六)预后转归

急性盆腔炎的预后取决于邪毒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治疗的及时、彻底与否。若邪毒炽盛,正气虚弱,或失治误治,病情迅速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若未能及时、准确地治疗,可遗留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能影响生育和生活质量。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好转或治愈。但若病程长,缠绵不愈,可导致月经不调、癥瘕、不孕或异位妊娠,或反复感染。

(七)预防与调护

1.急性盆腔炎有脓块形成时应采用半卧位,以利于脓液及带下的引流。

2.加强卫生宣教,注意妇女五期卫生,严禁经期房事。平时注意保持阴部卫生,可用洁尔阴洗液或肤阴肽洗液等清洗外阴。

3.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如人工流产术、分娩接产术等都应严格消毒隔离,避免感染。对于能引起盆腔炎的一切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阑尾炎等均须积极治疗以防止本病发生。

4.对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务必彻底,以防转为慢性。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6.如高热持续3天以上不退,腹痛加剧,考虑有盆腔脓肿或盆腔腹膜炎时,应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下腹痛,发热,带下增多等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 症状明显减轻,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症状无减轻,各项检查仍异常,出现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

二、名家医案

王子瑜医案——热毒瘀滞,蕴结下焦

杨某,女,26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83年3月5日。

【主诉】 清宫术后阴道流血不净半月,腹痛3天。

【现病史】 患者半月前流产清宫后下血淋漓不尽,腹部剧痛3天就诊,痛处拒按,伴发热寒战,体温升高达39.6℃,头痛,泛恶不吐,烦躁,口渴,带下如脓,其气臭秽,大便干结,尿频色赤。

【查体】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增厚与子宫粘连成块,压痛,反跳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18.6×109/L。

【诊断】 急性盆腔炎。

【辨证】 热毒瘀滞,蕴结下焦。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 金银花15g,连翘15g,红藤15g,柴胡10g,生地黄15g,赤芍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15g,枳实10g,桃仁10g,大黄(后下)10g,马鞭草15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1日2剂。

二诊:服药后曾腹泻3次,泻后高热渐退,腹痛显著,头痛,恶心亦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瘀热尚未清除,守前方去金银花、连翘、大黄,加败酱草15g,生薏苡仁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身热已退,腹痛微轻,带下亦少,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2×109/L,惟感小便频数,尿道有灼热感,少腹胀坠,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移于小肠,再拟清利下焦湿热,用八正散加减。处方:生地黄15g,木通10g,瞿麦10g,鱼腥草15g,白茅根15g,车前草15g,栀子10g,小蓟12g,萹蓄15g,六一散(包煎)15g,琥珀(吞服)1.5g。3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后尿频减轻,小便通畅,尿道口已不痛,但仍有腰酸。再拟丸药调治,用知柏地黄丸,每次1丸,日服2次。连服1个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盆腔恢复正常。

【按语】 本案病程较短,病势较急,病在初级阶段,外邪较重,机体正气尚未衰减,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祛邪方法为主,邪去则正安,诸症消失。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慢性盆腔炎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所致;亦可无急性发病史,起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不愈。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作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主要是正气已虚而余邪未尽,气机不畅,瘀血内停,阻滞胞脉、胞络,冲任带脉功能失调。

1.湿热瘀结 湿热内侵,余邪未尽,正气已伤,气血阻滞,湿热与瘀血交结,阻滞胞脉、胞络。

2.气滞血瘀 湿热余毒未清,滞留于冲任胞宫,日久则阻滞气机,血行不畅;或素多抑郁,肝气郁结,脉络不通,瘀血内停于胞宫、胞脉。

3.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寒湿内结;或宿有湿邪为患,体质虚寒,则余邪从寒而化,结为寒湿,寒凝血脉,瘀滞胞宫、胞脉。

4.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邪伏冲任;或经期产后热入血室,损伤正气;余邪留著于冲任,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未去,正气耗伤,以致气虚血瘀。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可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病史,或宫腔手术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②症状: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起伏,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www.xing528.com)

病因病机示意图

③检查

妇科检查:子宫常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触及囊性肿块,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其他检查:①B超检查:可有一侧或两侧附件液性包块;②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输卵管纡曲、阻塞或通而不畅;③腹腔镜检查: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伞端闭锁。

(2)鉴别诊断

①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为特征,病程长,与慢性盆腔炎相似。后者的特点是长期慢性疼痛,可有反复急性发作,低热,经行、性交、劳累后疼痛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不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不适,经期则腹痛难忍,并呈进行性加重。腹腔镜检、B超及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检查有助于确诊。

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者,需与卵巢囊肿鉴别。前者有盆腔炎病史,肿块呈腊肠型,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活动受限。卵巢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常无明显自觉不适,偶于妇科盆腔检查发现,B超检查可资鉴别。

2.辨证思维 主要是邪热余毒残留于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结,聚结成瘀。故以血瘀为关键,证候虚实错杂。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多见。

(三)治则思维

治疗则以祛瘀为大法,宜内外合治,并须顾及正气,注意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配合体育锻炼和生活调摄,增强体质,避免复感外邪。

(四)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

【证候】 少腹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短赤。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辨证】 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则少腹部疼痛;邪正交争,病势进退,则低热起伏;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则病势加重;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色黄;湿热瘀结内伤,则胸闷纳呆、口干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脉所见亦为湿热瘀结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主方】 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三七片。

【处方举例】 金银花12g,连翘12g,升麻6g,红藤12g,蒲公英12g,生鳖甲10g,紫花地丁9g,蒲黄6g,椿根皮9g,大青叶9g,茵陈12g,琥珀末3g,桔梗8g,丹参9g,毛冬青10g,忍冬藤9g,三七片5g。

2.气滞血瘀

【证候】 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紫点,脉弦涩。

【辨证】 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故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肝脉不舒,气机不利,则见胸胁、乳房胀痛;气血瘀结,带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胞脉闭阻则婚久不孕。舌紫暗或有紫点,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 膈下逐瘀汤。

【处方举例】 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牡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6g,甘草9g,香附5g,红花8g,枳壳9g。

3.寒湿凝滞

【证候】 小腹冷痛或坠胀,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缓,经行错后,经量少,色暗,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辨证】 寒湿留滞冲任、胞宫,凝涩血脉,血行不畅,则小腹冷痛,经行加重;寒性凝滞故经行错后量少;寒伤阳气,阳气不振,则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宫寒不孕;湿邪下注则带下淋漓,小便频数;舌脉所见为寒湿凝滞之象。

【治法】 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主方】 少腹逐瘀汤。

【处方举例】 小茴香5g,干姜(炒)3g,延胡索9g,没药(研)6g,当归9g,川芎6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炒)6g。

4.气虚血瘀

【证候】 下腹疼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或胞中结块,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经量多,色淡暗有块,带下量多。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细弦。

【辨证】 瘀血留著于冲任胞宫,则下腹部疼痛结块,痛连腰骶;经期血室正开,瘀随血下,则疼痛加重;久病气虚失摄,故经量多,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食少纳呆;气虚津液不化,水湿下注,则带下量多;舌脉所见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主方】 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处方举例】 生黄芪12g,党参12g,白术9g,山药9g,天花粉12g,知母6g,三棱5g,莪术5g,生鸡内金6g。

(五)病程观察

1.在血瘀证型中,若腹痛不减加延胡索、蜈蚣活血止痛;腹泻去知母,重用白术健脾燥湿;虚热未清加生地黄、天冬清热凉血;无结块者,去三棱、莪术。若病久及肾,少腹疼痛,绵绵不休,腰脊酸痛,膝软乏力,带下量多,质稀;神疲,头晕目眩,性欲淡漠;舌暗苔白,脉细弱。宜补肾活血,壮腰宽带,方选宽带汤(《傅青主女科》)。

2.在寒湿凝滞证型中,若湿邪甚,腹胀痛者,加茯苓、厚朴、大腹皮以行气祛湿;便溏者加白术、藿香以健脾燥湿。

3.在湿热蕴结证型中,若因湿热滞留,冲任胞宫气机失畅而起,症见低热起伏,加败酱草、蒲公英、黄柏、土茯苓、柴胡清热祛湿;疲乏无力食少,加人参、白术、焦山楂、鸡内金以益气消导;有炎症结块者,加皂角刺、三棱、莪术活血消癥;胸胁胀痛者加郁金、川楝子行气止痛;带下量多者加薏苡仁、白芷祛湿止带。

(六)预后转归

慢性盆腔炎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可好转或治愈,因本病常反复缠绵,故治疗周期较长。未愈者常伴有失眠、疲劳、周身不适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亦可转为急性盆腔炎。

(七)预防与调护

1.加强卫生宣教,注意妇女五期卫生,严禁经期房事。平时注意保持阴部卫生,可用洁尔阴洗液或肤阴肽洗液等清洗外阴。

2.对于能引起盆腔炎的一切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阑尾炎等均须积极治疗以防止本病发生。对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务必彻底,以防转为慢性。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无下腹痛,带下正常,妇科检查、B超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正常。

2.好转 下腹痛明显减轻,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下腹痛无减轻,各项检查仍异常,转为急性盆腔炎。

二、名家医案

1.何嘉琳医案——正气已虚,湿热瘀结

闵某,女,46岁,已婚。

【就诊日期】 2002年4月23日。

【主诉】 下腹疼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2年来下腹疼痛反复发作,伴白带增多,腰酸乏力,曾在某医院查血CA-125:128U/ml,明显增高,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抗生素治疗无效。就诊时下腹疼痛又发1周,隐痛为主,拒按,带下绵绵,色黄腥臭,腰酸如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查体】 舌红、苔黄腻,脉细。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压痛±,双侧附件均增厚,压痛+。B超提示:子宫直肠窝积液。

【诊断】 慢性盆腔炎。

【辨证】 正气已虚,湿热瘀结。

【治法】 益气利湿,解毒化瘀。

【方药】 生黄芪20g,制苍术、制大黄、牡丹皮、丹参、蚤休、赤芍、炒川楝子各10g,红藤、败酱草各30g,黄柏6g,甘草5g。10剂。配合中药自制制剂妇外4号每日保留灌肠(经期暂停)。

二诊:腰酸腹痛明显减轻,带下减少色转白,再拟前方加减,仍配合保留灌肠法调理3个月,B超复查:子宫、附件无殊,后穹隆积液已除。妇科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无压痛。随访半年盆腔炎未发作。

【按语】 盆腔炎散见于中医古籍的“带下病”“少腹痛”“热入血室”等论述中。本例患者病程日久,病势缠绵,正气已衰,湿热之邪留滞,故下腹疼痛反复发作,伴带下量多、色黄腥秽,治疗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药用生黄芪扶助人体正气,逐邪外出;红藤、败酱草、蚤休、黄柏、大黄等清热解毒;丹参、赤芍、牡丹皮等活血化瘀;苍术燥湿健脾;川楝子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外治法保留灌肠使清热解毒之药液通过直肠静脉丛直接吸收入盆腔,如此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选自崔林.何嘉琳妇科杂病验案4则.浙江中医杂志,2004,6:265]

2.朱南松医案——冲任受伤,热瘀交阻

张某,31岁,已婚,职员。

【初诊日期】 1981年12月24日。

【主诉】 下腹痛间作9个月。

【现病史】 月经14岁初潮,经期5天,周期28天,量中,有痛经史。1981年3月25日人工流产术后,经转腹痛增剧,经后则腰痛头晕,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增厚压痛,诊断为附件炎。末次月经12月2日,适值月中,小腹隐痛,口唇干裂,大便秘结。

【查体】 舌边尖红,苔薄腻,脉沉细弦。

【诊断】 盆腔炎。

【辨证】 冲任受伤,热瘀交阻。

【治法】 清经益肾。

【方药】 生地黄12g,丹参12g,牡丹皮9g,红藤15g,川楝子9g,延胡索6g,蒲公英15g,续断12g,泽泻12g,桑寄生12g,桑椹12g。7剂。

二诊(1月7日):月经周期已近,腹痛带下已增,腰痛便结。舌红,苔薄腻,脉弦细带数。证属湿热蕴阻,肝肾阴虚,宜清热利湿,益肾调经

生地黄12g,牡丹皮9g,赤芍9g,红藤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生薏苡仁12g,带皮茯苓12g,制香附12g,女贞子12g,刘寄奴12g。7剂。

三诊(3月4日):2月16日经转,腹痛明显减轻,5天净。经后腰痛乏力,口干尿频。舌红,苔薄黄腻,脉沉细。证属冲任有热,肝肾阴虚,治宜清热养阴。

生地黄12g,青蒿9g,蒲公英12g,红藤12g,金银花12g,生甘草4.5g,知母、黄柏(各)9g,续断12g,桑寄生12g。7剂。

按上法共调治十诊。

十一诊(8月25日):调治后痛经已愈八九,湿热亦减,唯阴血耗损颇甚,末次月经8月6日,经后头晕乏力,腰酸。舌偏红,苔薄腻有齿印,脉沉细弦。治宜清养肝肾。

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女贞子12g,桑椹12g,牡丹皮9g,赤芍、白芍(各)9g,制黄精12g,肉苁蓉12g,瓜蒌仁9g,柏子仁12g,续断12g,狗脊12g。7剂。

随访至9月份已受孕。

【按语】 本例人工流产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之时,湿热之邪内侵,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病机以湿热瘀阻为主,故立清热化瘀利湿为法。方中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薏苡仁、带皮茯苓利湿,牡丹皮、丹参、生地黄以活血凉血,川楝子、延胡索、刘寄奴理气化瘀,疏络止痛,重则加青蒿、知母、黄柏、金银花、生甘草,佐以续断、桑寄生等益肾调经。经上法调治十诊,痛经基本治愈,此类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邪热虽去,正气亦伤,阴血耗损较甚,故十诊经后予清养肝肾之品,略加理气活血之剂,标本兼顾,痛经愈而旋即受孕。

[选自朱南松.朱南松妇科临床秘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