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前生学:病因学说

中国传统前生学:病因学说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节病因学说[1]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详言之,凡是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生理功能异常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称之为病因。此外,医生过失、用药不当、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致病因素。病因性质指病因所具有的特性。此为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亦为认识病因的重要依据。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国传统前生学:病因学说

第十节 病因学说[1]

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详言之,凡是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生理功能异常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称之为病因。

中医所说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气候的异常、疫病的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失宜、劳倦过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所伤以及虫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不过,在疾病过程中,往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此外,医生过失、用药不当、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病因性质指病因所具有的特性。致病特点指病因致病后的临床特征。“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因此,学习掌握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贯穿了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在六淫病因学说中广泛应用了类比的方法。中医学认为,在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侯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所以,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主要有:①问诊求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以了解、推断其原发病因。如传染因素,情志因素,外伤等等。②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类比自然现象,从而认识和推求病因,谓之辨证求因。此为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亦为认识病因的重要依据。

病因的分类: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疠气。②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③病理性病因:主要指痰饮、瘀血、结石。④其他病因:主要包括虫兽咬伤、结石。金刃所伤、跌仆努伤、药邪、医过、胎传等。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主要有六淫、疠气。

一、六淫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淫,太过、浸淫之意,引申为异常。指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个体的正气不足,自我调节、适应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致病。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使人致病的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急剧转变,个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正常的气候变化。

1.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指风性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开泄,指风性具有散发、透泄之性。

致病特点:易袭阳位,多见上部、肺系的症状;皮毛腠理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数变: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数变,风性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致病特点:病位游移不定;发病迅速,传变快。

(3)风为百病之长:指风邪为外邪致病的主要因素,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因风邪四季常在,侵袭人体致病机会最多,所以,风邪常为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如《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故古人常把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致病特点:兼邪致病;致病广泛。

(4)风性主动:风具有动摇不定之性。

2.寒邪

寒为冬季主气。冬季由于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人们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很容易感受寒邪侵袭。外寒侵袭有伤寒和中寒之别:伤寒,即寒伤肌表,阻遏卫阳;中寒,即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盛则寒”。

致病特点:“阴胜则阳病”,损伤阳气而表现明显寒象;分泌物、排泄物清冷。

(2)寒性凝滞:寒性使万物凝结、阻滞不通。

致病特点: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而产生痛的症状。

《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

(3)寒性收引:寒有收缩牵引之性。《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

致病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3.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后立秋前。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火热为阳;炎热,“阳胜则热”。

致病特点:产生一系列阳热症状。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热之气,主升主散。

致病特点: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不仅伤津,而且耗气。

(3)暑多挟湿:暑季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故暑邪多挟湿邪侵犯人体。

致病特点:暑热与湿邪阻滞的症状夹杂。

4.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致病途径有感受雾露之气、以水为事、久居湿地、涉水淋雨等。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阴,故为阴邪。

致病特点:湿为有形邪气,易于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伤及脾阳。

(2)湿性重浊:性质:“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性类水。浊,即秽浊,湿性秽浊不清。

致病特点:症状沉重、重着;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湿邪具有黏腻不爽之性;滞,即停滞,湿邪具有滞着不畅之性。

致病特点:症状黏腻不爽,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

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故湿邪为病多见人体下部的症状。“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5.燥邪

燥为秋季主气。此时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出干燥肃杀的景象,其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之际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病为温燥;深秋冬寒之气临近,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病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致病特点:易伤津液,故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燥邪伤肺的原因:天气通于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濡润而恶燥。

致病特点:肺津受损使肺失宜降,甚至损伤肺络。

6.(火)热邪

热与火同性皆为阳盛,故火热常混称。与火热同性质的尚有温。温、热、火三者,虽同为一气,但同中有异: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温与热多属外感,火常自内生。火还有生理之火(少火)和病理之火(壮火)的称谓。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性质:火热具有焦灼、升腾之性,故为阳邪,“阳胜则热”。

致病特点:明显阳热症状;易侵犯人体上部,扰乱神明。

(2)(火)热易伤津耗气。

致病特点:迫津外泄;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之气,轻者气虚,重者气脱。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侵犯人体,焦灼肝阴,筋脉失养,致使肝风内动;热入血脉,轻则加速血行,重者迫血妄行,甚至血溢脉外。

(4)(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肿疡。“痈疽原是火毒生”。

二、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指直接伤及脏腑而引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其内容有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

1.七情内伤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变化。情志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围,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反应,为正常的生理表现,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指可以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的精神情绪因素。具体指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心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时,不太强烈的情志刺激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提到的: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脏腑气血变化亦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亦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一切生理、心理活动。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www.xing528.com)

3.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活动太过,可直接损伤内脏,而且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然而,心在七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各种情志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伤及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然后影响相应脏腑。“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导致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喜则气缓:指喜乐过度导致心气涣散不收。悲则气消:指悲忧过度致使肺气耗伤。恐则气下:指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精气泄于下。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致使心气紊乱,神无所归。思则气结:指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职。

(3)情志异常波动,可加重病情,影响疾病预后

三、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等,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1.饮食不节

过饥:指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摄食不足。《灵枢·五味》指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长期摄食不足,一方面损伤脾胃的功能,导致气血化源不足;另一方面因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受外邪。

过饱:指长期饮食过饱或暴饮、暴食,摄食过量。过饱易导致饮食停滞,脾胃损伤。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中藏经》曰:“饥饱无度则伤脾。”脾胃功能受损,进一步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如痰饮、小儿疳积。

2.饮食不洁

指食用了被污染或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饮食不洁:一可损伤脾胃,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二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三可发生食物中毒。“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3.饮食偏嗜

指过分爱吃或不吃某些食物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五味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皆由五味资生,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废。而且五脏和五味各有其亲和性,长期嗜好、多吃某种食物,或不吃某种食物,会使五脏功能偏盛、偏衰,久则伤及它脏,发生多种病变。

饮食偏寒、偏热:过食生冷寒凉之物,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过食辛温燥热之物,可使胃肠积热,损伤胃阴。

偏嗜饮酒:长期或过量饮酒,内生湿热,损伤脾胃。“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具阳……以伤元气”。

四、劳逸失当

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

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又称“形劳”。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耗伤机体正气而积劳成疾,即“劳则气耗”。劳神过度又称“心劳”。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房劳过度又称“肾劳”,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耗伤肾精而言。

过逸: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

五、病理性病因

又称为“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又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成为继发病证的致病原因,故又属致病因素之一。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1.痰饮

痰饮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

痰:质稠浊。多因受热煎熬而成。痰可随气的升降流行,内至脏腑,外达筋骨皮肉。饮:质清稀,因寒积聚而成。饮多停留于胃肠、胸胁、肌肤等。痰、饮与水、湿四者同类异名,不可截然分开。其关系是: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其区别是: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湿则呈一种弥漫状态。

痰饮形成的病因病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诸多因素,导致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以致水液代谢障碍、停聚,形成痰饮。

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影响气血的运行;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致病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于蒙蔽心神。

常见的痰饮病症:痰浊阻肺、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痰浊停胃等。

2.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在中医学的文献中,淤血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1)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因虚致瘀;气滞:气机郁滞,血液停滞,气滞致瘀;血热:血热搏结,煎熬津血,血液黏滞不行而成瘀,血热致瘀;血寒:寒客血脉,血液凝滞不行,血寒致瘀;各种内、外伤: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致瘀,血出致瘀。此外,还有“久病从瘀”,“老年多瘀”等说。

(2)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液运行;影响新血的生成,前人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3)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疼痛:多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肿块:体表皮肤青紫肿胀,体内为瘀积,质硬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望诊:面色、唇、甲青紫,舌有瘀点、瘀斑;久察则面色黛黑,肌肤甲错;脉诊:脉细涩、沉弦、结代。

3.结石

结石是指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久经煎熬所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

结石的形成。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成石;情志内伤: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胆汁郁结;服药不当:长期过服药物,脏腑失于通降。

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阻滞气机;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绞。

六、其他病因

是指外感病因与内伤病因以外的一些致病因素。包括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

1.寄生虫

寄生虫是现代医学术语,为动物性寄生物的统称。它们寄居体内可造成各种损害,导致疾病发生。包括蛔虫、蛲虫、钩虫、血吸虫等。多为饮食不洁或疫水接触所致。不同虫体作祟,可表现不同症状特点。

蛔虫:又称长虫,多由饮食不洁,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品而感染。蛔虫寄生于肠道,其致病较为普遍,儿童多见。为病可见腹痛,尤以脐周疼痛为多,时轻时重,夜间磨牙。

蛲虫:主要通过手指、食物污染而感,寄生于肠道。症见肛门奇痒,夜间尤甚,以至睡眠不安。

绦虫:又称白虫、寸白虫。多由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牛肉而得,寄生于肠道。致病多见腹部隐痛,腹胀、腹泻,食欲亢进,面黄体瘦。

钩虫:又称伏虫,常由手足皮肤黏膜接触被钩虫卵污染的粪土后而感染。病初起见局部皮肤痒痛、红肿等。成虫寄生于小肠,甚可影响脾胃功能,耗伤气血。

血吸虫:古代文献称“蛊”或“水蛊”,多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初期恶寒、发热,日久可见胁下瘀块、膨胀、腹水等。

2.各种外伤

各种外伤,大多属意外损伤,多由机械暴力或意外因素致形体组织损伤而成。其原因包括枪弹伤、金刃所伤、跌打损伤、烧烫伤、冻伤、溺水、虫兽咬伤、雷电击伤等。

外力损伤:指因机械暴力引起的创伤。这种创伤使肌肉筋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烧烫伤:主要是火毒为患,包括火、沸水、热油、蒸气、雷电等灼伤形体。轻者灼伤皮肤,重者损伤形体,甚至死亡。

冻伤:指低温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损伤。冻伤的程度与温度和受冻的时间、部位等直接相关。

虫兽所伤:主要指猛兽、毒蛇、疯狗,或蝎、蜂、蚂蚁等虫兽咬伤或蜇伤。轻者皮肉损伤,重者伤及内脏,甚至死亡。

3.药邪

药邪,是指因药物加工、使用不当而造成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形成原因:炮制不当,用药过量,配伍不当,用法不当,滥用补药。

致病特点:发病急,病势危重;表现为中毒症状。

4.医过

医过也称“医源性致病因素”,是指由于医生的过失造成病情加重或滋生他疾的一类致病因素。

形成原因:语言不妥,文字不规范,失治、误治,操作不当。

5.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乃指人在出生前已经潜伏着的可以致病的因素。包括父母体质、遗传性病因和胎儿孕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病因,中医谓之胎传,属于现代医学中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致病因素。

胎弱,亦称胎怯。指胎儿禀受父母的精血不足,以致先天禀赋薄弱。胎毒为病,一因胎儿感染父母梅疮遗毒;二因妊娠初期母体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误食、恣食不利于胎儿之物,导致遗毒于胎儿,出生后发生某些疾病。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包括了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大类。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两部分。它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把感觉到的气候变化和外界环境中某些因素与疾病直接联系起来而总结出的致病因素。六淫致病理论是从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出发,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现象及人体对其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六淫致病说是季节气候因素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属于医学气象学范畴

六淫虽然来自自然气候的变化,但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自然气候变化的范围,还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和理化致病因素。六淫不仅是致病因素,而且是对外感病证临床症状的概括和归类。因此,熟悉和掌握这些致病因素的特性、致病特点、致病规律是关键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三方面。病理性病因虽不是直接的原始病因,但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致使机体功能失常,形成某些病理性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常给机体带来新的损害,因而,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三方面。

【注释】

[1]汤希孟.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