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前生学-养生的十六宜

中国传统前生学-养生的十六宜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养生十六宜养生十六宜是以动为主的养生方法,是一套较全面的养生法。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方法,被日本人民崇为养生法宝,竞相传抄。19世纪80年代日本扎幌鹤发童颜的老妪,公开了一张珍藏几代的《养生十六宜》,就是我国的传统养生方法。清朝著名的方剂医药学家王昂在其所著的《医方集解》中提出养生健身的16种方法——养生十六宜。以促进脸部血气循环,保养五官,可醒脑,降压,除皱去斑,使面容红润,容光焕发。

中国传统前生学-养生的十六宜

第八节 养生十六宜

养生十六宜是以动为主的养生方法,是一套较全面的养生法。其特点是用按摩和气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明代《红炉点雪》、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李中梓的《颐生微论》中均有记述。它渊源于古代“修昆仑法五宜”、“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及“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的若干内容而成。这种养生方法,在我国民间作为养生术沿传至今。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方法,被日本人民崇为养生法宝,竞相传抄。19世纪80年代日本扎幌鹤发童颜的老妪,公开了一张珍藏几代的《养生十六宜》,就是我国的传统养生方法。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所著《修龄要旨》中说:“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浴。”清朝著名的方剂医药学家王昂在其所著的《医方集解》中提出养生健身的16种方法——养生十六宜。此种方法简单易行,长期坚持,则能益寿延年。

1.面宜常擦

古称浴面。面部血管神经丰富,且人的内脏皆开窍于面部,经常搓擦,不仅起到活血,消除疲劳的作用,而且相当于经常按摩内脏。做法是先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至额部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做30次。以促进脸部血气循环,保养五官,可醒脑,降压,除皱去斑,使面容红润,容光焕发。多擦面部可防面部皮肤老化,抗皱纹并有升发胃气的作用,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部。擦面以干沐浴为好。

2.发宜常梳

古称栉发,古人认为梳发能明目祛风。头部是人体阳经聚会的地方,经常梳头,最好用木梳子,每天3~5遍,每遍30次左右,可以刺激头部经络,活血健身。按摩头发根部,有防止脱发和头发早白的作用,以双手十指由前向后脑梳(掌尖朝后、掌心朝下、向后脑推梳),以刺激头皮神经,提振精神。清晨用十指梳头110次,可明目清神。

3.目宜常运

闭目,以双掌互相擦热后,按住双眼(微用力),然后眼球自转,吸气凝神,向左10圈、向右10圈。转睛时要慢,然后紧闭少时,再忽然大睁。再擦热重复1次。每日做几次,活动眼部,可清肝明目,促进眼球及眼眶之血气循环,防止视力衰退,消除眼睛疲劳,纠正近视远视,能防老年白内障等眼病。

4.耳宜常弹

古称击探天鼓、鸣天鼓,亦做耳宜常凝。两手掌心掩耳道,凝神去杂念,以示指压在中指上,用从中指上滑下的示指弹击后脑部,可闻“咚咚”响声,做24次。可提神、醒脑,增进听力,防治头晕耳鸣,可防耳聋,增强记忆。

5.齿宜常叩

古称叩齿。上下牙齿叩合,先叩大牙24次,再叩前齿24次。可刺激牙周血液循环,清热,并治慢性牙周病。经常行之,可坚齿固肾、不生齿疾、至老不掉。以小便前屏住呼吸叩齿,效果最为明显。

6.口宜常闭

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舔上腭,用鼻呼吸,呼吸均匀和缓,可使体内气机通畅、津液自生、消除口干和双下巴、安神醒脑。经常舌抵上腭,是很多功法的要领,此法能使任督二脉相通,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注意舌舔上腭时不要用力,宜轻抵自然。

7.津宜常咽

古称咽津,胎食。津指唾液,唾液中含多种酶,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且唾液具有助消化、健脾胃的功用。每日舌搅上下腭,鼓嗽漱津,待津液满口时,分三次咽下,咽时喉部汩汩有声,意至下丹田。可健脾胃,助消化,降火气,能滋阴益气,消除口臭,让皮肤更有光泽。这是古人养身的要法之一。

8.气宜常提(又称“谷道宜常提”)

古称提肛。即夹肛运动(收缩臀部,如忍便状)。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停,放下,呼气,做5~7次。可升提阳气。可健身防病,是频尿、失禁、痔疮必练功。可防痔疮等肛肠疾病,也可防止慢性前列腺炎

9.心宜常静

心静则气血平和,气机不乱,即所谓神养。排除杂念,静以养心,可调气养神,清醒头脑

10.肢节宜常摇(www.xing528.com)

即四肢宜常活动,这不仅是对四肢筋骨的锻炼,也可通过四肢促进内脏及全身气血运行,增强体质。站立或坐卧之间,摇摆震动、甩动、伸展全身关节。可活络筋骨、畅通血气、灵活手脚。也可两手握固,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左后右,如转辗护状各24次;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计5次,再换右脚做。

11.腹宜常摩

古人称摩腹为“摩脐腹”或“摩生门”。腹为胃肠所属之处,腹部按摩实际上是胃肠按摩,尤宜于食后进行。《养性延命录·食诫篇》中说:“食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人。”它有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等作用。经常按摩腹部,还可治疗便秘。古代养生家很注意腹部的保暖。《老老恒言》说:“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并主张对年老和体弱者进行“兜肚”或“肚束”保健。曹慈山谓此法“前护腹,旁护腰,后护命门,取益良多”。

12.背宜常暖

平时或起床时保护背心暖和,可防外感,风寒。背部为督脉之所居,足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五脏的腧穴都会聚于背,最易受风寒。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直接相关,故应当注意保护。《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亦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保持背部温暖,既可预防感冒,又可固肾强腰。

背部保暖方法有:第一,衣服护背,慎避风寒。《老老恒言》说:“肺腧穴在背,《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不可失寒暖之节。今俗有所谓背搭,护其背也。”《老老恒言》强调说:“五脏腧穴,皆会于背,夏热时有命童仆扇风者,风必及之,则风且入脏,贻患非细,有汗时尤甚。”背为五脏腧穴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

第二,晒背取暖。《老老恒言》说:“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康

13.胸宜常护

胸中有心肺,护胸即护心、肺,可维护呼吸及循环的顺畅。有助提升生活品质。《老老恒言》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说明胸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目的在于保护胸阳,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穿的背心、上衣,均是以保护胸背的阳气为主。胸部经常按摩,可宽胸理气。

14.足心宜常擦

古人称为擦涌泉。涌泉是前足心(脚底前1/3处)的穴位,早晚睡觉前后,赤足或薄袜,用左手拔住左脚趾,突出前脚心,以右手掌心的劳宫穴,缓缓圆转擦动涌泉穴50~100次,然后换擦右脚的涌泉。古人认为擦足心能固肾暖足,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防止失眠多梦,增进睡眠。可增肾气、去风湿、健步履。

15.皮肤宜常干

古称干浴。两手搓热,搓擦周身皮肤,先从百会开始到面部,左右臂,胸腹,两肋两腰,再到左右腿,可使全身气血畅通,肌肤光莹,舒筋活血。长期坚持能防病治病,抗衰老

16.大小便宜禁口勿言

大小便时精神专注,不宜开口呼吸和说话聊天、思考问题。否则不利于浊气、糟粕的排下。大小便时紧闭口齿,两目上视,则可使精气不随大小便而外泄。

“发宜常梳”可在早晨为之;“面宜多擦”可在睡前或起床后为之;“足心宜常擦”可在睡前洗脚之后为之。第12、13、16宜在生活起居中加以注意,其他可按上述顺序每日做两三次。做功时一般采取坐势,要求情绪安宁,精神集中,动作轻柔缓慢。

另外在传统养生学中,对“养生十六宜”还有几种其他的说法,把它列出,供大家参考。

浊宜常呵:古人称为鼓呵。认为能消积聚,去胸隔满塞。起床时或觉口气不好时,可先以鼻吸满气后,停闭呼吸,鼓动胸腹部,待感到胸腹部气满时,稍抬头缓缓张口呵出浊气,做5~7次。能消除口臭,去除体内浊气。

神宜常存:精神内守,意守丹田。保持精神乐观,不过度思虑,则能免七情之患。取坐姿或立姿,闭目,双手叠放于丹田,缓慢呼吸,暗想水谷之精气始于心,行于脑,循环全身,回到心,可瞑目养神,避免七情所伤。

囊宜常兜: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调息。肾为生命之本,肾气足则精力充沛,经常为之,可固肾强腰。

口宜缄默:多言伤气耗气,少言养气,故说话不宜过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